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給公司人帶來的影響似乎并沒有預想的那么糟糕,相反,有人在危機之下找到了新出路。
記者 | 王一越
編輯 | 孟佳麗
本文刊載于《第一財經》雜志2021年2月刊
李瑞文的工資干脆和疫情趨勢“完美貼合”——之前,她在澳大利亞一家咖啡設備與服務供應商做著年薪約25萬元的工作,原計劃在2020年年初工作簽證到期后回國。1月國內疫情的暴發打亂了一切,她因為疫情變化被連續4次取消機票。3月疫情蔓延至當地,她被凍薪、停職,只能靠存款維持生活,與此同時,回國的機票價格已經從2000元飆升至2萬元,且必須提前兩個月購買。所幸,8月李瑞文回國后,國內就業市場初步回暖,她在上海找到一份快消品公司的工作,預計年薪稅前13萬元。
“找到一份工作再說,我先不挑了。”李瑞文其實對薪資并不滿意,但當下的她必須先養活自己,同時在物色更好的機會。
即使安穩待在國內,漲薪其實也屬“奢侈”。過去10年,漲薪難已經成為某種“常態”。根據中智咨詢的數據,從2011年開始,國內整體調薪率呈現下滑趨勢,從2011年的11.8%到2020年的6.4%。
由《第一財經》YiMagazine所發布的《2020年公司人薪酬福利大調查》(以下簡稱《調查》)也反映出了薪資增長的疲態。在填寫問卷的2128位公司人里,有26.89%的人在去年沒有漲薪,年薪不漲反降的人達到20.24%。這兩個數字在2019年的調研中分別是18.41%和8.14%。
公司人也普遍降低了對2020年年終獎的預期。和2019年相比,32.86%的受訪者表示年終獎金額不變,有21.34%沒有年終獎。
根據前程無憂的《2020年終獎調查報告》,在2019年時,22.5%的受訪者拿到了相當于一個月薪酬的年終獎,而41.8%和21.4%的受訪者年終獎相當于兩個月和三個月薪酬。而到了2020年,能拿到兩個月及以上薪酬的公司人減少了15.3%,與此同時,拿到一個月薪酬水平年終獎的公司人數量則上漲了8.9%。
這是我們做公司人薪酬福利調查的第12年。在前所未有的沖擊面前,從今年的報告中既能看到不同公司的用人觀念和實際行動,也得以一探不可預知的風險給不同行業帶來的震動。同時在疫情消息頻頻傳來的當前,每一位職場人都應對2020年蔓延至今的長尾影響有所準備。
2020年,漲薪不易
薪酬增長的停滯、下降體現在各個維度上。
從2019年到2021年,全行業調薪率都在下降。據中智咨詢統計,民營企業保持調薪率最高,外資企業最低;一線、新一線、二三線城市的企業調薪率均呈下降趨勢,其中調薪率最高的新一線城市預計2021年的數值下降最多。
疫情對宏觀環境的沖擊是短期的直接原因,企業普遍緊縮人力成本,同時在疫情后續影響的不確定性下,對未來的預算投入保持謹慎。長期而言,經濟增長漸趨平緩仍然是大背景。201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6.7%,2019年進一步放緩為6.1%。而中國勞動成本的上漲,使得更多企業思考如何在控制人力成本的同時提高員工工作效率。
為了緩解疫情的壓力,公司們在2020上半年采取多種人力資源措施。《調查》數據顯示,“縮緊編制,不再招人”的公司達到29.23%,選擇“公司內部優化、裁員”的占27.58%。排名靠前的調整還有晉升機會減少、取消現金福利等。但同時,也有24.06%的人表示“公司好著呢,沒啥變化”。
樓佳在家電行業的一家外企擔任了將近7年的HR主管,薪資由1.5萬元的基本工資和約等于4到5個月薪酬的年終獎組成,多年保持10%到15%左右的年薪增長率。但從2018年起,公司一方面受房地產行業波動的影響,行業形勢整體下滑,另一方面又面臨國產品牌的沖擊,到2020年年初業績再次受挫,讓她的年終獎打了水漂,面臨入職以來首次年薪下降的局面。
為了縮減成本,一些企業選擇不發年終獎,用其他福利形式代替現金激勵,從而緩解短期激勵的壓力。在前程無憂的調研中,除了現金,近20%受訪者所在企業將實物也列入年終獎,10.8%的受訪者收到了公司高管的“年終慰問信”,7.6%獲得了公司股票、期權等形式的非現金獎勵。
行業面面觀,
幾家歡喜幾家愁
盡管疫情的影響是全行業的,仍有一些抗風險能力較強的高增長行業保持堅挺。宅家的特殊場景則意外刺激了部分公司的在線業務。
根據中智咨詢發布的調研報告,互聯網、醫藥健康和高科技行業的調薪率仍然保持領先,均超過7%。但互聯網行業2020年調薪率的降幅最大。“互聯網行業的調薪率呈現兩極分化,大廠不錯,中尾部企業不佳,因為不少互聯網公司的盈利模式依賴廣告收入,因此受到實體經濟的傳導影響。”中智咨詢人力資本數據中心資深產品專家張欣分析道。
消費品、汽車等行業作為實體經濟,是受疫情打擊最嚴重的幾個行業,在2020年遭遇了較大幅度的調薪率下降。“其中,基礎消費品和奢侈品受影響不大,中間檔次、品牌調性不高的消費品受影響較大。”張欣說。
制造業調薪率在2020年上漲了0.1%,雖然幅度很小,卻是幾大行業中唯一上升的。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雖然在2020年2月大幅下跌,但3月復工后迅速上升,超過2019年同期,下半年的海外疫情又導致部分訂單轉移到國內。
部分行業的發展趨勢則被持續看好。張欣根據觀察表示,“高科技行業受到新基建政策的帶動,勢頭不錯,比大家年初預想的要好很多。”
美世中國區資深合伙人、美世人才信息產品中國區總經理曹燕萍認為,長期來看,跟新技術相關的消費品也是向好的,“這些產品和大環境趨勢、國家導向密切相關,比如電動車行業。”
行業的形勢影響到其中的每一個職場人。回國后,李瑞文入職一家調味品公司,雖然消費品整體受挫,但因為居家隔離,人們對自主烹飪的需求上升,調味品反倒成為利好品類。因此,公司在下半年大舉擴張。“今天說這個地方缺人員配置,明天HR就開始針對老板提出的問題招人了。”李瑞文對公司的信心有些驚訝。
江宣則在過去一年同時經歷了教培行業線上和線下的不同境遇。上半年他在一家老牌教育機構負責線上課程產品,疫情期間照常推進遠程工作,部門營收在2020年第一季度上升17%。但公司為了平衡線下業務的虧損,連他們部門的績效工資也一并停止發放,直到他6月離職時也沒有恢復。
他隨即進入另一家以線下高端培訓出名的教育機構,擔任網課教師。或許是受到上半年的刺激,這家公司準備大力發展線上課程。急著開拓業務,卻缺乏相關經驗,公司久久沒能招到足量學生,江宣只能轉而成為一名線下老師,度過了一周只有一堂課的半年。
環境多變,
公司人做了什么
大環境不好,公司人也變得謹慎。
根據美世的調研,2020年上半年,員工主動離職率僅有5.4%,這個數字在2019年是12.1%。特殊情況下,“先保住飯碗”是公司人的普遍心態。在《調查》中,58.07%的受訪者表示對今年的收入狀況“還算滿意”,因為“今年情況特殊,能維穩就不錯了”。
過去拿完年終獎就跳槽是常規操作,但前程無憂的數據顯示,2020年僅有13.3%的受訪者會因不滿意年終獎而跳槽。
不過,企業對于重要崗位的稀缺人才依然慷慨,愿意將有限成本用在這些關鍵人才上。比起粗放式地按統一比例或金額全員普調,越來越多的公司傾向于按績效結果差異化調薪。這對于公司人的自我迭代能力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據《調查》顯示,如果薪酬漲不動,高達50.52%的受訪者會給自己充電,38.91%的人選擇跳槽去同行業其他公司。
早已感受到HR部門的晉升機會很小,加上疫情的刺激,樓佳從2020年年初就開始規劃職業轉型,并最終在8月完成內部轉崗,從職能部門轉向核心業務部門,從事電商運營的工作。為了競聘,她特地向電商運營部門的同事請教,在B站上學習運營知識,還專門就目標電商平臺撰寫了一份公司產品運營方案。
這次職業轉型帶來的變化比她想象的大。“原來HR的工作循規蹈矩,但電商運營實際是銷售,為了達成目標你可以主動采取任何技巧。”樓佳對《第一財經》YiMagazine說,她現在需要研究電商平臺最新的玩法和趨勢,第一次感覺開了眼界,“呼吸都是自由的”。
反映到薪酬上,雖然基本工資降低了,電商運營崗位還有績效獎金,樓佳因此增加了20%左右的收入,總體上年薪相對2019年只降了5%左右。但如果她沒有轉崗,2020年她的年薪估計會減少15%左右。
職業內容的轉換刺激樓佳撿起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她拉了兩位HR,規劃開設人力資源咨詢服務的網店,提供獵頭、面試輔導、簡歷輔導等服務。邁過30歲大關,她對“35歲危機”愈發警惕,“我看到整個公司里,40來歲的人都會離職的,有的人可能之前就在私下創業,之后就轉全職做了;另一些可能被公司辭退;剩下40來歲還在公司的,公司不會給你特別多機會。所以我必須要在32歲的時候就想好下一步。”
有趣的是,根據《調查》,打算開展副業的人有34.26%。疫情隔離導致到手收入減少后,做副業一度成為職場流行話題。外賣騎手和網約車司機等門檻低、上手快的職業成為熱門選項。副業延續下來,不僅能補貼家用,甚至有可能改變未來的職業道路。
在國外有過咖啡師經歷的李瑞文想繼續咖啡事業。她和幾個朋友合伙建立自媒體,在B站和公眾號上開了賬號,陸陸續續發布咖啡教學等自制視頻,“如果之后跟朋友開一個咖啡店,并能有所擴張,我可能就考慮當作主業來做了。”
從2019年11月開始,江宣在其他教培機構兼職教課。這份兼職在2020年帶給他近10萬元的收入,和本職工作的薪酬相差無幾。然而不久前,江宣所在的高中事業部被整體裁撤。當前帶的班級還沒結業,江宣和其他兩位老師已經打算創辦培訓班,把學生帶出去。這也讓他意識到自己“缺乏招生能力”,這或許會是他日后著重提升的職業技能。
2021年,
你的工資會好嗎?
經過2020年的暫時疲軟,2021年的國內經濟形勢正在逐步好轉。出口貿易額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同比增長率在去年下半年相繼由負轉正,出口和國內需求共同驅動經濟復蘇。
“現在情況會比2008年、2009年好,那時候可能有將近1/3的企業是要凍薪的。”曹燕萍補充道。
智聯招聘的報告顯示,就業市場的競爭指數與平均招聘薪酬都基本恢復至去年同期水平。2020年第四季度,全國38個主要城市的平均招聘薪酬為8923元/月,一年以來首次實現環比正增長。
不過,面對疫情再次小規模暴發的不確定性,以及后續的持續影響,企業普遍采取保守態度。中智咨詢的數據顯示,2021年所有企業調薪率將繼續下降,預計為6.1%。目前僅28%的企業表示有漲薪計劃,大部分企業仍在觀望。
但隨著企業經營恢復,部分企業會考慮把2020年沒有兌現的調薪放到2021年來實施,“比如一些企業在2020年調薪5%,2021年可能就會調10%,也許會比當初大家預測的數據更為樂觀一點。”張欣說。
美世的調研數據則顯示,每個行業在2021年的雇傭意愿都較低,預期員工數量基本保持不變或者進一步減少。同時,控本提效將在未來成為企業管理的常態,公司可能通過績效體系的變革,精準提升人才激勵的效果。
相應地,公司人對2021年薪酬的預計并不算樂觀。《調查》顯示,52.84%的受訪者認為自己2021年的薪酬“應該還能小漲一點”,33%的人覺得“沒啥盼頭,能維持現狀就不錯了”。這兩個數字在2019年的調查中是56.22%和29.44%。
“我有一個理財計劃,要在45歲前存夠160萬。”江宣計算過,這樣就能達到理想的財務自由,2020年在他和這個目標之間安插了些許障礙,讓他走了不少彎路,新的一年,他打算好好經營自己的培訓業務,向著目標繼續出發。
(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李瑞文、樓佳、江宣為化名)
本文版權歸第一財經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