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靜夜聽風
前幾天,在知乎上曾經(jīng)看到過一個媽媽的求助:
女兒從小很乖,很聽話,她不知道女兒為什么突然會得上抑郁癥,女兒給她寫了一封信,字
里行間充滿了壓抑與痛苦。
媽媽看到女兒被抑郁癥折磨,內(nèi)心很崩潰,卻不知道如何安慰女兒,只能小心翼翼地不提及女兒的痛苦。
2012年,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大陸25個地區(qū)10-15歲的青少年中抑郁傾向比例為20.3%
也就是每5個孩子就有1個有抑郁傾向。
2018年中國健康委表示有接近3千萬的兒童和青少年受到抑郁困擾。
兒童的世界并非無憂無慮,也有不被看見的痛苦,累計的負面情緒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心理問題最終也會暴發(fā)出來。
心理學上,抑郁源于孩子的情緒不能向外傳達,只能攻擊自己。
李玫瑾教授曾說: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成的。孩子的每種行為和心理,一定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系。
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是造成孩子心理問題的主要誘因,這四種家庭最容易養(yǎng)出抑郁傾向的孩子。
01
父母的高期待 ,會讓孩子患上“空心病”
我國首部心理劇《愛上你治愈我》中,劇中有一個女孩玲瓏因創(chuàng)業(yè)失敗,患上了躁郁癥。
玲瓏對心理醫(yī)生說,她太累了,所以沒有按照媽媽的規(guī)劃讀博士。
從小學起,她幾乎沒有休息時間,不是輔導班,就是興趣班;
在她媽媽看來,沒有達到一百分就是不及格;
有一次,她考了八十三分,雖然已經(jīng)是全班第一名,可是媽媽知道后,把她狠狠地揍了一頓,還罰她跪了三個小時的搓衣板,最后實在扛不住流鼻血才起來的。
正如玲瓏所說,她就像是一根提線的木偶,沒有自我,一直活在母親的期待里。
她為了獲得母親的愛,不斷地壓抑自己,她害怕讓母親失望,害怕失去母親的愛。
她內(nèi)心深處的壓力無法釋放,創(chuàng)業(yè)失敗讓她更加懷疑,否定自己。
負面情緒無法找到排遣的出口,就像野草一樣在身體里肆意瘋長,最后深深地割傷了自己。
抑郁癥很多時候都是壓力形成的,來自親人的壓力,會給孩子最致命的一擊。
很多父母把自己的期望壓在孩子身上,讓孩子背負沉重的壓力,孩子為了迎合父母,只能壓抑自己的需求。
父母的高期待,壓彎了孩子,孩子的內(nèi)心沒有驅(qū)動力,找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只會讓孩子一步步推向深淵。
02
父母的情感忽視,是孩子一生的陰影
美國作家莉安儂·納文寫的一部兒童小說《剩下來的孩子》中,6歲的扎克在槍擊案后處于驚恐擔憂的心理,父母沒有及時撫慰扎克受傷的心靈,而一直沉浸在失去大兒子安迪的悲傷中。
哥哥去世后,扎克晚上經(jīng)常做噩夢,夜晚還會尿床,尿褲子、他卻不敢吱聲。媽媽忘記給他洗床單,他就墊著浴巾睡覺。
扎克會控制不住自己,突然發(fā)脾氣,也不愿意去上學,創(chuàng)傷后障礙,其實根源來自父母的——情感忽視。
他甚至對父親說:“你們是不是希望死的是我,而不是安迪”。
當他在噩夢中驚醒,他只能躲進哥哥的衣柜里,尋找一絲安全感。
心理學有一個名詞叫內(nèi)在小孩,當孩子年幼的時候,心靈沒有得到滿足和安慰,內(nèi)在就會形成一個被隱藏的敏感,脆弱的空間,就如同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成年后,一旦受挫,就會自動縮回這個空間。
為了保護內(nèi)在小孩不再受傷,缺愛的孩子,會漸漸關閉了感覺的渠道。
長期被父母情感忽視的孩子內(nèi)心深處很自卑,他會覺得是不是因為自己不夠好,父母才不喜歡自己。
每一個孩子內(nèi)心渴望被父母看見,愛的需求被父母滿足。父母的情感忽視,會抽走孩子生命中所有的光。
父母的情感忽視,看似不明顯,卻是孩子一輩子的陰影。
03
父母逼孩子懂事聽話,會讓孩子帶著傷疤長大
日本有一個模特叫綾乃,因為患有雙向情感障礙,害怕和別人接觸,她不得不推掉了電視和雜志的預約。
她站在人前,會呼吸困難,手止不住的顫抖,甚至身體完全僵硬,嚴重的情況下甚至還會暈倒。
什么導致綾乃患上了這種心理疾病呢?
孩童時期的綾乃,父母經(jīng)常給她施加壓力,還給她灌輸“你要聽話”,“你要懂事”,為了不讓父母失望,她很聽話,從不違背父母。
在父母的教育下她活得小心翼翼,不斷壓抑自己的情緒,漸漸地失去了自我。
懂事的孩子,不敢向外表達憤怒,不敢表達自己需求,只能轉(zhuǎn)而攻擊自己。
懂事的孩子,把歡笑留給別人,唯獨把痛苦留給自己。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小時候越懂事聽話的孩子,長大后心理問題越多。”
懂事的孩子,長大后更容易形成性格缺陷,這樣的孩子沒有安全感,自卑,敏感。
父母只看到孩子乖巧懂事,卻看不到“冰山”下,孩子的內(nèi)心早已不堪重負,懂事的背后是孩子克制內(nèi)心欲望的心酸。
懂事的孩子被父母“禁錮”,內(nèi)心帶著一塊傷疤,在陰雨天會時常潰爛流血。
04
父母貶低孩子,會摧毀孩子的自尊
湖南一個12歲的小女孩,因為不能忍受母親“貶低式教育”,留紙條離家出走。
談及出走的原因女孩說:“我覺得媽媽不愛她,也不關心我,有一點錯誤就罵我,還經(jīng)常說我不爭氣。”
和民警聊天中,女孩一點都不自信,一直說自己很差。女兒告訴民警自己成績不好,雖然排在前列,但很少拿第一,第二。
其實,那女孩的成績十分優(yōu)異,并不是像媽媽說得那么差,母親貶低孩子,用激將法本意是為了讓孩子更加優(yōu)秀,但卻傷害了孩子的自尊。
曾經(jīng)看到過一位網(wǎng)友的分享:
從小就是在父母的貶低和否定中長大的,因為從小成績就不好,每次把成績單,拿回家的時候,父母總是劈頭蓋臉一頓罵:“我怎么生了你這個不爭氣的,為什么別人就能考第一,你就不能!”
從小到大,他聽到父母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什么也不行。”
無論他怎么努力都得不到父母的夸獎,在父母的貶低教育下,他也覺得自己真的很糟糕,他變得越來越自卑,內(nèi)心非常的壓抑孤獨,精神焦躁不安,覺得自己活著沒用意義,幾年前,他被診斷患上了抑郁癥。
孩子不會區(qū)分事實與笑話,來自父母的負面評價,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夠好。
孩子之所以會得抑郁癥,是因為父母把孩子的自信,一點一點地消磨掉。
很多父母認為,貶低孩子,只不過是想逼著孩子上進,殊不知,在孩子眼里,卻是最惡毒的譏諷和挖苦,深入骨髓,讓孩子痛徹一生。
貶低是刺傷孩子自尊的一把利刃,會狠狠地刺向孩子的心臟,不僅不會激勵孩子上進,還會把孩子的尊嚴踐踏到腳底。
一個長期被貶低的孩子,成年后更容易出現(xiàn)心理問題,覺得自己不配,不值得。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顧明遠曾經(jīng)說:“兒童總是把父母當做最可信賴的人,父母的教育往往在兒童心靈上起著決定的作用。”
每一個父母都想養(yǎng)出健康,快樂的孩子,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為人父母接納孩子,降低對孩子的期待,及時回應孩子的情感需求,讓孩子學會取悅自己,懂得鼓勵和尊重孩子,父母無條件地愛,才是孩子成長路上最溫暖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