看看《水滸傳》之類的小說可以了解一二,水滸傳中那些荒村野店,野外孤零零的古廟,住進去多半出不來。
不是武松魯智深這樣的牛人,打不過壞人,在這樣的荒村古廟居住,多半會折在黃村古廟之中。
看筆記小說,講一個宋朝的故事,說有一對主仆,夜宿古廟。
睡到半夜忽然聽到木質地板下面有動靜,那位公子比較機警,拿起坐上半壺殘茶,茶水還燙。
不一會就見一塊地板慢慢被頂開,一個腦袋慢慢露出,公子想也不想茶壺就飛過去了,那人媽呀一聲就跑了。
公子喊醒書童,倆人不敢睡了,大半夜也不敢出去,用桌子頂住門,坐守到天亮,日上三竿倆人才戰戰兢兢的離開寺廟。
這是夜宿古廟的弊端。
古代的寺廟出家的除了一些正規僧人意外,還會混進很多罪犯。
古代那些犯了重罪的罪犯,被押解去從軍,有的人半路上跑了。
為了躲避朝廷緝拿,他們會跑到一個沒人認識自己的地方,換個名字,換個身份重新生活。
這時候寺廟就成了最佳選擇。
有的人在當地犯罪后,直接就跑了,逃到寺院改換身份成了僧人,這時候朝廷想要追究,往往是很困難的。
比如《水滸傳》中的魯智深。
有犯罪前科的人在寺廟出家,他們不是為了修行,不是真心向佛,他們只是為了躲避懲罰。
這些人到了寺廟里也不會消停,如魯智深那樣喝酒吃肉還是好的,很多躲到寺廟里的罪犯逃到寺廟后,直接把寺廟開發成自己的犯罪樂園。
他們借助寺廟斂財,他們用寺廟作掩護,殺人越貨。
因為寺廟大多建筑在比較荒僻的地方,少與人接觸,可以被當成天然的犯罪樂園。
有的行腳的人在寺廟住宿,如果遇到如果寺廟有很多壞人,他們會直接連人帶貨一起留下。
古代沒有視頻,沒有監控,做惡的成本很低,如果外地客商入住荒廟,尤其入駐的人人比較少時,碰到廟里的惡人,那些惡人一念之貪會直接殺人越貨的,殺人奪財,然后把尸體扔到枯井之中,被發現的概率很小。
做惡成本低,就導致一些人會鋌而走險。
這種事現在好像也有。
看過報道,一個姑娘住店,一個男人說那是他媳婦,楞要把她拖走,事實是那個姑娘根本不認識那男的。
這其實就是被盯上了。
女人單獨逛廟在古代也是很危險的事情。
《水滸傳》中瓦罐寺和蜈蚣嶺都有這方面的描述,寺廟被壞人霸占成了藏污納垢的地方。
而像開黑店的孫二娘,其實和寺廟作惡類似,不過換了一種形式而已,關于宋朝的黑店文化,施耐庵很可能參考了宋朝文獻資料。
所以古代人出門在外,往往會選擇住在相熟的地方,如果走到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地方,只有一座古廟和一座荒墳選擇,很多人寧可選擇在荒墳下呆著,也不愿去不了解的寺廟借住。
古代的大家族的墳墓有的還有個小亭子,完全可以擋風遮雨。
如果沒有荒墳,有的人會找一棵大樹,他們會爬到樹上度過一宿,這樣比住來歷不明的客店古廟要安全一點。
鬼威脅心靈,人威脅生命。
來自于墳墓的恐懼,大多來自于心里,聽過的故事會讓人瑟瑟發抖,比如會擔心在古墓遇到貞子小倩姥姥黑山老妖之類的類人生物,在有人的寺廟,遇到的是活生生的人,但是人心隔著海洋,有時候人心比鬼更可怕。
鬼神的可怕寫在臉上,人心卻是連鬼神無法變化,人心難以把握。
古人大約早就知道人心難測這個道理理,所以發明了很多格言警句,比如,一人不入廟,兩人不觀井,三人不抗木,獨自莫憑欄,比如:寧可野宿荒墳,不可夜居古廟。
這是古人的生存智慧,很多,現代依舊適用。
吃飯前問問價格,問清楚大蝦是按照只算還是盤算。
文:薛白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