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永字八法的成因,歷來眾說紛紜。勒努(弩)兩法實為隸書而來,趯法為楷書法式,學者周汝昌先生認為,永字八法處于隸變真書時的產物。
2/16空海和尚的單勾執筆法,在唐朝以前,大家都是這么去寫字,所以唐前書法名家輩出,這和執筆法有很大的關系。永字八法,最基礎性的告訴我們兩個問題:執筆,筆勢。
3/16商品介紹,各位看官可以去店鋪詳細了解,這款是良心好筆。臨習古人范本,毛筆的選擇是有講究的,唐人以前多用雞距筆,北宋蘇軾的筆也很特殊,用諸葛筆。宋以后到現在,用的是無心散卓筆,等。文字有限,暫敘到此。
4/16莫笑小編為五斗米折腰。造紙術到了東晉,已經相當成熟,但是那個時候還沒有桌椅,古人寫字時,仍舊一手執紙,一手執筆,多用側鋒書寫,所以他們的字,小而精到。我們用毛邊紙,盡量不用帶格子的,用光滑面去書寫。
5/16市面上印有這樣圖案的字帖,實害人不淺!若是這樣寫字,趙子昂如何“日書萬字”,即便做到那也累的夠嗆!我們寫字,不是畫形狀,學到法度后,追求的是一種古人的書寫狀態如此,隨機應變而不違法度,為書也!
6/16一得閣的墨汁,家喻戶曉。若作小楷,宜選用稍好硯臺配合磨碇來書寫,邊寫邊研是極好的。若是家中無好的硯臺,用墨汁是很不錯的,書法這事,培養的是一個人的靜氣,文氣,雅氣,做其它事可以粗魯,唯獨這件不行。
7/16為圖片配文字,邏輯稍亂,各位看客諒解。上面說提起,比如寫隸書乙英碑,適合用紫毫小楷筆,彈性足,線條勁挺秀麗。作二王手札,用純狼毫小筆最佳。做明清以后字,羊毫,兼毫均可。工具選對,則事半功倍。
8/16米芾的字,變化多端搖曳生姿,喜題壁,字好多半與此有關。北宋雕版印刷術的出現,導致文人的審美意識較前人低。五代戰亂,名家名跡多被毀或被貴人收藏,這就導致了宋人沒有好的學習范本,多學面目全非的刻帖。
9/16硯臺精致小巧,讓人愛不釋手。接上,刻帖被翻來覆去的刻,已經失去原貌,一帖難求,很多人把到手的匯帖視若珍寶。由于這些原因,自北宋后,書壇不振。
10/16鎮尺,專為書寫時壓紙用,除此之外,多在上刻上文字,配以圖案,增加觀賞性。
11/16元代趙孟頫獨領風騷,上追晉唐法度,他循古法,從其字的捺畫可見端倪。專業的說,他的捺叫“波”,我們今天寫的捺叫“磔”,即永字八法里的最后一筆,兩者相差甚遠,可仔細對比。
12/16筆架,毛筆暫且不用時擱在上面之用,造型可如張遷碑般古拙樸茂,也能像曹全一樣流美自然,全憑各位個人喜好啦!
13/16毛邊紙,貴柔,厚,不起球。永字八法告訴我們,若要寫好字,注意是寫好字,五指直執筆不如雙勾,前兩者又不如單勾斜執筆。書法,說白了,就是學筆法,筆法核心,在側鋒的運用。此話,能者見之,鄙者鄙之。
14/16上段話何解?上古結繩記事,后一位大智慧者劃出一畫(可參石濤畫論之書畫本源)有象形字,接著金文,大篆,秦國統一,有小篆,后來隸變,有隸書,隸書后才有了草楷行。篆書中鋒行筆,這個筆法足夠單一簡便。
15/16學行書的朋友,初學者從此貼入門取法,書家從此深研字法,它和興福寺碑歷來被人們奉為圭臬。古代有人為線條的圓轉,用絹布裹束來寫篆書,寫的也好。可見,篆書中鋒行筆,筆法單一,不足為難。難在,對它的辨認上。
16/16書后配以講解,更深入的學習圣教。隸變后,是一種文字集解放。隸書變圓為方折,變裹勢為束市里,書寫快,筆法豐富,節省書寫材料,為后來的書體變化奠定基礎,筆法遂豐富起來。小編糊涂語,讓各位看官貽笑大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