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晚上好,時間過得很快,春天已經來了。春天是武漢最好的季節,今天我在武漢和大家分享,在這時光流逝里面,我的工作也是不斷地在探討,人與人之間如何交流,如何溝通。說到親子溝通,我們一般的理解是家長如何能夠更好的教導孩子,如何讓孩子更聽話。
今天我們要講講家長與孩子的全效溝通,我們可以這樣想,我們的親子溝通,是需要構建一個關系,在這個關系里面,孩子會處于一種比較安然的狀態,建立一種更信任的關系。溝通是為了構建營造這樣的關系,然后讓孩子在這樣的親子關系里面更好的成長。然后也可以說這樣的關系是在一個場,在這樣的一個場里,孩子會去接受家長的教導。我們研究親子溝通,就是家長和孩子如何建立良好的關系,不僅僅是一種很明顯的主客體之分,家長是主體,孩子是客體,然后家長灌輸給孩子什么,或者家長怎樣把人生信條,把規則傳遞給孩子,孩子被動接受。可能更多的要去看,在兩個人的交流或者溝通里,形成一個什么樣的場,這個場的氛圍是怎么樣的,我們甚至形象地說,這個場有怎樣的味道,是冷冰冰的呢,還是特別溫馨的。
所以我們從這個視角出發,從一種整體觀出發,就是家長和孩子在一起,這種溝通它形成了一個怎樣的場。大家是可以想象一下,在某種情境里你和孩子在交流,邊上有一個攝像機,你通過攝像機看他們兩個人。我也在經常做這種觀察,比如有的媽媽對這個家里有很多不滿和怨氣,她和孩子在一起溝通的時候,全程無笑容,氣息特別冷,那么,她跟孩子在一起,這個氛圍就有點冷。也有的家長和孩子在一起可能是特別沒有原則和立場,不斷地在遷就甚至乞求孩子,那又是另外一種氣息另外一種氛圍另外一個場。
我最近接觸到一位家長,現在她的孩子已經遠赴美國留學。媽媽有一句口頭禪,溝通時經常說一句話,這句話是“這個事情可嚴重了”。她教導孩子開口就是這句話,比如孩子吃東西沒洗手,她就會說,這個事情可嚴重了。她跟一般人交流,也經常說這句口頭禪。比如,她同事的孩子說了一句不得當的話,她會說,你這個事情可嚴重了,會導致嚴重的后果,她會噼里啪啦說很多。大家體會到沒有,這個媽媽說這個話時,她存在著很強烈的害怕,強烈的恐懼,總擔心孩子出問題,她自己處在一種驚慌失措的狀態,伴隨著這樣的口頭禪,她對女兒的教育是無微不至的,就四個字,無微不至。她照顧孩子非常仔細,或是非常精確,生活上把孩子照料得很仔細,然后要求也很多。各位家長也可以覺察一下,想一想你經常跟孩子說的一句話是什么?你經常的語氣是什么?你有沒有經常說的一句口頭禪。往往這個經常說的話,或者某種口頭禪,它反映的是你內心的狀態,我們現在說身教重于言教,所以我們和孩子溝通時,不僅是在傳達溝通的內容,甚至更多的是傳遞著一種你的存在方式,你在過一種什么樣的人生。然后通過溝通也就是通過你的表情,身體語言,語音語調都傳遞給孩子。全效溝通就是說媽媽和孩子的溝通,對孩子會有全方位的影響,除了溝通內容,有時候還是一種無形的行為的傳遞。專門有個詞叫“習得性無助”,一個媽媽覺得身心疲憊生活很無奈很無力,那么,有時候她的動作,她的身體語言或者說她整個人的狀態就會讓孩子感受到,孩子也會經歷一種恐懼,一種無助。所以我們就要整體的去看我們在傳遞給孩子什么。我上面說的那一位媽媽,我們就可以想像她在傳遞給孩子什么了呢?
她總在給孩子貼上一個標簽,畫一個框架,然后把孩子的行為,一些探索,她都會標定為這個后果很嚴重很可怕,然后,她就給孩子很多限定。她們現在親子關系,孩子已經19歲了,就是孩子遠離她,而且在青春期的時候很逆反,在小學時候跟上班級的節奏服從班級的管理就已經有困難了,這孩子會有很多憤怒,經常抵觸老師的教導,雖然是個女孩。這個媽媽正是因為她的溝通里面給孩子太多框架,總想把孩子拉入到一個害怕中,讓孩子因為害怕而服從。可能她沒有覺察,就是作為媽媽她經常有一個自己過于擔心害怕的這個“我”在跟孩子在交流,然后給很多限定,看上去她好像還做了很多,但其實有這樣一句話,叫做多,或者說多,都是某種程度的掩飾,實際她這樣做的時候,她自己會處于一種不真實的狀態,很難得有真情流露,她總在用一個好像特別能照顧的好的,特別無微不至的,特別能注意到很多細節的這樣一個“我”在跟孩子交流。那她真實的我是怎樣的呢?所以孩子遠離她,她總是有很多東西想把控住,真實的我有些害怕自己不能夠很平和地坦露給孩子,她很有力量很真實的一部分也無法坦露給孩子。所以這個時候她陷入一種狀態,而這種狀態她對自己沒有覺察的,這個是家長都應該注意的方面,就是你和孩子在一種怎樣的狀態呢,兩個人的溝通交流處于一種怎樣的狀態里,是不是經常重復著一種固有的狀態,你對這個覺察嗎?
我再通過一個例子幫助大家理解。有位非常愛自己兒子的爸爸,他很想做好跟孩子的溝通,他也非常在意和孩子說話說了什么,并且還有很好的自我反省能力,他經常反省啊,有時候很后悔,在孩子五六歲時,真不該那樣說話,給孩子造成怎樣的傷害。現在呢,孩子已經到初中了,比如這次數學沒有考好,他的話說,他兒子是很聰明的,很多東西,玩意,他兒子都知道的,所以他就在想,我怎么跟孩子說怎么安慰他呢。他瞻前顧后跟兒子說了一些話,比如說,爸爸媽媽也沒那么高的要求,努力就好等等,兒子不耐煩地甩甩手,說,我知道了知道了。這位爸爸他一退回來又開始反省了,我沒說對嗎,我應該怎么樣更好的去說呢?
大家有沒有一種感覺,這位爸爸把跟孩子溝通也太當回事了。我們經常說有個成語啊,舉重若輕,四兩撥千斤,就是說,你可以覺察,如果大家聽到這個課,覺得要很用力的去跟孩子溝通。你太用力,就不是四兩撥千斤了,就不是舉重若輕了。所以聽了這個課以后回去也不要畏手畏腳不會說話啦。我剛剛在一個單位做的培訓,有個男員工說,我去聽了一些親子溝通的心理講座,結果聽了之后回來,覺得不會溝通了,這樣說怕錯了,那樣說也怕錯了。我剛說那位父親實際上是很有閱歷很有地位的一位父親,他就是這樣的。我當時跟他笑著說,你能不能跟孩子開玩笑的說他考砸了這件事情。這位父親當時一愣,看著我說,怎么開玩笑?我說就是好玩一點說,比如說,兒子,這次考試你掉坑里面了吧,你難得一跳,你縱身一躍的感覺怎么樣啊?好玩一點說唄。這個家長當時愣住了,可以這樣嘛?我說也可以呀。所以這位爸爸他就是太認真了,把嚴肅當認真,跟孩子溝通的時候呢,好像非要論斤論兩,非要探討個什么東西出來,非要傳遞出一個什么道理,等等等等,太嚴肅啦。這是個很有覺察力的爸爸,當時就說,我幾十年了,說話都是非常認真非常有板有眼,跟孩子交流也是,我太想幫他了,結果太用力了,我從來沒好玩的這樣說過,我怎么樣說,還不會呀。我也跟他說,不要急,你以前那么認真去交流,不要想一下就變了,你現在可以小步驟,一步步來,先試著跟兒子開開玩笑。
大家請注意,一旦我們很嚴肅,總是以那種理性的態度跟孩子交流時,也是掉進了一個局限的窩里面。請大家記住,每個人內心都有很多個“我”。所以一旦我們局限在一個“我”,一個特別害怕的“我”總擔心孩子,一個很嚴肅認真的“我”總是一板一眼想分清一個黑白,這都是我們只用了我們內心個別的“我”,不是全效。全效,是你要調動各個“我”,有時候可以跟他詼諧,有時候可以跟他調皮,有時候可以示弱,有時候你可以是被動的,有時候還可以耍無賴啊,有時候你可以很認真,我們來學習用各個“我”跟孩子交流,嬉笑怒罵皆文章。總結一下前面所說,教育好一個孩子,一個家庭怎樣有效的支持孩子成長,有什么樣的家風在流傳,這一切的實現都是通過關系實現。整體關系的形成,包含著每天每夜的個別的溝通,溝通的效果以及溝通的狀態。所以我們要深刻認識到的是,就是這種溝通的每個當下塑造著孩子塑造著整個家庭。我要接觸非常非常多的孩子和家庭,如果溝通不暢,有的家長甚至變成一個加害者,會讓孩子形成創傷,在關系里被傷害的孩子,他們有哪些特點呢?最起碼他們對人的信任感就會受挫,因為他最信任的家庭最信任的父母不能夠容納他,比如說我們過于按自己的一個模板,要求孩子,刻畫孩子,孩子就會很沮喪,他怎么樣都活不出父母理想中的那個人。甚至有的父母希望孩子實現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孩子很努力還是做不到,他就會退縮自卑,孩子覺得一個完整的自己無法被父母完整地接納時,就會沒有安全感,不自信,接下來會對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溫情的連接能夠彼此表達親密失去信心,簡單說,他也許建立親密關系有困難。
比如,他在學校和老師建立這種親近的關系,能夠跟老師很好的交流,開個玩笑,這個很難。跟同學也是,可能他會覺得同學都對他有敵意,或者他又總愛用一個面具化的自己與人打交道,總是不能那么舒坦,真實自然的跟其他同學交往,等等。這種溝通不暢關系沒建立好的家庭里面出來的孩子,嚴重一些,會有比較嚴重的自我攻擊,比如說割腕,傷害自己,自我攻擊,甚至還有軀體反應,一到考試會發高燒等等。 我介紹這些是想請各位家長再次回頭來看,就是我和孩子構建了一個怎樣的關系氛圍,尤其是在這種關系里面,他能不能在受打擊回來以后,把家把這種關系當做一個溫暖的堅固的避風雨的亭子,或者是港灣等等。他有沒有對家長完全的信任,覺得無論如何父母會容納我會支持我,讓我再次出發。所以我們家長就要覺察,在你和孩子交流之前就要覺察,我現在狀態怎么樣。親子溝通不是你盯著孩子,他想聽什么話,然后我用什么樣的語言技巧,然后我經常用一種什么樣的套路。這個更多是表面的,更深層的是你處于一種什么樣的情感狀態,然后和他建立一種什么樣的情感的連接,而且還有一種彼此的觀念,彼此觀念是什么,不要老想著是一個單向的,我在支持孩子,我在給他什么,孩子也是可以支持到你,像佛家說的施與受要平衡,互相支持,互相給面子。還有一個,就是家長也經常要注意自我支持,給自己的滋養,你處于一個很焦慮的狀態,你覺得生活中很多搞不定的時候,這個都會傳遞給孩子,你想用一些做作的語言,或者是一個什么偽裝的態度,擠出一些笑容都沒用的,這個也是我們要注意的。當然人無完人,不是說你要用一個特別棒的狀態出現在孩子面前,你可以讓孩子了解這些,給孩子機會,他可以為你做些什么。就是我剛才說的施受平衡,真實就是這樣的,孩子一般都會比較喜歡一個真實連接,就算在這個真實連接里,他需要忍耐。
有一種對親子關系的全效功能有特別影響的,就是太想講道理,大家也可以覺察一下,你是如何在講道理,這個道理對你重不重要,這道理往往隱含著某種要求,如果孩子做錯一件事情,或者發生一個什么事兒,你沖上去,跟他講道理教導他很想引導他。你可以想一想,現在就可以覺察一下,這時孩子有什么感受,我們是不是太依賴道理了,而且這個道理呢,是一個權威的傳承,甚至隱含著很深的道德感。生活中,在我的輔導時間里面,還往往看到這樣的狀態,就是明顯講這個道理沒用,比如說,做作業不要拖拉,講了很多次了,孩子依然故我,但這個家長還是要講。其實是陷入了一個死循環里面。我們想一想,有時候是不是我們把道理或者教導的東西或要求當作一個拐杖,我們依賴這個拐杖,我要反復講才心安,覺得自己盡到了一個做媽媽的責任。
我今天在回來路上,在小學門口看到一對母子,門口有很多人走來走去,孩子低著頭,看著很委屈的樣子,媽媽在旁邊諄諄教導的講道理。當我路過母子二人身邊時,我就在想,道理是沒錯,為什么這么依賴這個道理,非要在這種大庭廣眾之下讓孩子很沒面子的情況下不斷地講,雖然這個家長態度很好,我看了真的很有耐心的樣子。我們可能覺得孩子很多狀態或有些東西我們無法深入理解,無法去跟他建立一種我們期待的關系的時候,我們內在有一種無力感,這是很正常,和孩子交流的狀態總是飄忽不定的,是需要不斷的去實驗探索的。一旦這些方面我們家長耐受不住時,我們可能就會跟他講道理,有的家長特別善于發號施令,我還咨詢到有的家長是什么,比如有離異的家庭,媽媽很能干,是個老總,她很恐懼,生怕孩子毀在自己手上,于是有特別強烈的意愿,就是要孩子一定要明白什么道理,一定要有什么樣的規范,她太要求規范的時候,孩子會出現一個很焦慮的狀態,很明顯的是,當我們依從一些道理或一些教導的權威時,是缺乏情感的,這個時候是I和it的關系,就是我和動物的它的關系,我是教導者,它是被教導者,這里面缺乏一種情感的滋潤。其實我們在講這些道理或者不斷教導的時候,這種溝通往往是無效的。但是他會滿足我們對內心的一個權威的尊崇,或這個權威的力量在我身上得到了延續和表達,這個會緩解我們的焦慮感,然后我們覺得這個路子是對的。
所以跟孩子交流,我們首要的是看此時的情感氛圍,先有情,再有理,而且這種情感可以是多元的,前面說到了嬉笑怒罵皆是文章。那么我們講具體一些,我們說當你在一個整體的氛圍,去覺察我處于什么狀態,然后我和孩子交流經常處于一種什么樣的模式,什么樣的單曲循環里,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具體的去營造一種氛圍,比如視覺通道,要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啊,你的動作啊,讓孩子看到。比如聽覺通道,有的媽媽說話真是很快,嘮嘮叨叨,聲音有一種彌漫感,這是很可怕的,孩子會覺得特別焦慮。那我覺察到了,是不是可以調整一下,慢一下低一點。比如觸覺通道,跟孩子有效的溝通,絕不僅僅是說的話,有時候你輕柔的動作,還有溫馨的眼神,還有個很重要的是身體的接觸,輕輕地拍拍他,擁抱他,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這些有些通道還無法表達的時候,正是我們太注重頭腦的東西,所以我們不光是要走腦,我們還要走心。和這孩子溝通,覺察情感氛圍,營造一種情感氛圍,通過視聽嗅味觸通道和孩子交流。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你真的蹲下來,真的謙卑下來,孩子他代表新生能量,他對這個世界有全新的理解,他的理解是怎么樣的,你無法很充分的去了解他,他自己都無法很充分的了解。他充滿了不可知,充滿了探索性,那我們就保持開放的心,真正的愿意去了解孩子的新的體驗,他的試驗,他的適應的方式。就算你認為這種適應的方式,他的行為,有時候很搞笑,有時候讓你很無語,你得怎么樣呢,學會去好好的了解,不帶評價地去傾聽。
最后我想說的是請大家注意,該如何跟孩子交流,沒有一個教科書般的守則,每個孩子很不一樣,每位家長很不一樣,大家都富有資源,同時,你的資源你的優勢也各不相同,所以重新出發,老天賜于你做父母,賜予了你孩子,同時也會賜予你做父母的能力,只是你需要更多的去了解自己,更多的理解如何構建一種滋養的關系,如何在這種關系里,大家抱團取暖,整個家庭相互支持,也給孩子去表達實踐的空間,彼此成就。最后祝福大家家庭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