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是一個重大的責任,但有些父母從小就給孩子最好的,卻未必能栽培出一個他們所期待的孩子,而有些父母雖然貧窮、甚至沒有受過太多教育,卻可以教養出快樂又優秀的孩子。
根據許多研究,學歷、財富、權位都與能不能成為好父母沒有絕對的關系,重點在于父母是否能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給孩子最需要的養分。
從孩子身心發展的過程來看,父母可以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有以下六種。
1.安全感
孩子一生下來聞到媽媽的味道、聽到媽媽的聲音、心跳,就會自然產生一種安全感,這種安全感會延續到他長大,安全感可以說是生命的主旋律。
美國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son)的研究發現,嬰兒出生至一歲半左右,是發展對人的基本信賴感的階段。
孩子一出生,父母就應常常給他擁抱、親吻,響應孩子的眼神、聲音、和他說話,這是建立親子關系最重要的開始。也是讓孩子產生安全感的基石。
如果這個階段,孩子的照顧者常常更換,一下換這個保姆、一下換成阿公阿嬤、一下又放到托管所,這種不穩定的狀態,孩子就不容易發展出與人基本的信賴感,沒有信賴感就沒有安全感,沒有安全感就不容易產生自信心。
教育學者鄭石巖教授特別提醒,人如果從小就缺乏安全感,將來就容易產生心理上的問題,最嚴重的三個問題是︰不安、哀傷、敵意。
如果我們從小就把孩子丟來丟去,這三種問題都可能產生。
如果一直持續到長大都沒有把這種安全感的缺乏處理好,也可能演變成憂郁傾向或暴力傾向。
父母如果無法自己照顧孩子,至少讓孩子有一個穩定的照顧者,可能是阿公阿媽或保姆,但晚上最好能和父母在一起。
2.親密的家庭氣氛
為什么有的家庭能幫助孩子應付各種問題,有的卻不能?
英國教育學者史賓賽認為家庭能否給孩子力量,取決于家人之間的感情密切程度,因為不管孩子在外面遇到什么,家庭總是他的加油站。
美國一九八九年的學業性向測驗最高分落在南達柯塔州,引起許多人的好奇。
若從教育資源來看,這是全美教師薪資最低、每個小孩分配到的資源倒數第八的州,但卻有最好的成績表現。
他們做了一番研究發現,這個州的離婚率最低、家庭關系緊密、還保持了傳統的價值觀。
長期關心臺灣教育的成大醫學院創院院長黃昆巖便特別指出營造家庭氣氛的重要性,他回憶小時后,放學回家總是圍在父母兄長身旁,哥哥喜歡講故事,他們的家庭娛樂常常是飯后聽哥哥說故事。
“想想看,一個全家人盯著電視看的夜晚,跟一個全家一起看書、喝茶、說故事的夜晚,有多么不同,”黃昆巖說。
親密的家庭氣氛可以透過一些方法來營造,像是晚餐時間愉快的聊天,千萬別在這個時候訓孩子。
可以一起玩一些家庭游戲、和孩子談談家里的往事、與孩子合力完成一件有趣的事情、建立家庭的傳統和儀式等。
父母終會老去,但帶著這份與家庭親密的聯系,孩子必然會有更多面對未來的力量。
3.給孩子一個好榜樣
如果說學校教育的重點在傳授知識與技能,家庭教育的核心則是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格。
在現在傳統家庭結構瓦解、社會價值混亂、媒體的影響力快要凌駕老師時,父母扮演傳遞正確價值觀與進行品格教育的角色便愈來愈重要。
經常在各地演講教育主題的陽明大學教授洪蘭,在她的言談與文章里,隨時可見她父親的智慧風范,從小她父親便教導孩子用正面積極的態度生活,不奢侈不浪費,“能走的就不要坐車、能坐公交車就不要坐出租車。”
洪蘭當年出國念書,下飛機時只有口袋里的五十美元,可是她卻一點也不擔心害怕,因為她父親教過她“一身養一口”,只要學會過簡單的生活,就很容易面對未來。
父親當年是法官,收受“好處”的機會很多,但洪蘭的父親卻清廉自持,為了養活一家人需要多賺點錢,他辭去法官做律師。
給孩子一個好榜樣,這是送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因為孩子從出生開始,就透過模仿從父母身上學會許多事情,不管你愿不愿意,你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也不知不覺中內化成他品格、價值觀的一部份。
這也是為什么許多教育學者會提醒父母,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父母就需要先成為那樣的人。在教育孩子之前,先面對自己。
4.發現孩子的特長
做父母有時必須像個偵探,從與孩子互動中觀察出孩子的特長,并引導出他最好的一面。
孩子的特長往往在許多地方展現出來,父母可以觀察孩子在做哪些事情時最投入、最能專心、并且感到最愉快,這往往就是興趣所在。
如果父母能夠給孩子的興趣一個發展的空間,并在身旁提供他需要的協助與環境,在他遇到學習瓶頸的時候陪伴他一起面對困難,孩子通常能夠培養出主動學習的習慣與能力,因為動力來自于自己的興趣,學習的效果會比父母師長外在勉強的學習效果好很多,也更能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5.培養孩子健康的習慣
希望孩子健康是所有父母的愿望,但根據最近幾年的統計,我們的孩子在身心健康上都呈現了警訊。在臺灣有超過五分之一的小一學童就已經有近視眼,也有將近四分之一的小學生體重過重,臺灣兒童罹患憂郁、自殺的數字,在各個不同的調查中都亮起了紅燈。
缺乏健康概念、忽視培養孩子良好健康習慣的父母,讓我們的下一代正邁向健康弱化的危機中。
從孩子很小開始,就是培養健康習慣的重要時機,例如︰從小就養成孩子均衡飲食的習慣,讓孩子多吃蔬菜水果,限制吃垃圾食物的機會、少喝含糖飲料,孩子過胖與蛀牙的機會就小很多。
現在許多家庭邊吃飯邊看電視,更是對身心最大的危害,根據許多醫學研究顯示,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的小孩容易成為小胖子,而且容易發生營養不均衡的問題。
父母也應該從小就陪孩子多運動,養成孩子運動的習慣,必定讓孩子終身受益,運動不但有助體能發展,常運動的小孩也較開朗靈活,對身心甚至人際關系都有幫助。
一旦為人父母,關于照顧孩子的健康知識是一門必修的學分,因為孩子的健康是是一切的根基。
6.當孩子情感的啟蒙者
父母對孩子自然流露的愛,是對孩子最好的情感啟蒙。
教育學者史賓賽認為,在一個人的教育中,情感起著重要的作用,道德告訴我們該怎么做,理智告訴人們用什么方法做,而情感告訴人們,愿意怎么做。
孩子一生許多精彩的故事、高尚的行為,都來自于情感。
父母對他人所流露出來的溫暖關懷、對大自然所表露的欣賞與尊重都深刻地啟發著孩子的情感智慧。
父母應常常對孩子表達你的愛、讓他感受到你的關懷,也教導他能夠感恩并表達他的情感。
父母有時就像心理醫生,有些話和感覺一定要讓孩子知道,讓他感受到“我什么事情都愿意為他耽擱,即使他失敗了也愛他、也愿意扶他一把。”
讓家庭成為孩子心靈的活泉,使內在有源源不絕的生命力。
后記
每個人對于成長最初過程中,
體驗到的情感和感受,
往往會擴展到以后的生活感受中。
從父母那得到的被接納、被支持的感受,
最像是被全世界接納的感受。
雖然矛盾和沖突總會不可避免地發生,
但愿我們都能找到合適而充滿愛意的方式去化解。
來源:上海山丘心理咨詢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