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求和世界最好的相處方式。
向內安放,大抵就是人生足夠自洽的一種境界了。
/01/
不追求別人的認可,而遵循自己的內心
我們本就該為自己活,而不是活給他人看的。
不必在意外界的看法和別人的認可,這樣我們會更輕松,更自由。過得好的人,不是比你更如意,而是學會了不在意。
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能量相似的事物,總是會互相吸引。
你是誰,就會遇見誰;你對待別人的方式,決定了別人如何回饋你。
你成為了最好的自己,自能遇得見更好的別人。
不在意瑣碎的糾纏,要去關注自我的成長。
豐富自己,勝過取悅他人。
想要擁有一匹馬,最好的辦法不是去追逐,而是用追馬的時間種草。
來年綠草如茵時,自有一批駿馬等著你挑選。
人生亦是如此,潛心豐富自己,勝過取悅他人。
當你變了,世界就變了。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發現自己、成長自我的過程。
/02/
不在意瑣碎的糾纏,而關注自我的成長
有個成語叫“破甑不顧”,說的是這樣一個事:
有個人正在行路中,看到前面一個人背著瓦罐,正走著,瓦罐突然掉落,碎了一地。
那個人卻頭也不回,看也不看,繼續走路,像什么事也沒有發生一樣。
后面的人就上前問他:“為什么你的瓦罐摔碎了,你連瞅一眼都不瞅呢?”
那人鏗鏘作答:“破都破了,再看還有什么用?”
生活中的瑣碎,只要拿起,那就是事兒;一旦放下,那都不是事兒。
不糾纏瑣碎,把精力和時間放在自身的成長上,增強抵御風霜的人生鎧甲,才是最大的清醒和通透。
/03/
向內走,摒棄精神內耗;內心的豐盈,才是真正的自在
世事煩惱,最容易疲于心。
大概每個人都需要一段這樣的獨處時間,去清理負面的情緒和認知,放空自我去思考和審視人生。
向內走,才能摒棄精神內耗,從而獲得蓬勃生長的心靈力量。
向外看的人,做著夢;向內看的人,醒著。
能夠推動一個人不斷向前的,是來自內心深處的力量。
古語說,君子慎獨。
高質量的獨處能力,會迫使我們向內探尋,從而慢慢成長。
給自己一點獨處的時光,才能給靈魂必要的生長空間。
呼朋喚友,觥籌交錯固然讓人快樂,而獨處卻也是人生另一種享受。
什么是“孤獨”?有我,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蠅,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巷口的傍晚,人情味十足。
一個人,讀書,散步,沉思,品茶,彈琴,澆花,遛狗,不也生動?
“唯有內心富有充盈,方能從容抵抗世間所有的不安與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