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執業心理咨詢師,尤其是一個看起來似乎進展很快做的還不錯的咨詢師,不時會被問起當初是如何入門的。坦白說,當初是我覺得孩子有嚴重的行為問題......作為一個在學業工作上得心應手的醫學博士媽媽,在窮盡其力教育孩子卻依然無果的痛苦無奈之下,摸到了心理咨詢領域,希望能“搞定”孩子。不到2歲時第一次回老家,就會主動大方的跟一圈不認識的陌生人說:但家里種種變故后,到幼兒園大班期間,就幾乎不主動交朋友,既不會也不喜歡的那種,大部分時候獨來獨往。那時我不僅不以為然,甚至還暗自覺得孩子只喜歡看書,不去瞎玩兒浪費時間是好事兒。小學二年級我接回身邊上學,發現兒子握筆寫字的姿勢與一般完全不同,寫出來的字速度慢且難看。以至每天只要到作業時間,我心里的第一要務就變成了竭力糾正他的握筆姿勢。家里便開始上演媽媽從和顏悅色到陰云密布到暴跳如雷,兒子從陰奉陽違到被迫改姿勢到手足無措的進程。為了培養兒子多跟伙伴們交往,二年級暑假里,我刻意把家里整得像兒童樂園。整個暑假院里大小小的孩子們幾乎天天來我家蹲點,在客廳里房間里聚堆兒游戲的,追逐嬉鬧的,拌嘴玩耍的,各種花樣聚群玩兒叫鬧的不亦樂乎。即便伙伴們主動拉他玩兒他也不怎么搭理,似乎周圍的一切歡鬧和伙伴們都與他無關。在炎熱多雨而又漫長的南方夏季里,居然開始不肯穿背心短袖短褲涼鞋等服裝。必須要長袖長褲襪子全包鞋出門,甚至一段時間里不肯刷牙不肯洗臉洗澡。且其奇特握筆、獨來獨往等在我近三年的各種努力甚至強力糾正后依然毫無改善。不僅行為糾偏上無進展,甚至情感上也開始對我表現冷淡,不怎么聽我的各種道理,也不怎么理會我的各種軟硬手段。面對兒子的偏態行為冷淡情感,我疲憊不堪精疲力盡,卻又無計可施無能為力.......為了自己,也為了孩子,我踏入親子心理課堂,去請教心理老師。心理工作坊中,我開始意識到,兒子的問題跟我的養育關系巨大。意識到這一點之后,終于同意老師開始說的,想要“搞定”孩子,不如先“搞定”自己。孩子除了天性部分,很多行為模式源自后天養育中的塑造,孩子多半只是在父母為原件基礎上的復印件。未曾成長的父母,或者說對自己內在的關系模式沒有覺知的父母,常常會無意識中把原生家庭的關系模式帶到親密關系和親子養育中。無意識中會以自己的好惡為標尺去要求或對待最親近的人,希望對方好己所好,惡己所惡。甚至可能還是在“一切為了他好”的主觀意識表現下,用自己或逞強或示弱的方式去控制或要求對方。竭力想去讓對方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成為自己喜歡或期待的人。一個人,無論生理年齡多大,若內心未曾成長不夠成熟,感受到的愛大概始終是不夠的。安全感也始終不夠,無法把自己和對方都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兒子10歲,我開始踏上成年后的內在自我成長之路,去接受團輔,個體咨詢、工作坊等。結果也確實在“搞定”自己的過程中,逐步達成了“搞定”孩子的初衷。某次個人體驗中,記得老師又一次引導我拋開道理,放松自己,讓內心自由的去體驗,去分辨那些情感。記憶中的那個小小的兒子,無數次的用小小的手努力的把自己的耳朵眼睛扯起來鼻子壓下去,竭力的扮成小豬臉,仰起脖子給媽媽看,嘴里奶聲童聲的說著媽媽你要笑。“寶寶愛媽媽,寶寶會乖,媽媽你別生氣,媽媽你要笑,媽媽抱抱。”無數次的把自己的疲憊和挫敗都無意識的發泄到孩子身上,對他滿臉滿懷的愛的表達和渴求不予回應。那個孩子,從一個無限柔軟無限愛的嬰兒,變成了一個冷淡抑郁孤獨的兒童,體驗到孩子的情感,充滿著不安、恐懼、委屈、不解、焦慮、失望、絕望......而那個媽媽,充滿著疲憊、不安、恐懼、焦慮、憤怒、慚愧、內疚。我崩潰大哭,平復后,在老師柔和的言語引導下,漸漸與自己和解。一次次類似的心靈探索中,現實過往中的畫面不斷電影般掠過......又一次畫面中,浮現出的那個充滿著不安、恐懼、委屈、不解、焦慮、失望、絕望的孩子變成了小小的我自己。而那個充滿著疲憊、不安、恐懼、焦慮、憤怒、慚愧、無力的大人變成了爸爸的樣子......去給她最渴望的溫暖和愛的撫觸,去陪她長大.....在持續的個人體驗與成長中,自己與過往一次次的和解、修復,內在小孩一點一點的成長,慢慢感受到心里逐漸充滿了溫暖而又平和的力量。某次催眠狀態下做理想自我畫像,理想的自己幾乎就是現實中的樣子。確實也常常感受到無論生活狀況如何,無論外在陰晴冷暖,內在都像有一朵美麗的花在自由的綻放,有一棵茂盛的樹在不斷的茁壯成長。但即便是看到或聽到或親身經歷種種不如意之事,我的心態和性情及行為應對都不一樣了。心里會自然中性的去看待現實不滿意的遭遇,不怎么緊張焦慮,也不容易惱怒生氣。更容易去感受到平淡日常中小小的幸福,感受著對這個世界無限的熱愛。一個內在充滿愛和力量、對自己很滿意,能被自己內在的愛陪伴和滋養的人,對外界自然也不會有太多的不滿,對他人也不會有太多的索求或控制。在關系中更能夠給出單純的溫和的愛,如同滋養萬物生長的陽光空氣。不再試圖去強行控制或糾正或改變他,只是去愛他信任他支持他陪伴他成長。兒子的行為表現也慢慢接近大多數孩子的樣子,初中里能把同學發展成朋友,高中里甚至有了死黨哥們姐們,大學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學校喜歡的專業。即便他現在或以后依然有各種行為上的偏離,但真的不影響我覺得他無比可愛無比美好。我自己在心理修養中一路受益一路成長之余,自然也很樂意更多的去分享它,這對我而言是一件發自內心熱愛且感到快樂的事兒。若還能因此幫到一些與曾經的自己類似受困的他人,讓更多的人也去尋找內心的自由,成為滿意的自己,何樂而不為呢。記得幾年前接受機構采訪時,被問到:“心理咨詢帶給我的最大改變什么”?“心理咨詢帶來的是心理的成長,是內在的自由與愛的豐盛,有了自由和豐盛的愛的內心,外在自然能理智和情感都在線,溫暖平和的看待和應對各種不如意之事,感受到日常平凡生活的幸福。”
華夏思源的很多學員與心理學結緣,起因都是為了“解決”孩子的問題,但是學完心理學之后,才幡然醒悟:有一個好孩子的前提是,自己是一個好父母,如果自己的內心深處的傷痕無法治愈,就會不自覺地復刻原生家庭的養育方式,自己痛苦的同時,還傷害了孩子!
學習心理學,學習心理咨詢師,從原生家庭的傷痕中走出來,去遇見更好的自己,讓孩子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也讓自己多掌握一項技能。
未來撲朔迷離,也許這一刻的選擇,就是下一刻的機遇,疫情讓很多人失業,也有很多人用副業支撐了家庭,有準備的人,總會多一個選擇。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