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教育不了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父母。 —— 李振霞
孩子很小的時候,李振霞家里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但滿屋子都是書,她和先生就讓孩子自己從書架上拿書。
沒有教育不了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父母。李振霞如是說。他們從來沒有刻意讓孩子們一定要成名成家——其實,孩子們基本上是在“文革”期間成長起來的。他們只是用愛心、信心、恒心、苦心織了一張網,誰料到它們竟給網回了四個博士。
一定要對社會有用。怎么樣能做到這一點呢?那你就得有知識啊,這也是學習的動力。
等孩子們大一點了,李振霞和先生就介紹他們看書、看英雄的故事、楊家將、岳飛啊,讀這些東西,給孩子一個信念——將來也要像這些英雄一樣,要對祖國啊、社會啊有所貢獻。
他們只是介紹,告訴他們什么書好,讓他們自己從書架里拿書,從來不逼他們。
在四個孩子眼里,孩子和書是父母生活中的主角,父母嗜書如命、忘情工作,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身教重于言教。無言的行動有力地傳達出做人和做學問的真諦。
女兒金螢說:“小時候,我們家很清貧,在物質上,父母給予我們的不豐厚,但他們給予了我們一個求學與做人的根本,那就是——健康的心靈。”
博士姐弟奉獻給父母的,不是房子、車子,而是麻省、劍橋、霍浦金斯大學的博士證書以及在世界權威學術刊物上發表的論文,他們把證書、論文放在一個大紅袋子里,袋上一行燙金的大字“獻給我們親愛的父母和祖國”,這讓他們的父母心中深感欣慰。
李振霞家沒有別的財產,但藏書多在中央黨校也是出了名的。當然現在又多了一樣,滿房間的孩子們的照片和證書、論文,這都是他們的無價之寶。
【家長體悟】
● 沒有教育不了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父母。
● 長大要對社會有用。怎么樣能做到這一點呢?那你就得有知識啊,這也是學習的動力。
【著者點評】
從個人和社會的相互關系看,個人最終必須融入社會,孩子的才能最終都是要與社會的需要相結合,并得以展現和發揮。一個人,縱然有滿腹經綸,但如果他不貢獻出來,那他就談不上對社會有什么價值。
從這個意義上說,孩子勇于表現、服務社會的過程,就是他們積極從事創造的過程。長大以后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就是把個人的智慧和才能、理想和抱負奉獻出來,供他人去認識和了解,供社會選擇和使用。
5、培養孩子的勇敢精神
不管什么時候,父母都要注意培養孩子們的勇敢精神。教育孩子:不要怕,要有膽量,有智謀。 —— 李振霞
李振霞非常喜歡列寧夫人克魯普斯卡婭的一句話:“家庭教育對父母來說,首先是自我教育。”
不管什么時候,李振霞和先生一直注意培養孩子們的勇敢精神。在男孩子的培養上,他們主張“文武雙全”,不但要讓孩子們學到知識,還要有一個好身體,有陽剛之氣、浩然之氣。他們一直要求孩子認真讀書,但又不限于讀書。
李振霞和先生把興趣、意志、品質等稱為“非智力因素”。他們非常重視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和開掘,特別是對意志品質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教給孩子們“鍛造一副能夠保護自己的盔甲”。
【家長體悟】
● 要重視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和開掘,特別是對意志、品質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教給孩子們“鍛造一副能夠保護自己的盔甲”。
【著者點評】
每個孩子都是一座力量和智慧的礦山,都可以是未來奇跡的創造者。這里的關鍵,在于父母必須讓孩子有一個崇高的目標,并鼓勵孩子永不松懈地開掘自己富饒的礦藏。這樣,孩子的勇敢和冒險精神就顯得非常重要而必需,也理應成為我們的時代精神。
對于個人發展來說,冒險常常成為通向強者的必由之路。平庸的人喜歡按部就班,安于無功無過。而在很多情況下,強者之所以成為強者,就是因為他們敢逾常規,敢為別人所不敢為,并最終創造出瑰麗的業績。
當然,這里說的冒險并不是靠碰運氣,遺失盲動,而是靠理智,建立在科學分析、理智思考和周密準備的基礎之上,并適時地抓住機遇,當機立斷,大膽地行動。同時,我們也不提倡教孩子自我吹噓,更不贊成弄虛作假,甚至貶低他人來抬高自己。
6、讓社會幫你培養孩子
人格應該是最高學位,如果不讓孩子接觸社會,把孩子封閉在家里自己培養,這是很狹隘的教育。 —— 李振霞
如果不讓孩子接觸社會,把孩子封閉在家里自己培養,這是很狹隘的教育。即使是父母很優秀,也不可能對孩子有全面的教育。而且孩子還是要進入學校、進入社會,路是越走越廣的。
在對孩子教育的問題上,父母最重要的是給孩子一個好的環境,讓家庭成為他們歡樂的港灣、穩定的后方,是成才必不可少的條件。
現在有兩個偏向,第一個是認為孩子在上小學之前靠家長來管,上學之后就應該交給老師。還有一個就是強調家庭教育強調得過了頭。
李教授認為,一個成才的孩子要具備四個方面的綜合素質:
首先要學習好,學習上要有良好的習慣和刻苦拼搏精神,還要講究學習方法。
第二是做人要做好,人格應該是最高的學歷。做人不好,你的學位有多高也沒用,相反可能你對社會的危害更大,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啊。
第三是孩子要有一個歡樂的心靈,這方面很多人都不注意。這一生,孩子可能會遇到重重困難,有了歡樂的性格,他就能很樂觀地去對待它,并克服它。
第四是孩子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成才的孩子一定要有一個強壯的身體,滿足于不生病,這就是健康的孩子了?遠遠不夠。
李振霞教授介紹,她并沒有給四個兒女設計理想前途,讓孩子讀死書,孩子們的人生追求和理想都是由他們在成長過程中自己確立的,父母只是起著領航的作用,給孩子一個成才的“盾牌”。
她對“盾牌”是這樣解釋的,“盾牌”能擋住利箭的射擊,它是吃苦、拼搏和抵抗能力的綜合體現。
【家長體悟】
● 即使是父母很優秀,也不可能對孩子有全面的教育。而且孩子還是要進入學校、進入社會,路是越走越廣的。
● 在對孩子教育的問題上,父母最重要的是給孩子一個好的環境,讓家庭成為他們歡樂的港灣、穩定的后方,是成才必不可少的條件。
● 一個成才的孩子要具備四個方面的綜合素質:優秀的學業、高尚的人格、歡樂的心靈和健康的體魄。
【著者點評】
現在,仍有不少家長片面地認為,孩子只有天天坐在那里讀書才能成才,只有按照家長給他們設計的模式走下去才有出息。他們把自己沒有或不能實現的目標,一廂情愿地轉嫁到孩子身上,卻全然不管不顧孩子的實際情況。
我們的現行教育的最大問題就在這:對孩子的成長規律、才能、潛力都不了解,只是按照大人的主觀愿望去規劃孩子;只看分數,不管孩子的真實感受,這就未免太現實,也太不人道。許多家長是一定要把孩子的特長愛好毀了,去干大人們認為有飯碗,而孩子壓根兒感覺不到快樂的事。
何其自私的父母!這種教育就是對生命的不尊重,就是不把孩子看成是獨立、與眾不同的人。他們哪里知道,每一個孩子都是具有巨大潛能的,如果我們善于把愛心和熱情作為打開孩子潛能寶庫的金鑰匙,我們就會收獲孩子身上那獨具特色的寶藏。
孩子們的人生追求和理想都是由他們在成長過程中自己確立的,父母的責任是發現、開發孩子的才能,盡可能多地為孩子創造條件,最后把孩子的才能與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父母只是起著領航的作用,給孩子一個成才的“盾牌”。
7、教育孩子要有持續性
家教有持續性、連續性的特點。不僅是童年時期,少年時期,就是長大成才,父母也需要與社會相配合,繼續履行家教義務。 —— 李振霞
李振霞教授不完全同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的說法,她的理由是:父母不僅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還應該是孩子終生的向導。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隨時隨地的,具有持續性。
在母親的身上,不僅肩負著一個家庭繁衍后代、養育子女的責任,而且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母親的素質直接影響到一個民族的整體素質,母親承擔著一個民族的素質提升和一個國家的長遠發展的歷史重任。
李教授的大女兒金螢就說過:小的時候,半夜睡醒了,還經常看到媽媽在看書,有這樣一個母親,自己沒有道理不好好學習。
李教授深刻地指出:母親應該用自身的事業追求、人格魅力和深沉的愛來影響子女的健康成長,要使孩子全面均衡的發展。
她認為:家教有持續性、連續性的特點。不僅是童年時期,少年時期,就是長大成才,父母也需要與社會相配合,繼續履行家庭義務。
【家長體悟】
● 父母不僅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還應該是孩子終生的向導。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隨時隨地的,具有持續性。
● 在母親的身上,不僅肩負著一個家庭繁衍后代、養育子女的責任,而且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母親的素質直接影響到一個民族的整體素質,母親承擔著一個民族的素質提升和一個國家的長遠發展的歷史重任。
● 母親應該用自身的事業追求、人格魅力和深沉的愛來影響子女的健康成長,要使孩子全面均衡的發展。
● 家教有持續性、連續性的特點。不僅是童年時期,少年時期,就是長大成才,父母也需要與社會相配合,繼續履行家教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