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了,“厭學”這個老話題又重新被提了起來。
說起厭學,我想起2年前的一個新聞。
山西有一位母親,因為初三的女兒厭學、成績下滑,在和孩子爭吵之后,凌晨時跳樓自殺了。
這個女孩一直成績優異,以全校總分第二考上重點中學,母親是個醫生,工作能力非常強。
因為孩子厭學跳樓而讓自己丟了命,太悲哀了。
但讓我震驚的是,另一位媽媽在說起這個新聞時,說了這么一句話:其實,我挺能理解她的。
她的孩子也厭學,自從孩子上小學后,她就一直處于焦慮狂躁的狀態。
孩子成績不好,哄也哄了,罵也罵了,他就是不肯學,一刻不看著就走神。
每天一到上學時間就鬧脾氣,一輔導作業就頂嘴,自己被氣到乳腺增生,但就是拿他沒辦法。
像母親因為孩子厭學跳樓的悲劇,還算是比較少見。但孩子不愛、不想學習,卻是許多爸媽最頭疼的問題。
我身邊有很多做心理咨詢師朋友,他們說過,來咨詢的人中,青少年占比最大,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自殺傾向,另一個就是厭學。
所以,今天想針對孩子厭學、不愛學習的問題,談談心理學上有關智力和學習的相關理論,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思考。
01
孩子為什么會厭學?
實際上,很多人對孩子厭學的理解并不清晰。
我之前接到一位媽媽的吐槽,說自己女兒心思重,找借口逃避上學,一去學校就說想拉肚子,到了校園門口愣是不肯踏進學校半步。
她認定女兒是在騙人,找借口,所以沒有認真對待,結果后來孩子出現了心理問題。
媽媽以為女兒是不愛學習,實際上女兒的問題是厭學。不愛學習和厭學是兩回事。
不愛學習是不上心、怎么學也學不好、對作業課程敷衍了事,不愛學習也有可能變成厭學。
厭學的定義是,孩子堅決不去學校,去學校就自殺、大鬧,父母完全沒有辦法,必須找到心理咨詢師。
我們看到僅僅是孩子對學習表現出抗拒情緒,但背后可能是情緒原因、家庭原因、學習能力跟不上或者是校園霸凌的影響等等。
這些原因都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父母要多關注孩子的日常來辨別。
但如果拋開這些未知原因(畢竟每個人都不同),孩子天生就抗拒上學,那又是為什么呢?
02
不愛上學,也許是不適合上學
孩子不愛上學,除了看孩子自身的問題,也可以看看孩子所在教育環境。
很多人可能沒有深究過,目前我們學校的課程,無論是語數英還是文科理科,其實都是在考察孩子的數理邏輯和記憶力。
但是,美國教育家、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曾提出一個多元智能理論。
簡單的說就是,不能僅僅依靠一種智力來判定一個孩子是否優秀。
每個人都用自己的天賦智能,如果用符合自己天賦智能的方式去開發自己的大腦,那么孩子的發展就會更好。
加德納認為,人的智力可以分為以下八個范疇。
通過表格可以發現,不同的智能對應的領域不同,自身最突出的能力得到培養,這個人就能在合適的領域大放異彩。
我們的應試教育考察的只是這個表格中的三個,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和空間智能,并且從小學到大學都在反復訓練這三種智能。
另一方面,學校的教育大部分是訓練孩子左腦的功能。但實際上,有些孩子的右腦功能更發達。
如果我們孩子的智能和應試教育的訓練不匹配,那他們學習起來肯定不如其他匹配的孩子。
長期處于這種不適合自己智能發展的環境下,孩子無法培養自己在學習上的興趣。
加上父母焦慮、老師批評或者同學間的鄙視,孩子甚至會出現對學校十分厭惡的抵抗情緒。
孩子在學校里長期處于一種自尊受損的狀態,一年兩年可能沒問題,三年五年十年之后呢?
孩子不僅會厭惡去學校,甚至會引發其他方面的問題。
03
多元智能理論之下
給孩子未來提出了新的可能性
我們可能沒發現,多元智能理論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案例。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小時候成績不好,但在其他方面有極高的天賦,最后成就一番事業的?
舉個熟悉的例子,我們都知道的周杰倫,其實是音樂智能比較突出的孩子。
從小他就不愛學習,高考考了兩次依舊是落榜。但是他把時間都花在了練琴和打球上面,所以成就了如今的華語樂壇天王。
他自己也說過,如果他當初考上了大學,沒有去學琴,沒有去打球的話,《功夫灌籃》和《大灌籃》就不會出現。
還有些人際智能比較強的孩子,他們成績不好,但和班上的每一個人都相處得特別好。
他們情商高、懂得交際,所以哪怕沒有很優秀的成績,畢業后也能靠創業成為大老板。
更常見的還有文化成績不好,但體育特長突出、設計能力突出的,這些孩子就是空間智能、運動智能更優秀的。
如果這些人的天賦智能被壓抑,不被支持,他們就很難擁有今天的成就。
多元智能理論的提出,可以讓我們對孩子厭學這件事,有更多反思。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就不讓孩子上學了。盲目不讓孩子上學的行為,絕對是不可取的。
只是希望家中有厭學孩子的爸媽可以思考一下:如果孩子真的努力了,成績依舊不好,而你剛好發現了他在另一個領域有天賦。
是不是可以考慮一下,也許不一定要讓孩子高考上大學這條路,也許可以試試讓孩子走他更有天賦的那條路。
一個人走自己天賦領域所在的道路會更加輕松,受到的贊美更多,進步更快。
如今特長班特別多,也比較好辨認孩子的才能,學校也會招收特長生。
教育體制的形成綜合了諸多因素,我們沒有辦法去改變這個環境,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
如果花了許多在與學校課程的對抗上,依舊沒有效果,換個方向也不是不行,讓孩子有所成就,又不會有挫折感,他們才能快樂健康成長。
04
走天賦領域所在的道路
孩子會更加輕松
最后給大家講一個有關問題少年的真實故事。
這個少年出生于一個幸福的家庭,爸爸是政府官員,媽媽是大學老師,可他完全沒有遺傳到父母的優良基因。
他很“笨”,別人家孩子已經能背誦古詩詞了,他連十以內的數字都數不清。更讓人頭疼的是,他特別調皮,暴躁多動,閑不下來。
上學第一天就打傷了小朋友,還毀壞了學校的鋼琴。后來他換了好多家幼兒園,但最終都沒有躲過被趕出去的命運。
他爸爸非常生氣,強行讓他聽話上學,可他不是省油的燈,不僅把家里的電視機砸了,甚至燒了爸爸書房中的文件,連消防隊都驚動了。
他爸爸忍無可忍,直接把他送進了精神病院……
一個月后,出差的媽媽回到家,知道了這件事,憤怒地和他爸爸離婚了,搬了出去。
緊接著是沒日沒夜的照顧,可他還是不省心,上了小學依舊在鬧事。
后來,他媽媽干脆在學校租了一間房子,讓他修理被他損壞的物品。
就是在這間房間里,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他用螺絲刀、鉗子等工具,把廢銅爛鐵變成了小汽車和小飛機,他自己得到了滿足,同學也因為這件事佩服他,和他成為朋友。
他的性格越來越開朗,但他的成績依舊不好。
因為爸媽的優秀,別的孩子不是出國、考博士、最差也是研究生,而他可能連高中都考不上。
他媽媽并沒因此責怪他,而是給了他三個選擇:
第一個是讀普通高中,媽媽會想辦法;第二個是讀職高學汽車修理;第三個什么都不選。
最終他選擇了汽修這條路。
一開始別人無法理解,幸好他的媽媽一直在支持鼓勵他。
他在這方面極有天賦,還沒畢業都被稱為“汽車神童”,后來自己開店,如今已形成連鎖品牌。
這個問題少年,可能還存在多動癥等問題。
但是從多元智能理論的角度上看,他的媽媽對他天賦智能的發展引導得特別好。
這樣一個中產家庭,讓孩子選擇上職高,輿論壓力不小,但他的媽媽堅持了。
所以,哪怕孩子沒有如預期般成長,但他依舊快樂健康,在別的領域發光發亮。
最后,給大家分享一段話:
希望每個孩子,都能走上最舒適的路。
我們的孩子都是一顆顆種子,也許每個人的花期不同,有些花早早就燦爛綻放,有些花,則需要漫長的等待。
不要被別的花干擾了自己的腳步,細心地,呵護自己的花,慢慢的看著長大,陪著花沐浴陽光風雨,這也是一種幸福!
更何況,哪怕你的種子不開花,也終會變成參天大樹。
作者簡介:小樓老師,擅長兒童發展心理學、婚姻家庭治療領域。個人公眾號:小樓老師心理課(ID:xiaolouxinli), 分享心理學知識在婚姻家庭、兒童發展中的運用,著有《自我覺醒,給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