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衣缽授徒講學又著書立說
孔子死后,曾參自知承傳老師衣缽責任重大,開始在家鄉授徒講學。最初是在家里講學,后來學生增多,就搬入大戶人家。38歲時,受武城大夫聘任,曾參在武城設教。39歲時,離開武城進入越國講學?,F在山東郯城縣西北60里有個磨山,相傳曾參曾經在那里講過學。
40歲時,曾參到了衛國,這一待就是20多年。曾參在衛國不僅教學,還發表了一系列言論,繼續加強修養,堅守道義。61歲時,他從衛國回到家鄉,繼續設教講學。
曾參教授學生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原原本本地傳授孔子的教導。一次,曾參對他的學生子襄講什么是勇敢,就直接引用孔子的話說:“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p>
曾參教學生的另一個特點,是抓住一切機會對學生進行思想和道德教育。曾參的學生中,有人要到晉國去,對曾參說:“晉國沒有我熟悉的人?!痹鴧⒄f:“為什么要有熟悉的人呢?去吧。有熟悉的人稱他為朋友,沒有熟悉的人就去做他的客人。君子堅持仁愛,成就德行,先做后說,千里之外都是兄弟。假如你不知道加強學習修養,即使是你的親人,也沒有誰愿意親近你?!?/p>
到了老年,曾參為把孔子的思想記錄下來,組織同門及弟子,編纂了《論語》《禮記》《孝經》等。曾參的言論,也被弟子整理成書?!稘h書·藝文志》著錄《曾子》18篇,《孝經》中的《大學》篇為曾參所著,被后世尊為“四書”之一。
曾參的兒子曾元、曾申、曾華,孫子曾西,都以賢達聞名?!墩f苑·雜言》中說:“孔子家的孩子不懂得罵人,曾參家的孩子不懂得追求權位。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父母善于教養?!?/p>
曾參的孝道觀傳自孔子。但他在孔子孝道觀的基礎上,將原來孔子“仁”說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自身的“三省”體悟,對孝道進行了全面發揮和概括,將家庭倫理中子女對父母的敬養,發展成為一種抽象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準則,一切道德的根本和教化的本源。
曾參擴大了“孝”的內涵,囊括仁、義、禮、信等一切道德范疇,不再是“仁”的一部分。曾參的孝道觀,還包括莊、忠、敬、勇,“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陳無勇,非孝也?!?/p>
曾氏譜牒 歷朝歷代由皇帝敕封
歷朝屢封曾子,每一次封贈,皇帝都要派重臣匯核曾氏族譜,然后朝臣嚴格核查,慎重結論,再謹具奏章,上呈皇帝。
曾子祖籍武城,所以他的后裔被稱為武城曾氏。武城曾氏修族譜起始于西漢。西漢時的曾偉及東漢時的曾譚,曾經兩次修輯曾氏族譜,被南朝梁朝的譜學家王僧孺所推崇。
唐貞觀4年(630年)八月,中書舍人溫彥博、太子舍人高士廉,為唐初曾氏族譜作序,稱曾氏“入我大唐,本支益茂”。曾子第29派曾興、32派曾誼作唐譜,39派曾輝、曾耀作吳譜(吳指五代十國時楊溥所立之國),44派曾匪等作宋譜,51派曾晞顏、52派曾巽申作元譜。
明初,55派狀元曾棨、解元曾鼎,在曾姓前人修譜的基礎上續修新譜,匯編總譜,各支庶后裔也各自為譜。曾棨、曾鼎等人遍訪散居各地的族人,條分縷析,相與參訂,至永樂甲辰年(1424年)元月告成,曾棨為之作“武城世襲曾氏續修重譜敘”,這是曾姓一次較大規模的修譜活動。
明末,61派曾潔盤協同63派、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曾泰東,又一次大修族譜。他們花了10多年時間,匯編成曾氏總譜。
清初,朝廷賜給入譜曾姓后裔優免差徭的特權。優免差徭,促進了曾姓修譜的積極性。乾隆57年(1792年)十一月,“曾氏大成宗譜”由68派曾養修輯完成,并為之作序。
此時,曾姓東宗和南宗,經過商議,決定在湖南寧鄉縣麻田設置統一的曾氏南宗通譜總局,由南宗直系宗子主持全國曾氏后裔族譜的審核及編印工作,以杜絕各地曾姓譜牒混亂,多有偽冒之嫌的弊病。
雍正3年,雍正賜給曾姓“省身念祖”匾額,曾氏族譜總局遂將4字刻為龍紋圖章,并在族譜每頁上加蓋此章,以存真杜冒。并規定“南宗設局,東宗查核”,以杜混冒。呈公府核印后,由東宗蓋鈐印。這樣一來,進入《武城曾氏族譜》的曾姓后裔,經核實無誤后,方可享受朝廷的優免政策。
嘉慶至道光年間,東宗、南宗大修總譜,正名為《武城曾氏重修族譜》,是規模最大的一次修譜活動。
民國初年,曾氏全國統一修譜的修譜總局宣告使命結束。
這里的新聞油爆爆!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四川身邊事(sina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