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截咳方【方源】姜春華效驗方
【組成用法】百部9g天漿売3只南天竹子6g馬勃3水煎服,每日1劑,8歲以下兒童減半。
【功效主治】本方有溫肺潤肺,下氣止咳的作用,可用于治療新久諸般咳嗽。
2.清肺化痰湯【方源】郭中元效驗方
【組成用法】板藍根20g黃芩10g浙貝母10g橘紅10天竺黃15g元參12g炒杳仁10g白前10g魚腥草15g蘆根20g炙紫菀12g甘草10g加水煎服。輕者,日服一劑,早晚兩次分服:;重者,日服兩劑,分四至六次服完。
【功效主治】清熱化痰,降逆止咳。治療溫邪犯肺所致的咳喘(風濕、春溫、冬溫)。【加減應用】病初起具有表證者,應根據發熱情況酌加解表藥,使邪從外解。如發熱輕、微惡風寒、有汗,加薄荷、蟬衣、芥穗,疏風解表:如發熱較重,少汗、口苦,加柴胡、葛根,發表解肌:如連日陰雨,天氣潮濕,表為濕郁,熱雖不甚,但肢體酸困拘急,加浮萍桑枝,解表祛濕;邪入氣分后,高熱汗出而熱不解,加生石膏、知母、銀花,清氣透熱:熱痰壅肺,高熱喘促,加生石膏、麻黃,清熱宣肺平喘;如病人汗多或平素肝陽上亢不宜使用麻黃,加地龍、桑白皮,瀉肺平喘:熱邪灼液痰稠不易咯出,加桔梗、海浮石,祛痰軟堅:熱邪傷津,口干欲飲,加花粉、麥冬,生津潤肺:如肺移熱于大腸,腸腑熱結,大便數日不通,加大黃、元明粉、瓜蔞,瀉熱通便。肺與大腸相表里,腑結通,熱得外泄,肺熱亦常隨之減輕。
3.瀉肺止咳湯
【方源】陶克文效驗方
【組成用法】南沙參15g法半夏15g麥冬15g蘇子15g蘇梗10g杳仁10g厚樸10g桔梗10g紫蕹15g款冬花15g甘草6g草藶子15g浙貝10g茯苓15g先將藥物用冷水浸泡半小時,水煎3次,每次文火煎半小時,3次藥汁混勻,共約300m山左右,分3次空腹或飯后半小時溫服。
【功效主治】瀉肺平喘,祛痰止咳。治療中老年人肺脾腎氣陰兩虛,痰涎壅肺之咳喘。包括慢性支氣管炎及哮喘、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等病變過程中出現的咳嗽、喘氣,背部烘熱,口干不欲飲,痰多泡沫,或黃稠或膠黏咳唾不利,甚則顏面、下肢水腫,口唇紫紺,喘促不能平臥,舌質淡紅或暗紅,苔黃膩或灰白,脈弦數或弦滑,或細小或結代。
【加減應用】若喘甚加蜜炙麻黃;熱甚痰黃稠加桑白皮、黃芩、生海蛤殼:津傷口渴加蘆根、石解、川貝粉;納差加谷麥芽;形寒肢冷、痰味成加干姜、細辛、五味子;水腫加澤瀉、生牡蠣;舌暗唇紺加丹參、郁金。
4.速咳寧
【方源】章亮厚效驗方
【組成用法】蜜炙麻黃10g杏仁10g金銀花15g魚腥草15g桔梗10g浙貝母15g瓜蔞15g甘草6g水煎服。
【功效主治】疏風清熱、止咳化痰。治療外感咳嗽,喘息痰多,急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
5.清肺理脾鎮咳湯
【方源】熊寥笙效驗方
【組成用法】杏仁12g茯苓12g法半夏12g陳皮12g甘草3g桔梗9g蘇梗9g炙杷葉12g前胡12g用水適量煎藥,每日一劑,每劑三次,早、中、晚各服一次,空腹服
【功效主治】清肺理脾,鎮咳豁痰。治療風寒侵肺,咳嗽氣逆,口干咽癢,咳吐痰涎。
【加減應用】往來寒熱去蘇梗,加柴胡12g:口苦加黃苓9g胸悶加枳殼12g:氣喘去柴胡加蘇梗9g、厚樸12g:痰稠加海蛤粉9g、海浮石9g:久咳加紫菀12g、冬花12g
6.甘桔杏蘇湯
【方源】許玉山效驗方
【組成用法】紫蘇葉10g炒杏仁10g荊芥10g桔梗10g川貝母8g前胡10g橘紅12g生甘草5g生姜3片水煎,早晚各服1次。
【功效主治】本方有疏風散寒止咳的作用,可用于治療外感風寒咳嗽,喉癢聲重,惡寒身酸痛,咯痰不利
7.麻貝止咳煎
【方源】劉冠軍效驗方
【組成用法】白桔梗10g陳皮16g荊芥10g麻黃10g半夏10g川貝母10g光杏仁10g前胡10g水煎服。
【功效主治】本方有疏風散寒止咳的作用,可用于治療外感咳嗽。
【加減應用】初發鼻塞、惡寒、脈浮者,加防風、桔梗;素常體弱氣虛者,加黨參;發熱口渴咽痛,脈滑數者,加生石膏、知母、黃芩;喉有水聲,加射干、紫菀、款冬花:濕盛胸脘作悶,苔膩脈濡者,加薏苡仁、赤茯苓、蒼術:傷陰而見咽干、脈細數者,加麥冬、沙參,酌減麻黃、半夏:痰多,加蛤蚧粉、海浮石:兼喘者,加蘇子、白果、桑白皮:惡心者,加竹茹、生姜:胸脅脹悶者,加枳殼、橘絡、旋覆花:喉痛者,加牛蒡子、山豆根、射干;胸痛者,加薏苡仁、薤白、瓜萎皮:風熱作咳者,減麻黃、荊芥,加桑葉、溥荷;火盛作咳者,減麻黃、半夏判芥,加生石膏、黃芩、大黃
8.辛潤理肺湯
【方源】丁光迪效驗方。
組成用法】帶節麻黃4g帶皮香仁(打,去尖)10g甘草g桔模5g佛耳草(包)10g橘紅5g當歸10g炮姜4g生姜5g
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本方有溫潤肺氣,肅肺止咳作用,可用于治療干咳,舌凈苔薄,不糙不膩,脈細見弦。
【加減應用】若喉中燥癢較甚,咳頻不止,為涼燥郁表,加荊芥5g、枇杷葉(包)10g;咳聲嗆急,加生甘草3g:喉癢干咳,呈過敏狀態,以荊芥、防風各10g換麻黃:過敏為體質因素者,加三豆湯(黃豆、綠豆、赤豆各10g,甘草3g,煮湯連滓飲服):咳而遺尿,加五味子3g:咳引胸痛、脅痛,加廣郁金10g,桃仁泥5g;兼見咳血,為咳震絡傷,加荊芥炭5g,廣郁金10g:干咳轉成痰多者,加法半夏5g。
9.清肺養陰止咳湯
【方源】丁光迪效驗方。
【組成用法】冬桑葉10g薄荷(后下)5g桔梗5g甘草5g杏仁(打,去皮尖)10g黑山梔5g淡豆豉10g生地10g上二味同打成泥)百合15g雞蛋黃(沖)1個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本方有辛涼解表、理肺止咳、清養陰津作用,可用于干咳而嗌干,舌心花剝,色赤欠潤病癥
【加減應用】若咳甚聲急,肺有郁熱,加黃芩、炙枇杷葉各10g:咳甚咯血較多,加白茅花10g,藕汁半杯;嗌干,舌心干灼較甚,加炙甘草3g,玄參10g;心煩少寐,夢遺較頻,加朱染麥冬10g,鹽水炒黃柏10g。
10.解熱止咳煮散
方源】于己百效驗方。
【組成用法】麻黃10g杏仁12g生石膏30g炙草10g葶藶子10g大棗6枚膽南星10g地龍12g魚腥草15g上藥粉碎,入兩個紗布袋中,用開水沖沏或煎煮5~10分鐘,飲服。上午1袋,下午1袋,每日服2袋
【功效主治】本方有清熱化痰作用,兼及通腑降氣,可用于治療小兒氣管炎屬陣咳、嗆咳者。
【加減應用】略吐黃痰,加黃芩10g,麥冬12g:略吐白色泡沫痰,加紫菀10g,冬花10g:咽喉疼痛,加板藍根12g,牛蒡子12g,元參12g:大便不干,去葶藶子、大棗,加茯苓(用12g)杏仁甘草湯。
11.健脾止咳湯
【方源】劉炳凡效驗方
【組成用法】明黨參12g白術10g茯苓10g炙甘草5g法半夏5g廣陳皮5g冬桑葉10g光杏仁10g川杜仲10g補骨脂3g款冬花5g懷山藥12g蟬衣3g木蝴蝶3g上方用冷水浸泡后煎煮。文火煎煮三次,每次150ml,分三次服用。
【功效主治】健脾化痰,潤肺止咳,補腎納氣。治療咳嗽經久不愈。
【加減應用】咳嗽吐白泡沫痰屬外寒挾飲者,加干姜3g,桑葉易蘇葉以溫肺散寒化飲;陽虛不達四肢而出現脈微肢冷者,加附片3g以溫煦腎陽;濕阻脾陽導致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而出現惡心欲吐、胸腹飽脹者,加秒仁3g、白豆蔻3g、雞內金3g以芳香化濕,和胃降逆;氣滯于腸胃而出現脘腹飽脹者,加畢澄茄3g以行氣導滯
12.同羊花方
【方源】王定寰效驗方
【組成用法】鬧羊花(研末)0.4g法夏麥冬西黨參大棗炒粳米各12g甘草6g
水煎服。
【功效主治】散寒燥濕,降氣化痰:補脾益中,生津止咳。治
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結核等病癥所致的咳嗽、氣喘。
13.宜肺化痰湯
【方源】王靜安效驗方
組成用法】炙麻絨12g荊芥6g炙百部12g炙覆花15g蘆根30g炙前胡12g橘絡15g黃連6g桔梗9g山楂10g神曲10g枳殼6g將方中諸藥先用冷水浸泡15分鐘,待藥煎沸后,用細火再煎5~10分鐘,濾藥取汁,每日服4~5次,適量。服藥期間,忌生冷油膩之品;若需用中成藥“蛇膽陳皮末”,用溫開水調服,每日支,兩次分服:若需配草藥,先將草藥清水洗浄,晾干后,放入熱水鍋內加30g蜂蜜炙,然后與它藥共煎
【功效主治】宣肺透邪,降氣化痰。治療小兒咳嗽
【加減應用】兼見厭油者,去黃連,加紫蘇:咳嗽痰黃,大便秘結者,去黃連,加黃芩、石膏:熱痰甚者,加瓜蔞,配合中成藥“蛇膽陳皮末”;咽喉紅腫,干咳不斷,舌質紅者,加射干、蠟梅花、銀花,去枳売:久咳傷陽,干咳痰少,少苔者,去蘆根、黃連、枳売,加沙參、桑葉、花粉、麥冬、炙杷葉;咳吼氣緊痰多者,加胖大海、蘇子、尊藶、絲瓜絡;久咳痰少,數月不止,加配草藥五皮草、青蛙草、肺經草、六月寒、兔耳草、炙杷葉各15g:舌苔厚膩屬濕熱者,加冬瓜仁、木通、滑石:咳嗽聲嘶加射干、銀花、蟬蛻:兼咳者加蘇梗、姜制竹茹:脾虛便溏者,去蘆根、枳殼,加陳皮:兼發疹者,去枳殼,加銀花、丹皮、蟬蛻、大青葉。
14.三補湯
【方源】李紹南效驗方
【組成用法】熟地24g山藥15g白術15g天冬15g半夏9g紫菀9g百合12g龍牡各24g五味子12g棗仁15g蓮子肉12g破故紙12g白芍15g黨參15g枸杞子15g川貝母6g云苓12g冬蟲夏草9g胡桃肉30g磁石9g甘草9g人參9g(單煎兌入)鹿角膠9g(單煎兌入)“三伏”天服用,水煎服,1日1劑,連服15~20劑。
【功效主治】補肺益腎,止咳化痰平喘。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及肺心病等。
14.補氣化痰湯
【方源】李紹南效驗方
【組成用法】黃芪45-60g桔梗9g沙參24g杳仁9g紫菀9g云苓10g百合12g半夏12g甘草9g水煎服,1日1劑。
【功效主治】補氣平嘴,止咳化痰。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肺腫,肺腎虧損,纏綿不愈者。
【加減應用】咳嗽痰稀、舌苔白滑,加白術12g,桂枝6g,橘紅9g;咳嗽痰稠而黃,加蘇子9g,前胡9g,蛤粉15g,川貝母6g;干咳無痰加枇杷葉12g,百部9g:輕喘重加枸杞子15g,破故紙10g,五味子9g,胡桃肉30g,有時合苓桂術甘湯以化飲,或合都氣丸以納氣歸腎,使子母均健,從而達到治肺的目的。
15.紫菀二仁丸
【方源】余瀛螯效驗方
【組成用法】紫菀40g杳仁(去皮尖)胡桃仁各80g上藥共研細末,煉蜜為丸,丸重10g,每服一丸,一日二至三次,溫開水送服。
【功效主治】化痰納氣,降濁潤腸。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癥見咳喘多痰,大便偏于燥結。
15.解郁宣肺止咳湯
【方源】汪新象效驗方
【組成用法】柴胡12g黃芩12g半夏10g細辛6g五味子10g生姜或干姜10g杏仁10g枳殼10g甘草6g將藥放入砂罐內加水蓋過藥面一指許,浸泡15分鐘,用急火煎,煮沸后文火煎10分鐘將藥汁濾出,同樣再煎煮兩次,煮沸后15分鐘將藥汁濾出。3次藥汁混勻后分3次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解郁散邪,宣肺止咳。治療外感咳嗽,癥見夜間咳甚或晝夜陣咳,吐泡沫痰或清稀痰,苔薄白或薄黃而潤,舌質正常或偏紅,脈弦細、弦數或弦。
【加減應用】春加荊芥、薄荷、防風:夏加香、厚樸、陳皮秋加蘇葉、桔梗、前胡;冬加麻黃、桂枝;咳而遺溺者加黃芪、益智仁:喉癢者加牛蒡子、蟬衣;久咳不止者加粟殼、丹參、桃仁
16.健脾燥濕滌飲湯
【方源】汪新象效驗方
【組成用法】麻絨10g杳仁10g茯苓12g半夏10g陳皮10g細辛6g五味子10g生姜6g枳實10g瓜蔞10g甘將藥放入砂罐內,加水蓋過藥面,浸泡20分鐘(麻黃先煎去上沫),煎3次,頭煎沸后15分鐘,二、三煎沸后各20分鐘,將3次藥汁濾出約300ml混勻,分3次服,1日1劑。
【功效主治】健脾燥濕,溫肺滌飲。治療痰濕犯肺證。癥見咳喘痰多,清稀色白易咯,胸悶脘痞,口干不渴或喜熱飲,或惡心欲吐,頭眩心悸,苔白(黃)厚膩,舌胖嫩,脈弦滑。
【加減應用】汗多者麻絨易麻黃:痰多加蘇子、白芥子、菜
菔子17.溫陽補腎平喘湯
【方源】汪新象效驗方
【組成用法】熟附片12g(先煎)白芍12g茯苓12g白術12g細辛6g五味子10g生姜10g桂枝10g杏仁10g甘草6g將藥放入砂罐內,加水蓋過藥面浸泡20分鐘(附片另包先煎15分鐘再與諸藥同煎),用文火煎3次,頭煎沸15分鐘,二煎沸20分鐘,三煎沸后30分鐘,將三煎藥濾出勻分3次服用,1日1劑
【功效主治】溫補牌腎,平喘止咳。治療脾腎陽虛喘咳證。癥見長期喘咳,秋冬發作,喘息動時明顯,咳嗽痰多清稀,畏寒四肢不溫或重痛或浮腫,小便不利或清長,口干不欲飲,苔白潤舌胖嫩,脈弦滑或沉細者。
【加減應用】便漕者生姜易干姜;動則喘甚者加黨參15g:手足轉溫、小便正常后,可用六君子湯加姜、辛、味善后。
18.桑薄清宣湯
【方源】張珍玉效驗方
【組成用法】霜桑葉6g薄荷4g炒杏仁3g桔梗4g枳殼4g陳皮4g紫菀4g生白芍3g甘草3g上藥用300ml水煎至頭開時加薄荷,再煎15分鐘,倒出。再加水150~-200ml煎15分鐘倒出,與頭煎混合,分服。本方劑量用于6歲以下、周歲以上患兒。3歲以下每服1勺(約20ml),每日3-4次,每隔4~6小時1次。3歲以上每服2,日2次。
【功效主治】清宣外邪,化痰止咳。治療小兒外感咳嗽。
【加減應用】若發熱可加銀花9g:咽喉痛加牛蒡子4g,川貝母3g;不思飲食加炒麥芽6g。
19.搜邪止咳湯
方源】陳有恒效驗方
【組成用法】麻黃5g桂枝5g白芍5g細辛2g半夏5g五味子5g甘草5g石膏15g黃芪15g黃精10g穿山甲5g皂刺5g生姜3片上藥加水300ml,武火煎至150ml,日3次口服
【功效主治】搜別伏邪,清化痰飲。治療小兒久咳纏綿不愈,或屢患喘咳而癥狀前后相似者。
【加減應用】偏陽虛者重用黃芪;偏陰虛者重用黃精。20.慢性支氣管炎方
【方源】羅克聰效驗方
組成用法】前胡15g白前10g冬花10g馬兜鈴12桑白皮15g蘇子10g(包煎)亭藶子15g青礞石3-6g(分裝膠囊,分三次沖湯藥服)水煎服
【功效主治】降氣化痰,止咳平喘。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慢性喘息型氣管炎和支氣管哮喘
【加減應用】咳喘時出汗多加地骨皮15g:喘癥較輕蘇子改為蘇梗。
21.喘咳定煎劑
【方源】孟澍江效驗方
【組成用法】麻黃4g杏仁9g甘草3g法半夏9g陳皮6g茯苓10g當歸9g熟地10g水三碗,先浸一小時,而后煎煮,沸后文火再煎25分鐘,濾取藥液約250~500ml,一日煎服兩次
【功效主治】化痰除飲,止咳平喘。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肺
氣腫。加減應用】若喘咳喉中有痰似水雞聲者,加射干6g:痰稀白而黏,加干姜、五味子各2g(同杵):如新感之邪漸從熱化,咽干不利者,加魚腥草15g,甚者可加生石膏20g
22.清肺止咳湯
【方源】趙冠英效驗方
【組成用法】黃芩15g金蓮花15g蜜麻黃8g杳仁9g百部15g川貝母9g桔梗9g炙甘草8g水煎服
【功效主治】清肺止咳化痰。治療急性氣管炎。
【加減應用】邪毒內盛,高燒痰黃,加生石音、肥知母、野養麥根、魚腥草等,増強解毒清熱之力;痰少咳劇者,加枇葉、前胡、器粟殼等,增強止咳效力;痰黏稠難咳者,加沙參、紫菀、天竺黃、竹瀝汁等,增強潤肺排痰之力:咳兼喘者,加地龍、穿山龍、蘇子、滿山紅,增強降氣平喘之功
23.加味葦莖湯
【方源】陳亦人效驗方
【組成用法】桃杳仁各10g炒苡仁12g冬瓜仁12g干蘆根20g石韋15g海浮石12g炙杷葉10g(包)水煎服。
【功效主治】清化痰熱,肅肺定喘。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肺炎、喘息性支氣管炎等屬痰熱壅肺、肺失清肅者。
【加減應用】若因痰熱久羈、肺陰損傷者,則可在原方基礎上伍入沙參、麥冬等,以養其陰:方中亦可伍用大劑鮮蘆根,以發揮其清熱生津之效。痰熱久伏,肺氣耗傷,則又宜伍入生黃芪,一則補其不足之氣,一則可冀其托邪外出。
24.越婢止嗽湯
【方源】劉渡舟效驗方
【組成用法】麻黃6g生姜10g半夏10g大棗7枚炙甘草3g生石膏30g水煎服
【功效主治】宣肺化飲,清熱止嗽。治療風熱犯于肺衛咳嗽不止,或風寒日久化熱傷肺,出現舌紅、苔薄或白或黃,脈來浮數。
【加減應用】咳嗽熱甚,脈數而疾,可加羚羊角粉1g(沖服),鮮枇杷葉12g,甜葶藶10g:痰氣盛,脈數滑大,可加海始殼15g,青黛10g(布包),鮮竹瀝水三大匙兌湯藥服;大便燥結,加風化硝6g,杏仁泥10g
25.附子大黃細辛湯
【方源】田從豁效驗方
【組成用法】制附片(先煎)12g大黃炭6g木通9g當歸身9g桃仁9g細辛3g生甘草9g配合針刺,取雙側孔最穴,用1.5寸30號毫針,刺入1寸左右,使針感下達手指,上達前胸。并用提插捻轉瀉法,留針30分鐘。留針期間,每隔5分鐘,行針1次。
【功效主治】溫陽散寒,活血祛痰。治療哮喘急性發作或喘息性支氣管炎,尤其對單純性過敏、青壯年或體虛而偏于肺寒者效佳。癥見哮喘而兼痰清稀色白,胸膈滿悶,面色暗滯,畏寒肢冷,舌苔白滑,脈弦滑或浮緊。
【加減應用】哮喘發作時,先行針刺以平喘,再服上方,每日一劑。如有外感表證者,先于脊柱兩側,風門及大腸俞外拔走罐,使皮膚微紅為度。再用毫針刺大椎穴,留針5分鐘,接用上法。咳嗽明顯,咯白泡沫痰,難咯出者,針刺加天突穴,用2寸毫針,先直入1寸,針體彎曲,沿氣管前向下,使針感傳向前胸。得氣后行針2分鐘,不留針。再針合谷(雙),用提插瀉法,行針1-3分鐘,不留針。并于上方加石韋(先煎)30g,內服。若體壯、便秘、苔黃膩者,針刺原方加大腸俞(雙),用2~2.5寸毫針直刺,使針感達腹部,用提插捻轉瀉法,行針1-3分鐘,不留針。中藥可將上方中大黃炭改酒軍6g,加苦參9g。若虛汗多、納差、便溏者,前方木通改為苦參9g,細辛改為五味子9g:針刺加足三里穴,用1.5寸毫針直刺,使針感達足部,得氣后留針30分鐘
26.款菀枇杷湯
【方源】李今庸效驗方
組成用法】枇把葉10g(去毛,炙)桔梗10g款冬花10紫菀10g沙參10g天門冬10g麥門冬10g霜桑葉10核桃肉10g炙甘草10g上10味,加水適量,煎湯,取汁,去渣,日1劑,分2次,溫服。
【功效主治】本方有養陰潤燥止咳的作用,可用于治療肺燥咳嗽,癥見津虧燥咳,咳嗽頰頻,少痰或無痰,咽喉干燥而癢,口干欲飲。
27.款菀二陳湯
【方源】李今庸效驗方
【組成用法】法半夏10g陳皮10g茯苓10g炙甘草10款冬花10g紫菀10g上6味,加水適量,煎湯,取汁,去渣,日1劑,分2次,溫服。
【功效主治】本方有燥濕化痰止咳的作用,可用于治療痰濕停肺咳嗽,癥見咳嗽,痰多,色白,容易咳出,胸悶,舌苔白,脈弦或緩
【加減應用】若寒痰咳嗽,見怕受寒涼,感則即發咳嗽,痰多呈白色泡沫狀,形寒肢冷,食欲不振,舌苔白,脈緩者,加干姜10g,細辛6g,五味子8g:若咳嗽兼喘,癥見咳嗽,喘氣,不能平臥,吐白色泡沫痰,甚則面目浮腫,食欲不振者,加厚樸10g,香仁10g(去皮尖,炒,打)。
28.加味桑杏枳桔湯
【方源】張夢依效驗方
【組成用法】冬桑葉10g杏仁泥10g炒枳殼10g桔梗6g甘草10g前胡10g水煎分3次服,可續服3~5劑。
【功效主治】本方有辛涼輕清宣散病邪,調理肺氣的作用可用于治療咳嗽上氣、喘渴、煩心、胸滿等證。
【加減應用】咳聲清高,痰少,舌紅苔白薄,脈浮數者,加薄荷6g,牛蒡子10g(炒打):咳聲稍重,痰不易出,色白,舌苔薄白,脈象浮緊,或有頭痛者,加紫蘇、陳皮各10g:咳聲重濁,痰白不稠,或頭悶身重,舌苔白厚膩滑,脈象緩細者,加蒼術6g,厚樸、陳皮、茯苓、法半夏各10g:痰膠黏稠,色黃,或胸中隱痛,舌紅苔白或黃,脈象洪數者,加馬兜鈴、天花粉各10g,鮮蘆根30g,川貝母6g(研細沖服):咳聲清揚,痰少難出,舌紅,苔少不潤,脈象浮澀者,加沙參、貝母、瓜皮、知母、陳皮各10g:干咳無痰,氣上沖喉,口干,舌燥,舌苔白薄或黃而不潤,脈多洪數者,加天門冬、玄參、知母、天花粉各12g,生石膏15g:咳嗽痰少,痰中時帯血絲或血點,胸肋及脅間時發刺痛,舌尖或舌邊有明顯療血點,加紫菀、茜草、降香鹿角霜各10g,桃仁泥6g,血竭粉、三七粉各3~6g(沖服)等;痰膠色黑凝結成團,咳不易出,如吐在水中即沉于水底,口燥咽干,若飲開水則痰易出,老年及平時有吸煙嗜好者,多有此痰者,加旋覆花(布包)、芒硝、搗瓜菱子各10g,青黛拌蛤粉、海浮石粉各15g:痰稀色白而粘,咳不易出,得熱則咳緩,遇寒則咳劇,苔白舌淡,脈象浮緊或沉遲者,加陳皮、法半夏、白茯苓各10g,干姜、桂枝各4.5g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