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過生物學就知道,在哺乳動物中,雄性和雌性的生殖和泌尿結構有一定的差異,雄性的尿道后端和精子通道合二為一,而雌性的尿道卻另外一個出口。功能都是排泄尿液,為何雄性生物和雌性生物有此差異?
因為如此差異,過去在網絡上有一個說法,認為哺乳動物的雌性進化得比雄性更加高級,原因在于生物學中曾流傳一句話:“生物進化是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然而這種說法很值得商榷,同一種生物不同性別的個體,哪里來的誰更高級?
其實這是比較陳舊的“階梯進化”的觀念。所謂的階梯進化就是生物遵循著上述的進化歷程,就像是階梯一樣,所有生物最后演化的結果都是演化為高智商、高度復雜的高級動物。然而,事實是地球上有大量的微生物,它們隨波逐流混混沌沌,雖然數億年前就已存在,可是如今仍然是微生物。
其實雌性和雄性的差異是整個演化史生物演化的結果。就兩性繁衍這種生殖方式而言,并不是一直都有的,對于原核生物而言,生殖就是簡單的分裂,不需要性別。然而在微生物中,存在著一些特殊的群體,它們可以相互吞噬,并且將被吞噬者的部分核酸序列保存下來發揮功能,這使生物基因更多樣,適應性更強。
這種情況可能就造成了性別的出現,兩性繁衍中來自不同個體的基因組組成一個新的生物個體。所以在一些單細胞生物中,存在著一種同配生殖,兩者產生的配子相同,直接結合為一個新的生物個體。
隨著多細胞的出現,生殖的方式變得更為復雜,不可能由每一類細胞都分裂出一個配子,然后兩個個體的不同細胞分別結合的方式產生后代,需要一種更高效的方式,那就是各自出一個生殖細胞,攜帶著完整的基因組,受精卵有極高的多能性,可以發育為多細胞生物的所有細胞組織。
而且,隨著多細胞生物的出現,排泄的方式也越來越復雜,處于內側的細胞,如果要濾過細胞中的代謝廢物,需要慢慢從內側向體表滲透,效率很低。幸好生物進化出了血液等系統,它們可以運輸體內的廢物,然后在專門的器官中進行處理;飲食和排泄系統也形成了一條通道。
最早爬上陸地的脊椎動物就具備了較為復雜的生殖系統,它是現代所有陸地脊椎動物的祖先。它的演化后代包括爬行動物、兩棲動物、鳥類、哺乳動物。兩棲動物出現最早,但是生殖效率最低,它們直接將生殖細胞輸入到水中,靠兩者自由移動自由結合體外受精,可是水流的因素會導致大量的浪費;
爬行動物和鳥類是出現晚一些的生物,它們的生殖構造復雜了一些,是卵生的體內受精的動物,但是生殖、排尿、排便器官三合一,沒有專門的交配結構,交配時效率有所提升,但是還是有些低,就像兩個瓶子口對口,依然會造成一些浪費。
哺乳動物是出現較晚的生物群體,生殖結構再次進化,雄性有專門的結構,適應的雌性的結構,可將生殖細胞輸入到雌性生殖道中,完全體內發育。這種方式可以避免浪費,但是造成的不好結果是身體上捅向外界的通道增多,俗話說病從口入,身體外側開口越多,遭受感染的機會越多,相比鳥類和爬行動物,哺乳動物更容易出現感染。
而這里就體現了進化的另一個特征。生物存在的目的主要是生存和繁衍,生存著才有機會繁衍,繁衍才可以促進持久的進化。但是進化是基于基因的隨機突變,因此進化就沒有確定的方向,在這樣的進化歷程中,生物適應環境的方式就也變得多樣,這樣造成生物進化相當湊合。
就人類來說,外部性狀有很多不同,有雙眼皮有單眼皮,有的一單一雙;有黑皮膚、白皮膚、黃皮膚、棕色皮膚;有的容易罹患某種疾病,有的卻對相同疾病存在天然的抵抗力,人群中就有一些可以抵抗艾滋。雖然,排尿、生殖和排便三者分開,劣勢是增加感染的機會,但是這種生殖方式給了受精卵和胚胎最好的保護,生殖的效率卻最高。
因此在進化中這種生理構造就產生并存在至今。雄性演化中,由于性選擇或者其它的自然因素,尿道和生殖道的后端合二為一,成為一個器官,但在胚胎發育中,有一些尿道口外裂,這種情形中就很類似雌性,尿道、生殖道和排便通道三者相互分開。
性別的演化經歷了非常漫長的時期,雌性和雄性兩者相互適應共同演化至今,造就了不同生物的不同性別類型。還有不少生物雌雄同體但是異體受精,有的生物可以轉換性別。無論怎樣,都適應了生存和繁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