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還在發育中的青少年非常敏感,他們用自己的心感知著周遭事物,但是與成人相比,青少年更缺少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也不懂得如何正確釋放自己的情緒,如果不及時疏導,很容易導致嚴重的后果出現。這就需要家長的正確教育和耐心引導。那么如何辨別青少年潛在抑郁的求救信號呢?今天我們來聊聊這個話題。
很多患有抑郁癥的孩子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狀況不好,或者還沒有能力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抑郁癥狀,只是每天都會糾結:自己為什么會這樣?產生對自我價值的否定和懷疑。而其實,抑郁癥雖然隱蔽性強,但也有一定的跡象。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家長只看到表面現象而不了解潛在的根源,誤把青少年抑郁當成是青春期叛逆,習慣性理解成孩子只是青春期到了,叛逆、不愿學習、意志力不足、內心不夠強大等。這種誤解往往會加深親子矛盾、家庭沖突,甚至加重孩子的情緒問題。
因此,及時發現青少年抑郁的預警信號,盡早找到有效的應對措施,幫助孩子應對抑郁情緒,避免孩子發展成嚴重的情緒障礙尤為重要。
出現這些表現,孩子可能抑郁了
? 孩子的情緒狀態異常。容易煩躁,情緒敏感,容易悲傷哭泣。
?孩子的興趣改變。對喜歡的東西興趣變弱,樂趣減少;對新穎的東西沒有興趣,無精打采,經常有無聊感;喜歡尋求刺激,做出一些傷害自己的行為,例如抽煙、酗酒、自傷、離家出走等。
?孩子在校表現的變化。出勤情況:不愿意上學,甚至不想去學校;學業成績:一落千丈,甚至變得很糟糕;行為問題:與人打架或者被打,被同學排擠孤立。
?孩子的社交行為變得不正常。與朋友在一起的時間減少了;遠離人群,退回到自己的房間或者轉向網絡世界等。
?孩子的身體狀況變差。容易疲勞,感到精力不足,喜歡賴在床上;對自己的身體感到憂慮,害怕自己患上不治之癥;出現與生理狀況不匹配的身體不舒服,如頭痛、胃痛等;體重明顯減輕或增加。
?孩子的飲食失調。對食物變得很挑剔,對食物的興趣減弱甚至喪失了;突然有不可抑制的進食沖動,不能享受進食的樂趣,只是機械式把食物塞進口中吞下去,肚子很難受也無法停下來;突然吃超量的食物,食后催吐,吐后再吃。
?孩子的睡眠不穩定。失眠,入睡困難,翻來覆去睡不著,或者容易早醒,醒后無法入睡;睡得過多,即使每天睡十多個小時,醒來依然疲憊不堪;睡眠過程中夢多,容易驚醒。
?孩子的認知功能下降。注意力集中困難,學習效率變低,需要花比以往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完成功課;記憶力下降,不容易記住要學的知識,記住了也容易忘記;做事猶豫不決,即使簡單的選擇也變得很困難。
?孩子的自我評價變低。對過去的錯誤耿耿于懷;覺得自己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失去活著的意義;不恰當的內疚感,將事情不好的結果過多歸責于自己;
?家族有抑郁病史。有研究表明,如果家族中有抑郁病史,子女發生抑郁的風險增加4-6倍,并且子女發病年齡會偏早。孩子有情緒起伏是很正常的,但我們一定要重視孩子抑郁的可能性,識別青少年抑郁的預警信號,避免孩子的負面情緒堆積如山。青少年抑郁有時很難識別,如果發現孩子有“不對勁兒”的情況,一定要及時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
家長應加強觀察和警惕
抑郁癥的患者往往容易在深夜、獨處時痛哭。父母可在這個時段多加觀察,或者結合是否有擦淚紙巾、枕頭淚漬等跡象來初步判斷。
抑郁癥往往有失眠癥狀,難以入睡,或者易醒,睡眠質量很差。這又會影響到他們白天的狀態和情緒,狀態差、情緒差就更容易出現災難化思維,更睡不著,進入惡性循環。所以,孩子經常失眠是出現精神心理問題的明顯信號。
因為容易失眠,壓力大,孩子的學習狀態會有所下滑,高度重視學習成績的孩子往往會非常焦慮,加大力度自我施壓,但往往難以奏效,反而惡性循環。在一次次嘗試調整學習狀態失敗后,孩子的內心可能已經“抑郁”了,但外表還強撐著。
如果感覺孩子跟父母交流時總是報喜不報憂,或者總是不愿意透露內心的感受,那也要加強注意。不要以為孩子總是陽光、積極、正能量,這就是心理健康的表現。真正心理健康的孩子應該有正常的喜怒哀樂,也有生活和學習上的壓力。但他們愿意傾訴,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難題時會積極求助。所以,孩子有較大的情緒波動時是否愿意向父母敞開心扉,透露心聲,這是判斷親子關系是否真正親密、孩子是否真正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
既然抑郁癥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有可能偽裝,那父母要主動跟孩子認可的老師、朋友、同學保持良好的關系。絕大部分抑郁癥患者即使再堅強,在他們痛苦得難以獨自承受時,往往會向信任的人透露部分心聲。
如果發現孩子有自殘行為,一定要高度重視!自殘是極其危險的信號!青少年患者的自殘行為往往出于釋放壓力,這說明他們內心的壓力已經接近令其精神崩潰的臨界點了。這時父母一定要對孩子共情、傾聽、積極引導,多給予高質量的陪伴,緩解他們的壓力。
打破孩子不良情緒生存的溫床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貴表示,其實青少年抑郁癥離我們并不遠,當家長感覺孩子出現了很大的情緒和精神狀況的轉變了,好像把心“封”起來的時候,家長和老師應該引起重視,主動及時就醫。
1.家長不要給孩子太多的壓力。不要總是去比較,特別是自尊心強的孩子,或者說成績好的孩子,不能給他更大壓力。我們經常講要跟自己比,今天比昨天好了一點就行了,總是“比較”會比出問題來。
2.要學會放松。孩子要有學習的時間,也應該有玩的時間,很多家長一看到小孩玩馬上就罵,就會讓孩子非常反感,容易造成更多的壓力。
3.要運動。運動本身可以改善情緒,釋放壓力,家長要給予孩子充分的運動時間。
4.生活要規律。要給孩子休息時間,幫助他提高效率。如果發現孩子出現心情壓抑、愉悅感缺乏、興趣喪失,伴有精力下降、食欲下降、睡眠障礙、自我評價下降、對未來感到悲觀失望等表現,甚至有自傷、自殺的念頭或行為,持續存在兩周以上,就要警惕患有抑郁癥的可能,及早找專業的醫生問診。
5.要警惕抑郁癥的認知癥狀對日常工作學習生活帶來的影響。比如:記憶力下降:記不住事;注意力下降:上課時總是走神;執行功能受損:猶豫不決、難做決定;精神運動速度減慢:反應慢,總是跟不上別人的思路;另外,還有不少人會莫名其妙地表現出一些軀體化癥狀,比如頭疼、經常拉肚子等,這樣的抑郁癥通常很難發現,患者一般不會到心理科就診,跑到其他科室又查不出原因,也要引起大家的重視。
這些青少年的身體或不當行為狀態,在很多家長、老師眼中,很容易與思想品德、個性問題相混淆。但對于心理精神科醫生來說,這些恰恰是青少年抑郁情緒或疾病的表現,需要得到專業的治療與支持。
希望家庭、學校和社會攜起手來,共同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在孩子最需要我們的時候,為孩子撐起一片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