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秋海棠 編輯:厘米
來源:壹點靈心理
ID:yidianling0
前幾天,“重度抑郁女孩被醫生建議斷親“的新聞上了熱搜。
32歲的小怪失業后,又因腦梗中風住院,差點丟掉性命。
出院后,醫生要求她養護恢復一年,需要一筆醫療費。
失去經濟來源的小怪試圖向家人求助,但父母相繼拒絕,從小養大她的姑姑也不愿出錢。
最后是小怪大學時的閨蜜伸出了援手,她才撐過了這段日子。
生理上的疾病經過養護得到了痊愈,但小怪的重度抑郁卻始終沒有好轉。
醫生建議她“先和家庭做物理隔絕”,認為那是刺激她的誘因。
于是,小怪拉黑了所有的親人,過年也不回家,徹底斷絕了這份關系。
“斷親”之后,小怪覺得“世界都安靜了”。
圖源:pexels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這種懶于、疏于同二代以內的親戚互動和交往的現象,叫做「斷親」。
這種行為已經成為了一種廣泛現實。
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胡小武認為,年輕人選擇「斷親」的本質,是一種對社會關系的篩選。
TA們難以忍受和親戚交往過程中產生的負面體驗,比如缺乏邊界感、總是進行社會比較等等。
但像小怪這樣,選擇和父母「斷親」的人,大多是為了自救。
網友@陳玉成長在一個山東傳統的農村家庭,母親是外地人,婚后來到山東生活。
一開始,陳玉的父親常年在外打工,母親獨自在異鄉應付一切,忍受著婆家的打壓。
后來,父親因為受傷在家休養,脾氣變得暴躁,父母之間開始頻繁地吵架。
幾年后,母親受夠了這一切,獨自離家去了外地打工。
陳玉理解媽媽的離開,但這同樣意味著,16歲的她開始被迫看見親情的現實和冷漠。
上幼兒園的弟弟生病,父母不在身邊,家里其他大人也不管,陳玉只好自己帶著弟弟去打點滴。
陳玉生病做手術,父母回來了,但是在病房無時無刻不在吵架。
她躺在床上,只覺得悲涼,認為“沒人在乎我的死活“。
圖源:pexels
一開始,陳玉選擇用「抽離」的方式自我保護。
她安慰自己,這是他們的夫妻矛盾,和我無關。
但漸漸地她發現,父母吵架時,從來不避著孩子。
他們當著陳玉的面,用怪異、諷刺的語言,激烈、不雅的動作攻擊、羞辱對方。
這讓陳玉體會到“父親、母親兩個角色”的崩塌,她意識到父母根本不在意自己的感受。
她無數想到“一死了之”,但最終,她決定斬斷這段關系,把自己從這個家庭中“拽出來”。
自體心理學家科胡特說過:
家是一個人的“心理氧氣”,事關我們的生死存亡。
在心理學中,精神動力理論認為,養育者連接著孩子的情緒感受,是最重要的“安全基地”。
在很多人的心里,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是永遠的港灣,是任由自己肆意撒野的安全堡壘。
所以,總有人不理解和父母斷親的行為,認為這是不孝。
但對小怪、陳玉們來說,和他們的相處,就是不斷體驗失望、內耗的過程,只會帶來無盡的痛苦與傷害。
尤其像小怪這樣患上重度抑郁的情況,已經嚴重威脅到了生存。
因此,「斷親」,不是不孝,是為了自我救贖。
大部分情況下,和父母「物理隔離」并不是斷親的終點。
相反,從這一刻開始,心理上的斷親才剛剛開始。
首先,也是最難的一步,就是承認:
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愛孩子。
從我們出生起,父母是我們在世界上唯一的依靠,家庭是我們的港灣。
承認父母并沒有那么愛自己,無異于抽走了我們生命中的終極支撐。
因此,很多人寧愿忍受痛苦,也不愿「斷親」。
網友@小仔出生于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從小到大,父母都很偏心弟弟,好吃的先給弟弟,兩間臥室先讓弟弟挑,倆人吵架也都是偏幫弟弟。
母親告訴她,你是姐姐,應該讓著弟弟。
小仔雖然委屈,但也忍了。
大學畢業后,小仔開始工作賺錢,月薪只有6k,但母親要求她每月打3k給家里,說幫她存著,以后結婚用。
小仔沒同意,覺得3k太多了。母親嘴上同意了,卻不斷地找借口向她要錢:弟弟的大學學費、生活費、家里的裝修、父親生病......
小仔不是每次都給,有時候也和母親吵架,放狠話說自己再也不會管家里了。
最后還是忍不住打錢,打完錢后,母女倆才能和平共處一陣。
看到網上許多「斷親」的例子,小仔不是沒動過這個念頭,最后卻總是貪戀那一點僅存的溫暖,舍不得真的不聯系母親。
直到去年小仔結婚,想買房時找家里借錢付首付,父母卻說家里沒錢。
但過年回家時小仔才知道,家里拆遷得了兩套房,父母自己住進去一套,另一套給了還在上大學的弟弟。
面對小仔的質問,父母一點也不心虛地回應,“你是女孩,都嫁給別人了,家里的房本來就沒你的份。“
小仔終于承認:原來父母,真的不愛自己。
圖源:pexels
在和父母「斷親」前,每個孩子都經歷了巨大的心理掙扎和折磨。
心理學家認為:
父母對孩子的愛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養育才能實現完全;
但孩子對父母,卻有著天然的依賴和期待。
因為嬰兒屬于「未分化客體」,TA們的情緒需要依賴養育者的投射和反饋,TA們的安全需要養育者的保障。
所以說,每個“放棄”父母的孩子,內心都經過了無數次的「自我說服」,才能接受現實,放棄對父母的期待。
除了「自我說服」外,「社會規范」也在不斷地阻礙「斷親」的實現。
小怪拉黑親人后,因為爺爺去世回家參加葬禮碰到他們,被埋怨不懂事,做事不周到;
小仔的母親逢人就說自己女兒不孝,不和父母聯系,不贍養父母,是個白眼狼。
這些都會阻止一個孩子逃離原生家庭的魔咒。
但是,如果你想朝積極的方向努力,被人看見、被人在乎、被人接納,就必須擺脫這顆頑固而致命的絆腳石:
承認自己不被愛,并且學會更愛自己。
圖源:pexels
這并不是要你去和父母斷絕關系。
相反,“斷親“不是目的,只是我們抵達「愛自己」的手段。
關于「愛自己」,我們能怎么做呢?
1.放下對父母的執念
首先,你需要從認知層面給自己松個綁:
不被愛,不是你的錯。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說:愛是一種能力。
但并不是每個父母都擁有這種能力。
更重要的是,親子關系并不是單方面可以決定的,它需要父母和你的共同努力。
所以,如果你努力溝通和嘗試后,仍然改變不了現狀,那么與其等待TA們自我反省,不如放下這種不合理的期待,把這些精力用來「愛自己」。
2.和傷害你的刺激源隔離
就像心理醫生給小怪的建議,識別出那些對你造成傷害的人或事,和TA們隔離開來。
這種隔離可以是物理意義上的隔離,比如像陳玉這樣,努力讀書,靠自己在其他城市定居;
也可以是心理隔離,如果你做不到和父母分離,那么你可以試著減少TA們對你的影響。
關注自己的情緒和真實感受,當你感到受傷時,忽略TA們的不合理請求,躺平、糊弄、敷衍。
即使狠不下心拒絕,也能暫時用這種方式,避免自己受到傷害。
圖源:pexels
3.重新養育自己
最后,用你喜歡的方式,做自己的父母,重新養育自己。
在和父母隔離后,陳玉通過學習這條路自救,保研成功,順利找到工作,在新的城市定居。
她在經濟能力帶來的安全感中,把自己從原生家庭的陰影中一點點拽了出來。
你可以像陳玉一樣,尋找別的客體對象,比如「朋友」,作為情感代償,幫助你度過心理上的過渡期。
慢慢的,當你足夠「自愛」時,你可以在任何環境、任何條件下,看見自己,接納自己,支持自己。
借用席慕容的一首詩,作為結尾:
在這人世間,
有些路是非要單獨一個人去面對,
單獨一個人去跋涉的,
路再長再遠,夜再黑再暗,
也得獨自默默走下去。
漫長的人生,我們總有獨自前行的時候。
與其寄希望于他人來愛我們,不如好好愛自己。
任何對別人的期望都可能變成失望,但足夠自愛的人,會一次次拯救自己,成為自己堅實可靠的避風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