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之前看到一條熱搜——#懂事的孩子有多委屈#。
點進去發現,是《少年說》里的一個片段。
一位名叫崔兢的六年級小女孩,哭著控訴自己的爸爸有多不通情達理。
比如,用手機查單詞,爸爸不聽解釋便認為她是在玩手機。
再比如,6歲的妹妹很喜歡招惹她,每次她想要去教育一下妹妹時,妹妹都會跑到爸爸那里去告狀。
結果就是,爸爸從來都不問三七二十一,就開始噼里啪啦的對她一通教訓。
她哭著問道:
“爸爸,您能不能試著相信我一次?”
但得到的回應卻讓她哭得更傷心:
“你比妹妹大,你要讓著她。”
她強忍眼淚哽咽著繼續問道:
“但是每次明明都是她做錯了,為什么每次都要讓我道歉?”
爸爸理直氣壯地反問道:
“她小她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嗎?”
之后,無論小女孩怎么跟爸爸溝通,爸爸都是一副完全聽不進去的樣子。
反反復復只強調一點,就是:
“妹妹小,你就該讓著她。”
只有二胎家庭里的老大,才明白父母的這句話有多傷人。
小女孩本來也沒直接說父親有沒有偏心,不過只想要聽到爸爸一句“我愿意相信你”。
但是父親的回答讓她愈發失望和委屈,她才會不停地想要去追問、去嘗試說服爸爸。
明明自己也還是個小孩啊,為什么不被信任、不被心疼、不能撒嬌。
一旦孩子長期處在這種失衡的心理下,不但會對父母失去信任,對老二也容易產生敵意和嫉妒。
而發生在另一個小女孩身上的事,也同樣讓人心碎。
偏心老二這種現象,其實在二胎家庭里很常見。
02
都說“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到了實際生活中,卻有很多二胎媽媽剛好相反。
明明一直提醒自己和家人,千萬不要因為有了小的而忽視大的。
可生完二胎后才發現,真的特別容易產生“越來越不喜歡老大”的心理。
白天總是忍不住脾氣,對老大沒耐心,晚上又陷入愧疚和懊惱的情緒,甚至開始自我懷疑。
如果你也有這種心態,千萬別覺得不正常。
知乎上一位二胎媽媽的經歷,讓很多人感同身受。
她還沒生小女兒時,對老大疼得不得了,怎么看怎么可愛。
得知自己懷上二胎后,每天看到大女兒就會替她委屈,因為以后分出一部分精力給老二是不可避免的,有時想想她就會掉眼淚。
但小女兒出生后,她發現自己不知道為什么對老大的感覺一下子就變了。
特別容易不耐煩,經常吼她,由于產后情緒壓抑,有一次在坐月子期間還動手打了她。
那個時候正值老大叛逆期,大女兒各種調皮搗蛋,比如,經常把妹妹吵醒啊、突然動手打妹妹啊……
生完二胎前半年,她和老公沒少動手教訓老大。
她理所當然的認為大女兒是老大,應該懂事了。
直到后來發生的一件事,讓她徹底意識到這一切對大女兒的傷害有多大。
生完二胎后,大女兒一直跟奶奶睡。
有一天早上,婆婆跟她說大女兒昨晚半夜突然醒了,看見周圍一片黑漆漆很害怕,一遍又一遍地小聲叫喚著奶奶。
但疲憊的奶奶睡得太沉了沒聽見,她就一個人偷偷的哭。
她聽完之后只覺得心酸,便去問女兒:
“你害怕怎么不過去喊媽媽?”
結果,女兒說了一句讓她永生難忘的話:
“我不敢,妹妹醒了媽媽要生氣。”
她頓時就覺得像被雷劈了一樣,眼淚一下子就出來了,直到現在只要回想起這一幕,就忍不住的掉眼淚。
也是從那一刻起,她開始慢慢改變,努力去糾正自己的心態和行為。
很多時候,父母會產生這樣的心態,并不意味著就是失職,或者說糟糕透頂。
因為喜新厭舊是人類的本性。
對于大部分偏心老二的媽媽而言,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太累了。
二胎的出生,育兒任務幾乎加重了一半,一邊要解決老二的吃喝拉撒,另一邊還要陪老大玩,面臨的是體力和精力的雙重考驗。
一下子沒適應過來再正常不過。
《時代》周刊高級編輯杰弗里·克魯杰就曾說過:
“95%的父母都偏心,剩下的5%只是不愿意承認而已。”
真正想要一碗水端平,其實很難。
但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當你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后做出的改變。
03
既然明白父母做不到一碗水端平是正常的,那就更應該理解手足之間產生敵意和嫉妒心理也是正常的。
明明擁有100分的愛,因為弟弟妹妹的突然出現,全家人的關注和寵愛都向他身上傾斜。
老大很容易就會產生被橫刀奪愛的感覺。
為了奪回父母的愛,他要么故意調皮搗蛋來引起大人的注意,要么把這種對弟弟妹妹的敵意化作行動。
不喜歡他們,不喜歡父母去抱他們,甚至去欺負弟弟妹妹。
這時候,父母的引導就顯得尤為關鍵。
《少年說》里面那個小女孩的爸爸,就是一個典型的反面案例。
這位爸爸,非但沒有安慰到老大,反而加劇了姐妹之間的矛盾。
那么正確的做法,又該怎樣呢?
1. 克制自己的偏心心理
與老二相比,老大更多的是心理上對父母的需求。
除了告訴他“爸爸媽媽還是像以前那樣愛你,即使弟弟/妹妹的出生也無法奪走這份愛”,給足他安全感。
還應在實際行動中多照顧他的情緒變化,留出相應的時間與他獨處,傾聽他的心聲。
特別是老二剛出生的那段時間,可以說是老大情緒落差最大的時間段。
對他不耐煩的時候,就多回憶他剛降生時,自己對老大那種欣喜若狂和感恩的感覺。
當然,這一點容易做到的前提是,最好有一個好幫手。
這個人可以是公婆,也可以是另一半。
否則,只有你一個人應對兩個小家伙,即便有三頭六臂,也分身乏術。
2. 提高老大照顧老二的參與感
老二出生后,父母們要面對的狀況往往是這樣:
沒有刻意忽視老大,很多時候真的就是時間和精力都不允許。
這時候,可以適當鼓勵老大參與進來,和大人一起照顧小寶寶。
最簡單的,比如:
“寶貝,可以幫媽媽把弟弟的襪子拿過來嗎?” “我好像聽到妹妹的哭聲了,可以幫媽媽去房間看一眼妹妹有沒有醒來嗎?” “妹妹好像很喜歡你耶,你要不要嘗試抱一下她?” “給弟弟唱首歌哄哄他。”
當他完成后,記得一定要多表揚他,讓他感受到這個過程帶來的成就感和參與感。
再大一點,還可以鼓勵他們一起玩游戲、看動畫片,讓老大教老二一些簡單的新技能,培養兩人之間的感情。
3. 因材施教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孩子的年齡、性格、興趣、能力都是不一樣的,他們的需求自然也不一樣。
做到絕對的公平,或者說使用一模一樣的教育模式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科學的。
父母要做的,就是根據兩人的成長特性,給予不同的關愛。
舉個例子,剛生二胎時,老大的重點是心理需求,老二則更側重生理上的照顧。
大一點還會涉及到物質和教育上的區別對待。
這種區別對待不是說像《我的前半生》里的凌玲一樣,給親生兒子報5萬塊的國外夏令營,給非親生的孩子報8000多的國內夏令營的區別。
而是水平差不多的前提下,探險夏令營和藝術類夏令營、美術興趣班和舞蹈興趣班的區別。
像挑禮物啊、買玩具啊,可以先征求孩子們的意見,是要一樣的還是獨一無二的,再來幫他們選。
4. 就事論事
二胎家庭,兩個孩子吵架、打架再正常不過。
父母最忌諱的就是,用“弟弟/妹妹不懂事”一味地讓老大讓著老二。
年齡大,從來不是一個孩子必須道歉的理由,是非對錯才是。
否則,就會容易像《少年說》里的那個二胎家庭一樣,不但會讓老大覺得委屈、對父母失望,也會對妹妹產生敵意和嫉妒心理。
老二也容易陷入被溺愛的誤區,不利于性格和是非觀的培養。
胡可在這方面,做得就很好。
有一次兄弟倆搶玩具,她第一句話不是斥責哥哥“不懂忍讓”,而是問“誰先拿到的”。
安吉說自己先拿到,胡可明知他在撒謊卻也不惱,反而引導他自己坦白:
“我們現在都是誠實的孩子,誠實就可以得到一朵小紅花。”
安吉聽到有獎勵,立馬指著弟弟說是“他先拿到的”。
問題一下子就解決了。
最厲害的是,胡可并沒有就此打住,而是繼續跟小兒子商量:
“你玩5分鐘后,能不能讓哥哥也玩會?”
最后的處理結果讓兄弟倆都相當滿意,堪稱教科書式的調節了。
有人說,父母和孩子的關系,就像樹根和枝葉,枝葉出現問題,多半與樹根有關系。
在一個二胎家庭里,也是如此。
當一個孩子出現了不被公平對待的情緒時,父母應多反省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夠好,而不是下意識的就從孩子身上找原因。
一點點偏心情有可原,但盡量給兩個孩子相對公平的愛,這是最基本的為人父母之道。
點個“在看”,愿你在二胎父母這條育兒路上,不辜負任何一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