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歷史悲喜劇---蕭何月下追韓信 - 盜夜君主的日志 - 網(wǎng)易博客


張良、蕭何與韓信,輔佐劉邦奪取天下,建立漢朝,功莫大焉。劉邦將自己同他們?nèi)俗髁艘环容^,得出的結論是三個“不如”。他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劉邦講這番話的時候,口氣很誠懇,態(tài)度很謙虛。但是且慢,假如劉邦真是一位謙謙君子,他絕對爭奪不到天下。他接下去說:“三人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關鍵是“吾能用之”這句話,意思很明白,他們?nèi)齻€人的本事再大,也都在我的手心里握著,任我拿捏,為我所用。究竟誰比誰的本事更大,不言自明。劉邦有識人之眼、用人之量,但一切都以“吾能用之”為原則,以“取天下”為目的。一旦天下到手,覺得誰“用”起來再不像原先那么順手,對不起,他馬上會有另一套手段仔仔細細伺候你。隨著朝廷內(nèi)外的形勢變化,劉邦與“三杰”之間的矛盾時起時伏,尤其是同韓信的矛盾一直發(fā)展到你死我活。

從“三杰”這一面來說,他們?nèi)绾翁幚砀髯酝瑒畹拿埽忠蛩麄內(nèi)说某錾肀尘啊⑿愿裉攸c、文化修養(yǎng)、奮斗經(jīng)歷、交往人物、乃至健康狀況等等的不同,采取的態(tài)度和方法也各不相同。簡言之,張良是“智避”,韓信是“硬碰”,蕭何是“隱忍”。這又直接導致了他們?nèi)说淖罱K結局各不相同:張良凄涼隱退,韓信悲憤喪命,蕭何茍且保身。

天下洶洶,各為其主。劉邦與“三杰”曾經(jīng)是一個最佳組合。楚漢相爭,劉邦的實力遠不及項羽,但依靠他們這個最佳組合,將能量發(fā)揮到極致,終于贏得了這場比賽。比賽一旦結束,促成他們構成最佳組合的客觀條件也就不復存在。因為這個最佳組合是打天下的班底,不是坐天下的班底。劉邦為了獨掌天下,需要重組班底,“飛鳥絕,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就注定了他們這個最佳組合的傾情演出,上半場是正劇,下半場是悲劇。

劉邦將“三杰”玩完之后,他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就從此消定了嗎?不見得。我過去讀劉邦的《大風歌》,每每為它的大氣磅礴所激動。這次從漢中歸來再讀《大風歌》,不對了,我忽然讀出了劉邦內(nèi)心的孤獨和悲涼,《大風歌》是一位孤家寡人的內(nèi)心獨白。


劉邦對張良,用而不信


從寶雞去漢中,翻越五百里秦嶺,半路上有座張良廟,這是當年張良的隱居處。張良廟坐落在一條山谷里,周圍山高林密,濃蔭如蓋。古代從秦國到巴蜀去的金牛古道,就從張良廟大門口經(jīng)過,古道遺址旁立有石碑。張良廟迎門是一座磚砌牌樓,牌樓正中鑲有磚刻“漢張留侯祠”五個大字,清道光甲申年蔡文瑾所題。張良廟歷經(jīng)無數(shù)次重修,這幾個字不知道已是第幾次重修時的遺物。留侯是張良的封號,張良廟也叫留侯祠。留侯祠在留侯鎮(zhèn),留侯鎮(zhèn)屬于留壩縣。這些地名均因張良而得名。其實留侯之“留”不在此地,在江蘇省。

劉邦與張良的關系比較微妙。

就從劉邦封張良為留侯這件事說起。劉邦得了天下,論功封侯。表面上看,劉邦對張良評價很高,封賞最重。實際上,圍繞封侯這件事,劉邦與張良展開了心靈“過招”的第一回合。劉邦對張良說,你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功,你可以“自擇齊三萬戶”,你想要齊國那一片土地都行,隨你挑吧。出乎劉邦意料,張良的回答不是謝恩,而是謝絕,他不要。

在張良看來,劉邦封他齊地三萬戶,是深藏心計的。張良是韓國人,祖上“五世相韓”。秦滅韓,張良從博浪沙雇人行刺秦始皇開始,落泊造反,為韓國“復國”作出了不懈努力。張良的身世背景、平生心愿,劉邦一清二楚。但是,劉邦沒有將韓國故土封給張良,而是將他封到齊國的地面上,這絕不是劉邦的疏忽。不是疏忽,就是有意。究竟什么用意呢?齊國這片土地,兩年前已經(jīng)封給了韓信,而且是張良親手經(jīng)辦的。當時,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韓信在東邊打下了齊國,不但不來增援,反而派人來向劉邦提出要求,希望同意他自立為“假齊王”。劉邦大怒之下,想馬上派兵去攻打韓信這狗日的。張良和陳平在桌子底下踩他的腳,附耳道,在這危急關頭,不如就同意韓信立為假齊王,穩(wěn)住他,以防小不忍生大變。劉邦立刻改口罵道,他**,他韓信大丈夫南征北戰(zhàn),出生入死,要做就做個真王,哪有做假王之理,封他為齊王!立刻派張良帶上印信,前往齊國,封韓信為齊王。張良此刻便想,劉邦今天封他“自擇齊三萬戶”,這是想用一籠鎖二虎。把他和韓信封在同一片土地上,無非是想在他們兩人之間制造一點不大不小的矛盾,達到“以張制韓”、“以韓制張”的目的。

 

說明,劉邦不僅對韓信,骨子里對張良也有些信不大過。張良對此心明如鏡。不過,張良覺得回絕得過于簡單了也不好,總得給劉邦留點面子。他對劉邦說,我在博浪沙雇人行刺秦始皇失敗,逃到下邳來避難,最早和你相識于留(“留”是江蘇省沛縣東南的一座小城),我對那座小城難以忘懷,你實在要封就封我個留侯吧。劉邦“乃封良為留侯”。張良為什么要向劉邦重提留城,愿封留侯?他是想借此提醒劉邦,希望在他們君臣之間保持一點起事之初的純樸記憶。回想打天下之初,大家忙于殺伐征戰(zhàn),縱橫捭闔,何曾斤斤計較于一得之功、一已私利? 可是一旦得了天下,為了爭奪各自利益,宮廷內(nèi)外已是劍拔弩張。

圍繞“封功臣”這件事,宮廷內(nèi)爆發(fā)了一場大風波。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爭功而不決,未得行封”。劉邦發(fā)現(xiàn),文臣武將們每天都在宮道上三五成堆,交頭接耳,竊竊私語,便問張良:“他們在商量什么?”張良回答說:“在商量謀反!”劉邦大驚,天下剛剛安定,為什么要謀反?張良直言道:陛下也是布衣出身,他們這些人跟隨你出生入死,現(xiàn)在你貴為天子,他們也希望論功封賞。可是,目前得到封賞的人,都是蕭何、曹參的親信故舊。而遭到誅殺的都是同陛下及蕭、曹們有怨仇的人。他們都在擔心,自己不但得不到封賞,陛下反而對他們處處疑心,隨意誅殺,所以逼得他們聚在一起商量謀反。劉邦急問:“奈何?”張良問他,你平生最恨,而且群臣們都知道你最恨的人,是誰?劉邦答,雍齒。他說,這個人過去曾多次羞辱過他,他曾幾次想殺他,都因為念他立過不少戰(zhàn)功,沒有忍心下手。張良說,那好,作為一項緊急措施,你趕快先封雍齒,好讓大家打消顧慮,先把人心安定下來,后面慢慢再做工作。

張良的這番分析和建議,可謂“一石二鳥”。一方面,他巧妙地點了一下蕭何、曹參的名。那意思,是說劉邦包庇慫恿蕭、曹也好,是說蕭、曹結黨營私也好,是說張良對此有些看法也好,你劉邦自己去理解吧。另一方面,他也為劉邦解決這場風波獻出了關鍵的一著。這等于告訴劉邦,你身為皇上,用小人之心度我君子之腹,我的肚量比你大,我在人格上決不會輸給你。意見要向你提,為臣之責仍然要盡到,此乃堂堂君子之風。

然而,經(jīng)過這場風波,張良畢竟受到很大剌激,心中有些悲涼。他看到朝廷內(nèi)各個利益集團、各個門派之間的矛盾已暴露得異常尖銳。自己在劉邦心目中僅僅是一位謀士而已,并非信可托國之重臣。劉邦天下已經(jīng)到手,再沒有多少危急大難需要有人為他出謀劃策了。況且,自己身體也一直不太好,這個“臣”是不能再做下去了。前思后想,他決心急流勇退,“淡出”政壇。

張良抽身而去,凄涼隱退


張良決心脫離劉漢朝廷,抽身而去,另一個深層因素,是源于他自身的悲劇命運。這同他的身世背景、政治理想直接有關。張良原是韓國的貴族子弟,他的祖父、父親都曾做過韓國的相國,先后輔佐過五位韓國君主。韓國被秦始皇滅國時,張良家中還有“家僮三百人”。當時張良還是一個在校學生,正在淮陽“學禮”。他血氣方剛,年輕氣盛,“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作為一名亡國之士,張良念念不忘的就是要為韓國“復國”。但是,秦雖暴虐,“分久必合”卻是天下大勢。即使揭竿而起推翻秦朝,走向統(tǒng)一的時代潮流也不可逆轉,張良“復韓”的政治理想只能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空想,這就注定了張良命運中存在著先天的悲劇因素。

從實踐層面講,張良一個貴族書生,勢單力薄,在群雄并起的時勢下,也不存在他獨立奮斗的客觀條件,他只能依附于比他更強大的勢力。當時“陳涉等起”,風云際會,項梁和項羽、劉邦等都在這時相繼起事,張良自己也曾拉起一支小小隊伍,“聚少年百余人”。有個叫景駒的,在留城自立為楚假王,張良本想到留城去投奔景駒的,走到半路碰上劉邦。劉邦手下有數(shù)千人,勢力比張良大得多,張良便和劉邦走到了一起。但是,他們的政治目標并不一致,兩人是同路人而已。

一個人最初確立的政治理想,猶如人生初戀,往往難以忘懷。張良雖然加入了劉邦營壘,他心中的“復韓”夢想?yún)s難以泯滅,一有機會就會冒出來。項梁與劉邦會合后,為了打旗幟,“共立楚懷王”。張良覺得機會來了,借機說服項梁,把韓國公子成也立為新的韓王,張良本人被任命為韓國司徒,和韓王成一起,領著一支千把人的隊伍,要去奪取原來屬于韓國的地盤。結果當然不會成功,剛剛打下幾座小城,被秦軍輕而易舉就奪了回去,他們的隊伍也被打散成散兵游勇,張良只得重新回到劉邦隊伍中來。當時項羽正在巨鹿和秦軍主力決戰(zhàn),劉邦乘機搶先進入關中,占領咸陽,滅了秦朝。項羽隨后入關,覺得劉邦投機取巧,十分惱火,“欲擊沛公”。張良和項伯從中竭力調(diào)解,幫助劉邦渡過了鴻門危機。劉邦退往漢中時,送給張良“金百溢,珠二斗”,打發(fā)他回韓國去,等于把他“辭退”了。張良將金銀悉數(shù)轉贈項伯,只身回到韓國,方知韓王成已被項羽所殺。至此,張良的“復韓”理想徹底破滅,只得重新投奔劉邦。

張良的以上經(jīng)歷,說明了一個問題:他在劉邦陣營內(nèi)始終帶有“客串”性質(zhì)。劉邦雖然重其才,用其計,但對他的信任度一直有所保留,對他始終沒有達到傾心相依的地步。劉邦本人粗俗豪放,做泗水亭長時衙役小吏“無所不狎侮”,做了皇帝仍然“素慢無禮”,對蕭何等都是直呼其名,動輒臭罵。張良身上則有一股子貴族書生氣質(zhì),知識高深,見解精辟,談吐文雅。劉邦對張良一直以“子房”稱之,始終客客氣氣,連重話都不曾說過一句。相敬如賓,要害在“賓”。在劉邦心目中,張良這個人“身在漢營心在韓”,并不是死心塌地的追隨者。因此,在關鍵問題上,劉邦對待張良和蕭何的態(tài)度是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封侯前,劉邦對“三杰”作出評價,第一個就講到張良,給人以錯覺,好像他把張良列為第一位大功臣。實際上,劉邦內(nèi)心一直把蕭何排在第一位,“高祖以蕭何功最盛”。只是由于群臣爭功激烈,劉邦自己不便直說,“難之”。最后正式排列位次時,關內(nèi)侯鄂君揣摸到了劉邦的心思,挺身而出,力排眾議,發(fā)表了“蕭何第一,曹參次之”的意見,劉邦立即表態(tài):“善!”加封蕭何“父子兄弟十余人,皆有食邑”,賜蕭何“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恩寵無以復加。

司馬遷有評語:“高祖離困者數(shù)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劉邦遭遇過很多次危機,危急關頭都是張良為他出謀畫策,化險為夷,轉危為安。劉邦面臨重大問題時,也往往都是張良為他作出精辟分析,幫助他作出正確決斷。諸如:智擊秦將,計取關中。化解鴻門危機。不立六國之后。去漢中,以退為進。聯(lián)合英布、彭越以抗項羽。重用韓信,獨當一面。主動出擊,追擊項羽。調(diào)動韓信、彭越參加垓下會戰(zhàn)。定都關中。不廢太子。等等。在這一系列重大問題上,劉邦都曾得力于張良的計謀和忠告。人們不竟要問,既然劉邦明確表態(tài)“蕭何第一、曹參次之”,那么張良應該排在第幾位呢?劉邦對此三緘其口,別人也沒有誰再提出這個問題。

 

對此,張良內(nèi)心作何感想?


張良退出政壇,卻退不出悲涼


在張良廟的牌樓右側,立有一塊石碑,上面刻的是“漢張良留侯辟谷處”。辟谷,“辟”,通“避”;“谷”,即五谷。避谷,不吃五谷。據(jù)說這是中國古代一種修養(yǎng)健身方法,修養(yǎng)期間只吃藥物,不吃五谷,做導引。《史記》、《漢書》中都說張良“多病”,“乃學導引輕身”,“不食谷”。張良隱居在這片深山老嶺里辟谷修煉,固然有身體長期多病的原因,更為本質(zhì)的原因卻來自政治方面。其一,他曾為之傾家亡命的“復韓”理想已化作云煙;其二,劉邦始終視他為“客”;其三,歷朝歷代君臣間“同患難易,共榮華難”的悲劇又將在新生的劉漢王朝內(nèi)重演。綜上所述,使他內(nèi)心感到無比困惑和無奈。正好,自己身體也不好,退吧,退為上策,退,堅決退。他以養(yǎng)病為名,閉門謝客,“杜門不出歲余”,可見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后來雖然偶爾露面,也都是以重病號的姿態(tài)出現(xiàn)。例如,黥布發(fā)動叛亂,劉邦帶病親征,群臣“皆送至灞上”,張良也不得不來送行。“良疾,強起”,送至曲郵,他對劉邦說,按理我應該隨你出征,無奈我病得厲害。楚兵很是剽悍,你自己多加小心吧。張良的病是真病,不是假病。但張良需要這“病”,“病”是他的一塊心靈盾牌。托“病”躲避政治旋渦,借“病”消釋心中郁結,稱“病”宣示難平憤懣,這些都是沉積在中國官場文化中的政治技巧之一,采用者不絕于史焉。

劉邦對待蕭何和張良一親一疏,有一件事最能說明這一點。開國后,張良和蕭何兩人誰都沒有當上相國,這是一件咄咄怪事,其中大有奧妙。

這說明,劉邦在處理這些敏感問題時,心是很細的,心計也是很鬼的。讓張良當相國,他不放心。讓蕭何當相國,又怕張良不服。撇下張良,怕是群臣都不會服氣。不太好辦。有時候,不好辦的事也好辦。劉邦找到的辦法是:不立相國。劉邦這點心思,哪里瞞得過張良?好吧,看你劉邦如何動作。我先請個假,養(yǎng)幾天病再說。劉邦卻久久不愿捅破這層紙,晾著,不急。時間一長,張良反倒覺得太沒意思。別人還以為是我張良盯著這個位子不肯讓步呢,好象顯得我張良不夠豁達似的,豈不低俗?古往今來,將相大臣們要想徹底擺脫地位、權力、名利的羈絆,難。但張良很快從中擺脫了出來,他主動為劉邦解開了這個扣子,再一次顯示出他的君子風骨。他利用最后一次隨劉邦出兵伐代的機會,出奇謀拿下了馬邑,順便勸說劉邦立蕭何為相國。


至此,張良覺得平生無愧于已,無愧于人,便和劉邦作了一次告別談話。他從回顧自己的身世講起,一席話講得情真意切。他說:“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震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于良足矣。”最后,他向劉邦明確表示,“愿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赤松子是神話傳說中的“仙人”,他要跟隨赤松子求“仙”去了。

就這樣,張良毅然決然告別了政治舞臺,但話語中也不乏絲絲縷縷的傷感情調(diào)。

劉邦對張良“用而不信、疑而不任”態(tài)度,到死也沒有改變。劉邦討伐黥布叛亂時為流矢所中,返京途中箭傷發(fā)作,回宮后一病不起,太醫(yī)百般醫(yī)治,回天無術。劉邦自己也說,“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不愿再治。呂后到榻前問話:“皇上歸天后,哪一天蕭相國也死了,誰能接替?”劉邦答:“曹參。”呂問:“其他人呢?”劉答:“王陵可用,但需陳平扶他一把。陳平心里什么都明白,卻難以獨當一面。”呂問:“還有誰能重用?”劉答:“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呂問:“還有誰?”劉答:“再往下我也不知道了。”呂后打破砂鍋問到底,問到最后也沒有從劉邦嘴里問出張良的名字來。原因很簡單,劉邦壓根兒就不信任張良。其實,呂后倒是很想請張良再度出山的。劉邦死后,呂后強迫張良進食,并勸他說:“人生一世,如白駒之過隙,何自苦如此!”張良“不得已,強聽食”。但未見他為呂后做過什么事,又活了六年才死。

張良廟內(nèi),保留的歷代碑刻很多。題刻的內(nèi)容,都是贊頌張良“功成身退”、“急流勇退”的,也有一些贊頌他 “智勇深沉”、“機諫得宜”、“高尚絕倫”等等,謚美之詞,累世不絕。每一塊碑刻,都飽含著題刻者濃濃的情感寄托。許多人來此一游,每每被張良的事跡撩動情懷,引發(fā)感慨。

細想起來,張良用如此方法回避俗世煩惱,他的內(nèi)心何嘗能徹底輕松?俗世之事難,求“仙”之事就不難嗎?

走出張良廟,踏進一片古樹濃蔭,我心中升起一縷淡淡的凄涼。


韓信之悲:有奇才,無大志


漢中市內(nèi),有一座漢臺,是劉邦在漢中做漢王時的王府遺址。漢臺南,不遠處有個拜將壇,這是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的地方。進得拜將壇園門,迎面一座露天方壇,方壇四圍有漢白玉欄桿。壇上是一尊韓信扶劍挺立的漢白玉雕像,氣宇軒昂之中,神情有些憂郁。壇口臺階西側一通石碑,上刻“漢大將韓信拜將壇”八個大字。臺階東側也是一通石碑,刻的是舒同書寫的“拜將臺”三字。方壇北面,還有另一座方壇,是當年宮中百官出席韓信拜將儀式的參觀臺。明朝,在這個壇上加蓋了個亭子,改成碑亭,鐫刻歷代名人題頌韓信的楹聯(lián)詩詞。

韓信出身貧寒,他的人生目標與張良有著天壤之別。張良謀“國”,韓信謀“生”。韓信由于家里太窮,做官不夠條件,經(jīng)商沒有本錢,連一日三餐都沒有著落。漂母之食,跨襠之辱,辛酸不堪回首。深入韓信骨髓的平生心愿,就是要改變這種艱難屈辱的生存狀態(tài)。靠什么出人頭地?生逢亂世,落草造反,領兵搏殺,未嘗不是一條奮斗之路。因此,韓信對用兵之道格外用心鉆研,平時“好帶刀劍”。后來經(jīng)過大量的軍事實踐,造就了他非凡的軍事才能。

劉邦破格拜韓信為大將,是韓信一生中遇到的一次最大的機遇。群雄并起,四鄉(xiāng)風隨,韓信開始是投奔項梁而去的,在那里“杖劍從之,無所知名”。項梁敗,從項羽。由于他一心想出人頭地,急于找機會表現(xiàn)自己,曾多次向項羽獻策,項羽均未理睬。憤而離去,轉投劉邦,仍未得到重用。韓信命運中出現(xiàn)機遇,頗有些喜劇色彩。劉邦從關中向漢中撤退時,一邊走,一邊將身后的棧道放火燒掉,形同一次狼狽敗逃,隊伍中的悲觀情緒迅速蔓延,一路上逃亡將領數(shù)十人,大傷元氣。為了扭轉局面,劉邦急需招募出類拔萃的軍事人才,以擴充軍隊,重振軍威,由戰(zhàn)略退卻轉入戰(zhàn)略進攻。恰在這時,等待已久仍不見起用的韓信,受到其他將領逃亡的影響,也在一天夜里逃跑了。蕭何聽說韓信逃跑,拍馬便追。有人卻向劉邦報告說,蕭何跑了。劉邦失蕭何“如失左右手”,心痛得頓足。過了一兩天,蕭何忽然出現(xiàn)在劉邦面前,劉邦又氣又喜,罵道:“混蛋,為何逃跑?”蕭何道:“我那里是逃跑,我是追趕逃跑者。”劉邦問他追的是誰,他說是追韓信。劉邦又罵:“胡說八道,逃亡將領幾十人,你別人都不追,哪里來的什么韓信,騙鬼啊!”蕭何力陳韓信是個難得人才,希望劉邦委他以重任。并說,你如果心甘情愿在漢中永遠呆下去,不用韓信也罷。你如果想爭奪天下,非用韓信不可。你看著辦吧。劉邦被蕭何的一席話打動,就說:“好吧,我用他為將。”蕭何又說,讓他當個小將怕留不住他。劉邦答應拜他為大將。他讓蕭何馬上把韓信叫來,要立即起用他。蕭何批評劉邦說,你對下級向來傲慢無禮,呼來喝去,隨心所欲。拜大將就像呼小兒似的,這樣怎么能行呢!拜大將是很嚴肅的事情,必須舉行隆重儀式。劉邦只好同意:“好吧,照你的意見辦。”

拜將,乃寄托生死存亡之重任。需要受命者立下誓言,許以生死,不莊重不行。我們今天任命將軍,同樣要舉行隆重儀式。軍容嚴正,全體起立,奏國歌,宣讀命令,頒發(fā)委任狀,佩戴將軍銜,敬禮,講話,奏軍歌,等等。這一套是古往今來的軍中傳統(tǒng)。蕭何是小官吏出身,在舊縣衙混過,知道官場禮節(jié)。他一心為劉邦著想,覺得漢王眼下正經(jīng)歷著一個困難時期,需要重振軍威,以圖大事。他把韓信的拜將儀式籌備得格外隆重、正規(guī)。“擇日,齋戒,設壇場,具禮”。雖然往事越千年,我們那天登上韓信拜將壇,環(huán)觀四周,似乎仍能隱隱感覺到當年拜韓信為大將時的隆重氣氛。這次拜將儀式,實際上成了劉邦重振軍威的誓師大會,由此吹響了由戰(zhàn)略退卻轉入戰(zhàn)略進攻的戰(zhàn)斗號角。

劉邦與韓信,可謂明主遇良將。一個為了爭奪天下,渴望招募杰出軍事人才;一個為了出人頭地,苦苦尋找知人善任之主。一旦雙方的追求在特定條件下交會到同一個點上,如同引爆一次“熱核反應”,很快產(chǎn)生出巨大能量。時隔不久,劉邦就采用韓信謀略,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一舉打出漢中,重入關中,平定了三秦,重新打出了一個大好局面。隨后,劉邦與韓信分兵東向,轉入戰(zhàn)略進攻。韓信獨當一面,過黃河,虜魏王,擒夏說,下井陘,破趙,降燕,定齊,南摧楚兵數(shù)十萬,勢如破竹,席卷江東,威震天下。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劉邦的天下,大半地盤是由韓信領兵打下來的。也正因為如此,韓信之于劉邦,形成了“功高震主,擁兵自重”之勢。韓信自己卻不知道珍惜,不知道警惕,越來越狂傲。而劉邦對他則越來越猜忌。這就形成了他們之間的矛盾對立。再加上其他各種復雜因素不斷摻入其中,雙方關系越來越緊張。


韓信是被劉邦“玩”死的


其實,韓信這個人并沒有太大的政治野心。張良重名節(jié),韓信重實利。他母親死后無錢下葬,自己找了一塊荒崗高地將母親掩埋了。他的理想是有朝一日封個萬戶侯,母親墳地傍可以“置萬家”。可是,韓信那里知道,封建君王對“賢將”的要求,只許有“赴死”的忠誠,不許有“言利”的欲望。在劉邦看來,打出的天下都應無條件歸他所有。韓信卻總想切下一塊蛋糕歸自己。

劉邦對韓信的戒心,是從攻打齊國開始的。這也是韓信命運的轉折點。在這之前,韓信已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輝煌戰(zhàn)跡,戰(zhàn)功赫赫,威名遠揚。劉邦自己在正面戰(zhàn)場上卻一再受挫,很不順利。兩相對比,劉邦對韓信的軍事才能產(chǎn)生了一些妒忌心理,對他執(zhí)掌的軍事實力急速膨脹也有了一些疑慮,于是在行動上開始對他有所掣肘。當時,劉邦正被困在滎陽。韓信打下趙國后,隊伍正駐扎在黃河北岸的修武休整,與黃河南岸的滎陽隔河相望。劉邦由部將夏侯嬰陪同,在夜里喬裝打扮,渡過黃河,第二天一早潛入韓信營帳,奪走了他的印信,調(diào)走了他的精銳部隊。又傳回命令,讓張耳留守趙國,命令韓信收拾殘部前去攻打齊國。根據(jù)劉邦下達的這道作戰(zhàn)命令,韓信把零星部隊集結起來,整頓一番,便向齊國進發(fā)。不料,半路上得到一個消息,說劉邦早已派酈食其前往齊國招降,不費一兵一卒,齊國的問題已經(jīng)解決。這顯然是劉邦使出的一個計謀。一方面,他要借助韓信揮師東征勢如破竹的聲威,讓酈食其趕在韓信到達齊國之前,用三寸如簧之舌去“威服”齊國。另一方面,他有意要讓韓信陷入一次“無功而返”的尷尬局面,削弱一下他銳不可擋的氣勢,為自己擔當?shù)恼鎽?zhàn)場找回一點平衡。

韓信是勝利者,卻不是一個清醒的勝利者。他在軍事領域深諳兵法玄奧,在政治領域卻連“知已知彼”的常識都沒有。一方面,“知已”不夠。他對于自己實力之強勁,處境之敏感,缺乏清醒的分析和估計。對于自己盛名之下可能帶來的種種麻煩甚至危險,也缺乏足夠的警惕。另一方面,“知彼”更不夠。他全然不知道劉邦已在怎樣的疑他、忌他、防他。因此,他在行動上帶有很大的盲目性,不知道決定自己命運的要害在哪里。不知道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過于率性隨情,大小舉止皆失當。他先是想,既然齊國已被酈食其“說下”,他攻打齊國的軍事行動就可以停止了。不料,齊國有個辯士蒯通,前來投靠他。蒯通窺測天下大勢,覺得將來能夠掌握天下命運的既不是項羽,也不是劉邦,而是他韓信。他鼓動韓信對齊國應該照打不誤。韓信問他此話怎講?蒯通說,劉邦命令你攻打齊國,暗中又派酈食其來招降齊國。現(xiàn)在酈食其“說”下了齊國,劉邦通知你停止攻打了嗎?韓信答,沒有接到通知。蒯通說,劉邦這種做法就不對。況且,酈食其一個說客,憑三寸不爛之舌說降齊國,得到齊國城市七十多座。你率領幾萬大軍打下趙國,才得五十多城。將來論功行賞,你還不如他一個儒生的功勞大,豈不是天大的笑話?你還有什么好猶豫的,應該毫不動搖,打!韓信一聽,覺得有道理,好,打。這一仗,韓信利用濰河之水,淹殺齊軍,攻下了齊國。

韓信打下了齊國,聲威更大,更加舉足輕重。用蒯通的話說,這時劉邦和項羽的命運都掌握在他韓信手里。他韓信“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劉邦早就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既千方百計籠住他,又想出一些辦法來掣肘他。項羽也看到了這一點,也在這時派武涉前來游說韓信。恰恰韓信自己看不到這一點,天大的機會出現(xiàn)在他面前,他卻“天與弗取,時至弗行”。蒯通竭力鼓動他,第一步與劉、項“三分天下,鼎足而居”,然后再圖下一步發(fā)展,后勁最大的是你韓信。并表示“臣愿披心腹,涂肝膽,效愚忠”,死心塌地要投靠他。蒯通所言,并沒有違背當時的造反道德。天下亡秦,群雄并起,誰能把天下爭奪到手就是誰的。一不靠公民投票,二不用舉手表決,三不需法律程序,全憑實力。同是造反者,同為爭天下,韓信與劉邦、項羽擁有同等權利、同等機會。如果韓信當時敢于喊出一聲“帝王將相寧有種乎”之類的豪言,最終究竟誰能當上皇帝,真還難說。可是,韓信此人,縱有封侯之愿,卻壓根兒沒有帝王之志。他一再向蒯通表示,“漢遇我厚,吾豈可見利而背恩乎!”蒯通怒其不爭,仰天長嘯:“時乎時,不再來”,“天予弗取,反受其咎;時至弗行,反受其殃”。說罷,裝瘋而去。

你說韓信多么笨吧!他既然不忍“背漢”,那就兢兢業(yè)業(yè)為劉邦把仗打好吧,可是他不。偏偏在這種敏感時刻,他向劉邦開價,要求自立為“假齊王”。劉邦怎能不怒火中燒?給他天下爭他不想爭、不敢爭,又何必伸手去要個什么“假齊王”呢,蠢不蠢啊!劉邦迫于同項羽對峙的困難局面,為了防止不測,作為權宜之計,接受張良、陳平建議,封韓信為齊王。這樣一來,局面是穩(wěn)住了,但劉邦與韓信之間的疙瘩也結下了。韓信自以為從未萌生“背漢”之念,心里坦坦蕩蕩。可是,以后的矛盾發(fā)展已由不得。從此以后,劉邦卻要將捆扎他手腳的繩索一步步收緊了。

劉邦的用人之術,是一套將人擺布于生死間的封建權術。韓信在軍事上縱有蓋世奇才,在權術游戲中根本不是劉邦的對手。韓信即使是一只猛虎,劉邦也能將它牽在手里轉場子賺錢。他可以違心地將韓信封為齊王,讓韓信實實在在地感受到“漢王厚我”,使他即使面對蒯通和武涉的左右游說也“不忍背漢”。為了調(diào)動韓信參加垓下會戰(zhàn),又可以再次違心地加封給韓信一大片地盤,使他心甘情愿地前來殊死搏殺。可是,項羽一死,劉邦馬上就給韓信顏色看。只是因為韓信立有蓋世之功,如果操之過急,將他一棍子打死,恐天下不允,失去人心。所以第一步先剝奪他軍權,改封為楚王。隨后,又利用韓信狂傲自大、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的弱點,以有人告他“欲反”為借口,“用陳平謀”,在云夢將他逮捕,押回洛陽,殺盡他威風,貶為淮陰侯。從此,韓信憤恨難消,人際關系更加緊張。“羞與絳、灌等列”,樹敵太多,周圍環(huán)境對他越來越不利。最后,失去理智,策應陳豨謀反,遭來殺身之禍,也是罪有應得。臨死,韓信發(fā)出長嘆:“吾悔不用蒯通之計!”等他明白過來時,腦袋已經(jīng)落地。


劉邦信也蕭何,疑也蕭何


最后說說蕭何吧,蕭何是“三杰”中唯一的善終者。

從地圖冊上看,離張良廟不遠,公路邊有“蕭何月下追韓信處”。我問了一下那里的情況,說是現(xiàn)地沒有什么標志性建筑,只立了一塊石碑,偶然可以揀到幾片碎瓦,別的沒有什么可看。一想也是,蕭何月下追韓信,兵荒馬亂,荒山野嶺,當時不可能在現(xiàn)地留下什么標記。所謂“蕭何月下追韓信處”,也是后人半尋半猜的地點,不去看也罷。

封建制度的用人原則,本質(zhì)上就是人身依附關系。蕭何能夠成為“三杰”中的唯一善終者,不是偶然的。蕭何與劉邦是真正的老鄉(xiāng),劉邦“沛公”,蕭何是“沛人”。雖說韓信和劉邦、蕭何也都是老鄉(xiāng),但彼老鄉(xiāng)非此老鄉(xiāng)。對韓信來說,老鄉(xiāng)的概念意味著“老鄉(xiāng)整老鄉(xiāng),殺你沒商量”。在劉邦心目中,真正知根知底的是蕭何。劉邦起事前,就和蕭何很要好。《漢書?蕭何傳》中講了幾件事:一,蕭何是沛中小吏,劉邦為布衣時,蕭何“數(shù)以吏事護高祖”。二,劉邦當了泗水亭長后,蕭何“常佑之”。三,劉邦押送徭役去咸陽,別的官吏都給劉邦送錢三百,唯獨蕭何給了五百。《史記?高祖本紀》中講了另一件事:呂雉的父親犯了事,躲到沛縣縣令處避風。沛中官吏豪杰,聽說縣令家來了貴客,都備了禮金前來探望。蕭何負責收禮接待,他大聲宣布:“人太多啦,送禮不滿一千的都到堂下去坐。”劉邦來了,分文未帶,卻寫了一個假帖遞進去,大聲說:“我送一萬!”蕭何眼皮一翻,將劉邦放了進去。劉邦對所有客人都不放在眼里,徑直坐了上坐,喝得爛醉。從此,與呂公混得爛熟。呂公將女兒呂雉許配給了他。司馬遷通過這件小事,將劉邦骨子里的痞子氣寫得淋漓盡致。蕭何是衙役小吏之流,想來與鄉(xiāng)里這類痞子是混得稔熟的。劉邦與蕭何,這等關系,誰能比得?


史書上說蕭何此人“以文無害”。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本事不大,但不壞”。又說他辦事認真,負責課稅,上繳最多。秦朝的監(jiān)郡御史經(jīng)過考察,覺得他很適合到朝廷去當差,準備推薦。蕭何不愿離開本鄉(xiāng)本土,推辭不去。從這件事可知,蕭何很適合干機關工作。他后來跟隨劉邦打進咸陽,別人都忙于虜掠金銀財寶,他卻急往秦宮收集圖書資料、法律文件、地圖報表之類,這些東西后來對漢朝開國執(zhí)政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蕭何對劉邦,真可謂死心塌地、全心全意。他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連皮帶骨統(tǒng)統(tǒng)倒進了劉邦的鍋里。這一點,是他與張良、韓信的根本區(qū)別所在。劉邦長年領兵在外與項羽作戰(zhàn),蕭何開始幾年“留收巴蜀,填撫諭告,使給軍食”。后來又留守關中,兢兢業(yè)業(yè)地“侍太子,治櫟陽。為令約束,立宗廟、社稷、宮室、縣邑”,并將糧食兵員源源不斷從關中送往前線。事無巨細,他樁樁件件都考慮得周到細致,只要報給劉邦,全都照準。有些事來不及奏報,他就付諸實行,劉邦回到京城時再補報一下,劉邦也很滿意。

蕭何對劉邦忠到這種程度,劉邦對蕭何就絲毫沒有戒心了嗎?非也!

劉邦的用人原則,“疑人”第一。“漢三年,與項羽相距京、索間,上數(shù)使使勞苦丞相”。什么意思?劉邦在前線與項羽對峙,戰(zhàn)事艱難,卻幾次派使者回京來慰問蕭何,說他在后方工作太辛苦了。有個叫鮑生的,對此咂出了味道。他對蕭何說,漢王在前線暴衣露蓋,非常艱苦。為了使?jié)h王對你不起疑心,你何不動員你的子孫和親屬中凡是能當兵的都去當兵,使?jié)h王覺得你把全族人的身家性命都交給了他,可以讓他徹底放心。蕭何“從其計,漢王大悅”。這件事給劉邦留下了極深印象,后來群臣爭功時,許多人認為蕭何一天也沒有到過前線,一次仗也沒有打過,把他的功勞說得那么大,聽了不服。劉邦就說:“你們都只是獨自一人跟隨我打天下,多的也只有兩三人。蕭何舉族幾十人跟隨我,你們能和他比嗎?”蕭何算是認準了一條,他的肉全在劉邦的鍋里,有了劉邦的天下,才有他蕭何的家業(yè)。

常聽人說,所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這一條別人是否真能做到,我不知道,反正他劉邦做不到。天下誰對劉邦最為忠心?蕭何。可是,劉邦對蕭何這樣的忠心老臣,也是一疑再疑啊!韓信參預陳豨謀反,呂后串通蕭何殺了韓信。劉邦從征討陳豨的前線傳回命令,正式立蕭何為相國,加封五千戶。專門配備一名都尉帶五百兵丁擔任相國府警衛(wèi),蕭何的待遇馬上上去了。有個叫召平的,立刻提醒蕭何說:“你的禍要從這里開始了!如今陛下領軍在外,你在宮中留守,一粒小石子也沒有打到過你頭上,你要什么五百警衛(wèi)?淮陰侯剛剛鬧過一次謀反,陛下為你配備五百警衛(wèi),并不是對你的恩寵,是對你不放心啊!”他勸蕭何謝封勿受,并將自己家中的財物統(tǒng)統(tǒng)獻出來,作為軍費支援前線,以消釋陛下心中之疑。蕭何“從其計”。果然不出所料,“上悅”。不久,黥布叛亂,劉邦親征討伐,又一次次從前線派使者回京看望蕭相國,詢問他在后方操持國事的情況。又有人提醒蕭何說:“我看你糊涂到極點,滅族之災快了!你不想一想,你現(xiàn)在高居相國之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陛下領軍在外,擔心你傾動關中啊!現(xiàn)在,你應該多買田地住宅,讓陛下知道你并無謀國之心,他才會對你放心。”蕭何又一次“從其計,上乃大悅”。請看看,伴君之人,這叫過的什么日子?如果不是那些腸子拐了十八道彎的人從旁一次又一次及時提醒蕭何,蕭何的腦袋能不能保留到最后,很難說。

蕭何如此謹小慎微,而且那么大年紀的人了,劉邦居然還斥令毒打了他一頓。那是劉邦平定黥布叛亂后回到京城,許多人攔路告狀,說蕭相國強買田宅。蕭何去宮里拜訪劉邦,劉邦笑道:“看你做的利民好事,這么多人告你狀,你自己去平息民憤吧!”蕭何乘機向劉邦提了一條建議,說,長安地方狹窄,老百姓田地少,我看皇家獵苑內(nèi)有不少空地,荒著也是荒著,不如讓老百姓進去耕種算了,也不要收他們官稅了。劉邦勃然大怒:“你受了他們多少賄賂,竟來動我皇家獵苑的腦筋,拖下去打!”天那,你打死他蕭何,他也不會對你劉邦起二心啊。過了幾天,有位近身侍衛(wèi)問劉邦,蕭相國犯了什么大罪,你把他打得這么厲害?劉邦道,我聽說過去李斯做秦始皇的相國,有好事都歸秦始皇,有壞事都攬到他自己頭上。蕭何倒好,為了討好百姓,竟想拿我的皇家獵苑去做人情,他肯定受了賄賂,我教訓教訓他。侍衛(wèi)說,皇上這幾年領兵在外,蕭相國留守關中,如果他對陛下不忠,只要在關中稍有動作,關西的地盤就不再是你陛下的了。他那樣的大利不貪,怎會去貪一點小小賄賂呢?劉邦被侍衛(wèi)說得無話可講,知道錯了,赦出蕭何。蕭何年事已高,一向恭敬皇上,脫了鞋進去向劉邦叩拜謝罪。此刻,誰也想不到,劉邦竟會說出下面這樣的話來:“罷了,相國是賢相。我打你,是為了讓天下老百姓都知道我這個皇上不是好皇上。”

屁話,一通屁話!劉邦臉不紅,心不跳,用一通屁話將他的疑心病掩飾了過去。劉邦是個疑心病狂,他有一整套疑人術。他懷疑人不要任何理由,懷疑錯了說幾句屁話就可以掩飾過去,被怨者還得向他叩拜謝恩。封建帝王是沒有什么廉恥概念的。他們有時是人,更多的時候不是人。偶然也會講出幾句帶有友情親情人之常情的話來,卻往往不一定是真心。他們更多的時候不講人話講鬼話,前說后賴,眨眼變臉,恬不知恥。一是一,二是二,耿直不阿之人,是做不了皇帝的。

看看劉邦與“三杰”關系的演變過程,我們大致可以知道,封建主義的用人原則是什么玩意兒。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求絕對的“忠君”,絕對的排斥異已,絕對的人身依附關系。在這種制度下,必然殺人如麻。從劉邦到呂后,將異姓王一個個斬盡殺絕,血淋淋地向我們展現(xiàn)了封建制度的本質(zhì)特點。現(xiàn)代文明社會,提倡團結不同見解、不同經(jīng)歷、不同特點的人在一起共事,這是“封建”與“民主”根本區(qū)別之所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韓信、張良、蕭何被奉為「漢初三杰」,為何韓蕭下場悲涼,只有張良能得以善終
蕭何、陳平、張良聯(lián)合誅殺韓信后,三人后代都不得善終
淮陰侯韓信研究之系列報告
【漢朝風云】漢初開國元勛張良為何悲情隱退【博客首頁】
西漢第一謀士張良,如何在劉邦手下功成身退?
從張良的獨善其身談職場進退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英吉沙县| 安康市| 肇州县| 玉门市| 绍兴县| 洪洞县| 福州市| 台北市| 格尔木市| 通渭县| 鹤庆县| 新龙县| 怀化市| 沧州市| 合阳县| 湘阴县| 罗城| 丰都县| 天门市| 长白| 广丰县| 兴和县| 哈密市| 滁州市| 台江县| 太仓市| 益阳市| 山阳县| 高雄县| 万宁市| 莱芜市| 仲巴县| 南宫市| 杭锦后旗| 巴青县| 迭部县| 克东县| 都昌县| 鱼台县| 乐清市| 吉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