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看到一些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常常以這樣的口吻
“去學校要懂事啊,聽老師的話”
“不乖就不是好孩子。”
“聽話,爸爸媽媽就…”
這些話聽到耳里,明知說的不是自己,但卻會不自主的泛起心酸。
其實,我從小到大都是大人們口中的“乖孩子”,從不惹是生非,對人禮貌,遵守紀律,尊敬師長,是無數人口中的“別人家孩子”。但是自己長大以后學習了心理學,回顧自己的成長經歷,才明白成為“乖孩子”實在是一個孩子最大的不幸。
小孩子的天性就是對世界充滿了好奇,沒有界限感,向往著好吃的,好玩的。
當大人們無法滿足孩子的需求的時候,往往就以“乖、聽話”為名義進行了一場道德綁架
——你這么做就是不乖哦
——要聽話,爸爸媽媽才愛你
……
長此以往,懵懵懂懂的孩子心里面知道了,只有我“乖”才會讓大人高興,自己才能得到愛,于是連“壓抑”這個詞語都不認識的時候,就把自己的真實需求壓抑到心里最深處,努力把自己“乖”的一面展現出來,讓大家喜歡自己。“乖孩子”變成一副沉重的面具戴在臉上,伴隨著整個成長,唯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是怎樣的痛苦。
這樣的孩子,不會調皮搗蛋,卻常常受到調皮搗蛋同學的欺負。
這樣的孩子,不會拒絕,吃虧委屈都不敢表達出來,往往成為一名沒有底線的 “爛好人”。
這樣的孩子,不會關心自己的內心痛苦,總關心別人的情緒,害怕別人生氣,害怕別人痛苦,害怕得罪別人。
這樣的孩子,不會表達,不會分享,秘密總是藏在心里,因為沒有可靠的親密關系來進行傾訴。
這樣的孩子,不會自立,沒有主見,因為他總以別人的看法來主導自己的生活。
因此,小時候的乖孩子,往往長大后都成為了“怪孩子”,小時候越乖,長大后在心理上問題越大。
有一部分永遠長不大,獨立能力差,思考沒主見,做事唯唯諾諾,永遠難成一番事業,甚至成為“媽寶男”“媽寶女”,一輩子離不開庇護,難以自立,即便走向婚姻,夫妻關系往往也非常畸形。
還有一部分乖孩子,最后可能會走上完全不乖的道路。因為壓抑的越久,爆發的力度越強。
有些人小時候吃不飽飯,長大后明明吃得很飽,還會往肚子里塞食物。
有些人小時候家里太窮,富裕后還是非常害怕每一分錢從自己口袋流走。
還有人小時候性壓抑久了,長大后只有SM才能釋放自己的性需求。
壓抑的乖孩子也是如此,我見過有長期名列前茅的乖學生,考進了名牌大學或重點高中,成為榜樣式人物,但某一天突然“變壞”了:拒絕上學,抗拒作業,逃課上網、中途輟學,突然的叛逆讓老師父母措手不及。
我還見過文靜的乖乖女,突然紋了大片紋身,醉臥酒吧、夜不歸宿,讓父母急的焦頭爛額。
其實,這是他們戴倦了“聽話”的面具,維持累了“乖孩子”的人設,因此掙扎、反抗、報復,最終造成物極必反的結局,但在大人們眼中卻十分費解,乖孩子怎么突然變得這么不聽話了呢?
事至如今,還是有很多父母與老師,從不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卻總在焦慮孩子聽不聽話,學習成績好不好,孩子的未來有沒有出息,進而表現出的都是咄咄逼人的控制欲,緊張的氛圍,往往造成親密關系的破裂,信任的缺失。
我們要知道,每一個人都渴望得到愛,渴望得到安全感,渴望得到親密關系。同樣的,一個孩子越是在充滿愛與安全感的環境下成長,心理越是成熟,人格越是健全。
而那些心中有“我不乖,爸爸媽媽就不愛我了”的念頭的小孩,這份不安全感,可能會伴隨終生。
若是有一天,我有了自己的小孩,我寧要熊孩子,也不要乖孩子。我希望他能理直氣壯的表達自己的生氣或者不滿,而不是憋在肚子里難受委屈,卻裝成一副乖寶寶的模樣;我希望他能毫不顧忌的表達自己想吃的,想玩的,而不是眼巴巴的看著,卻不敢出聲。
我親愛的小孩,你可以是生氣的小孩,調皮的小孩,貪玩的小孩,偷懶的小孩,熊一點也沒關系,只要你能做一個真實的小孩,而不是一個忽視自己去討好別人的乖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