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淵源 2007-06-21 02:53:38 閱讀94 評論0 字號:大中小 訂閱
呂氏起源
來源有三:
1、出自姜姓,以國為氏,始祖為伯夷。
是由古部族名和古國名、古邑名等而得姓。炎帝的后裔,共工氏從(堂)孫伯夷,是帝顓頊之師,帝堯時輔政,掌管禮儀,帝舜時正式任命他為秩宗。禹代行天子之政時,伯夷盡心輔弼,成為禹的心腹之臣。為嘉獎伯夷,帝舜晚年賜伯夷姓姜,賜氏為呂,并封他為呂侯,形成呂氏部族。呂侯即呂尚,又稱姜子牙。相傳上古部族首領神農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為姓,稱姜姓。后來姜姓羌人發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岳",呂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該部落的首領在夏時被封為呂侯,建姜姓諸侯國呂國(在今河南南陽)。春秋時,呂國被楚國所滅,其后子孫以國為氏,稱呂氏,史稱呂姓正宗。古時,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呂國,史稱東呂,實為南陽呂國分出的一支。春秋時,東呂為宋所滅,其后裔也以國為氏,稱呂氏。伯夷的后代,早年活動于甘青山岳地區,由于崇拜山岳之神,形成了四岳部落。在堯、舜、夏禹時代,四岳成為部落聯盟的山岳祭司。呂與申,皆為四岳部落之后,屬羌人的一支,是姜姓的重要分支。 原始社會末期,呂部族由羌人分出,與親族申部族由甘肅東部又向東遷。遷至上申川之北的呂川(今志丹縣東北的杏子河)。杏子河發源于靖邊縣的白于山,東流注入延河,后流入黃河。呂人順著延河河谷,東渡黃河,與申同時遷至今山西中部的呂梁山的。今山西鄉寧縣東南4公里地有呂鄉廢城是呂姓進入山西的落腳點。呂人在夏、商時世有其國,后又東遷至汾水中游肥沃的平原,今存古呂城遺址。 在商朝末年已有了呂姓,呂尚為呂侯的支系子孫,曾輔佐周文王;武王。這時期是呂姓的發端。呂尚,在當時又稱姜尚,人們仍以其祖姓姜稱呼他。 商朝末年,呂國成為周人的同盟,呂國的首領呂他幫助周武王打敗商王紂的同盟軍越戲方。周武王為獎賞呂人的功勞,建立周朝后封呂他為呂侯。周穆王時,呂侯為相,受命為周王朝制訂了有關刑罰的文告《呂刑》,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法條文之一,用以對付被征服的苗民。其刑法為五刑(墨、劓、(非阝)、宮、大辟),共三千條。 周宣王立志復興周朝,大力經營南蠻、百濮、荊楚和淮夷,改封呂侯為甫侯,將呂國和申國從山·西南遷到河南的南陽一帶,鎮守南方。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引《地理志》云:“申在南陽宛縣,申伯國也,呂亦在宛縣之西也。”《括地志》確切指出在呂在“南陽縣西三十里”。唐時,南陽縣治設在今南陽市臥龍區潦河鎮,其西“三十里”即今鎮平縣境。這一地帶即春秋以前的古呂國、戰國時期的呂邑、秦漢時的涅陽、呂城遺址。 呂國南遷之后,到周幽王時,申、呂的國勢漸衰,春秋初年,楚國強盛,向北吞并漢水流域諸國。公元前688年,呂與申、繒等被楚文王所滅。楚靈王時,呂部分遺民被遷至湖北蘄春。 南陽呂國被楚滅亡后,楚王將其遺族的一支東遷至今河南新蔡縣西南,建立了一個小國,為楚國附庸,史稱東呂,以區別于南陽之呂。后東呂被宋國所并,繼而又淪為陳的屬地,陳被楚滅,其地則歸了楚。楚平王時,令蔡平侯復國(蔡國曾為楚靈王所滅)。蔡平侯將蔡國從上蔡遷至東呂故地,該地遂改名新蔡。 西呂、東呂滅亡后,呂國子孫均以國為氏,形成呂姓的主脈。呂侯支系孫呂尚所建的齊國滅亡后,其裔孫分別以呂、齊為姓。
2、出自魏氏。春秋時晉國有呂氏,系從魏氏分化而來。
3、出自少數民族改姓。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實行漢化,原鮮卑族之代北復姓叱呂氏、叱丘氏改為漢字單姓呂氏。五代后周時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呂陵氏為漢字單姓呂氏。 得姓始祖伯夷。相傳上古華夏部落首領炎帝神農氏,因居姜水流域,故以姜為姓。后向東發展到中原地區,與黃帝部族雜處,分為四支胞族(即四岳),伯夷曾佐堯帝掌管四岳,后又助大禹治水有功,為大禹“心呂之臣(心腹重臣)”,故封之為呂侯,其封地在今河南省南陽市西董呂村一帶,商、周兩代均為諸侯國,春秋初年(公元前680年),呂國被楚國所滅,其后,子孫以國為氏,散居于韓、魏、齊、魯之地,史稱呂姓正宗,伯夷則被列為呂姓始祖。
呂姓來源有三:
一、是出自姜姓
以國為氏,始祖為伯夷。出自姜姓,是由古部族名和古國名、古邑名等而得姓。炎帝的后裔,共工氏從(堂)孫伯夷,是帝顓頊之師,帝堯時輔政,掌管禮儀,帝舜時正式任命他為秩宗。禹代行天子之政時,伯夷盡心輔弼,成為禹的心腹之臣。為嘉獎伯夷,帝舜晚年賜伯夷姓姜,賜氏為呂,并封他為呂侯,形成呂氏部族。伯夷的后代,早年活動于甘青山岳地區,由于崇拜山岳之神,形成了四岳部落。在堯、舜、夏禹時代,四岳成為部落聯盟的山岳祭司。呂與申,皆為四岳部落之后,屬羌人的一支,是姜姓的重要分支。
原始社會末期,呂部族由羌人分出,與親族申部族由甘肅東部又向東遷。遷至上申川之北的呂川(今志丹縣東北的杏子河)。杏子河發源于靖邊縣的白于山,東流注入延河,后流入黃河。呂人順著延河河谷,東渡黃河,與申同時遷至今山西中部的呂梁山的。今山西鄉寧縣東南4公里地有呂鄉廢城是呂姓進入山西的落腳點。呂人在夏、商時世有其國,后又東遷至汾水中游肥沃的平原,今存古呂城遺址。
在商朝末年已有了呂姓,呂尚為呂侯的支系子孫,曾輔佐周文王;武王。這時期是呂姓的發端。呂尚,在當時又稱姜尚,人們仍以其祖姓姜稱呼他。
商朝末年,呂國成為周人的同盟,呂國的首領呂他幫助周武王打敗商王紂的同盟軍越戲方。周武王為獎賞呂人的功勞,建立周朝后封呂他為呂侯。周穆王時,呂侯為相,受命為周王朝制訂了有關刑罰的文告《呂刑》,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法條文之一,用以對付被征服的苗民。其刑法為五刑(墨、劓、(非阝)、宮、大辟),共三千條。
周宣王立志復興周朝,大力經營南蠻、百濮、荊楚和淮夷,改封呂侯為甫侯,將呂國和申國從山·西南遷到河南的南陽一帶,鎮守南方。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引《地理志》云:“申在南陽宛縣,申伯國也,呂亦在宛縣之西也。”《括地志》確切指出在呂在“南陽縣西三十里”。唐時,南陽縣治設在今南陽市臥龍區潦河鎮,其西“三十里”即今鎮平縣境。這一地帶即春秋以前的古呂國、戰國時期的呂邑、秦漢時的涅陽、呂城遺址。
呂國南遷之后,到周幽王時,申、呂的國勢漸衰,春秋初年,楚國強盛,向北吞并漢水流域諸國。公元前688年,呂與申、繒等被楚文王所滅。楚靈王時,呂部分遺民被遷至湖北蘄春。
南陽呂國被楚滅亡后,楚王將其遺族的一支東遷至今河南新蔡縣西南,建立了一個小國,為楚國附庸,史稱東呂,以區別于南陽之呂。后東呂被宋國所并,繼而又淪為陳的屬地,陳被楚滅,其地則歸了楚。楚平王時,令蔡平侯復國(蔡國曾為楚靈王所滅)。蔡平侯將蔡國從上蔡遷至東呂故地,該地遂改名新蔡。
西呂、東呂滅亡后,呂國子孫均以國為氏,形成呂姓的主脈。呂侯支系孫呂尚所建的齊國滅亡后,其裔孫分別以呂、齊為姓。
二、是出自魏氏
據《姓源》及《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呂氏,系從魏氏分化而來。山西的呂人故地,被晉國所并,晉侯將此地作為封邑,賞給姬姓公族大夫魏氏。魏氏后裔雖系晉之公族,姬姓,但因封于呂人的故地,因而仍襲用呂的故號。晉惠公時有大臣呂甥。《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一霍州呂城條:“州西三里,故呂鄉,晉呂甥邑也,今有呂陂,在州西南十里,亦以呂甥名,隋因置呂州。”呂邑后被晉并吞,呂甥后代以邑為氏,形成呂姓。是為山西呂氏。
三、是出自少數民族改姓
鄭樵《通志·氏族略》載,鮮卑族原有叱呂氏、俟呂陵氏等復姓。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將鮮卑族復姓改為單字漢姓,叱呂氏改為呂姓。后周時,又將俟呂陵氏,改為呂姓。《通志·氏族略》中所列比邱氏、副呂氏后均改為呂姓。
呂姓遷徙史
呂姓發源地應在今河南南陽西一帶,西周、春秋、戰國時期,呂姓繁衍應在今陜西西安、河南南陽及山東東平、壽張,安徽壽縣、鳳臺縣等地。
秦朝時期
秦時向北及西再度播遷,其中以山西西南部的繁衍最為旺盛,后成為當地一大望族。至漢代呂姓已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山西、山東等地,并散居于我國長江中下游部分地區。其中,繁衍于山東東平及安徽淮南一帶的呂氏,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也成為當地的一大望族。呂姓南遷始于漢代,或遷浙江,或遷江蘇,還有遷湖北、云南、四川一帶的。呂姓大舉南遷始于魏晉南北朝之時,其后在我國南方形成了兩大望族,一是金華呂氏,奉呂謙為始祖;另一是晉江呂氏。
兩漢時期
西漢末年,呂尚的后裔中有一支居住中瑯砑郡海曲縣(今山東日照西)。東漢后期,政治黑暗,宦官專權,為政酷烈,民不聊生。東漢時,呂氏有一支已遷居五原郡九原縣(今內蒙古包頭西)。東漢末年,五原呂氏以呂布為代表。
兩宋時期
兩宋時期是呂姓發展的鼎盛時期,在此期間,涌現出許多的呂姓政治家思想家,從而大大提高了呂姓的影響力。也確立了其在全國的大姓地位。宋初,錢塘的一位老儒編著的《百家姓》中,呂姓名列22位。
臺灣呂姓
呂姓在臺灣及海外的情況:臺灣呂姓芝從大陸遷居而來,始于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有福建泉州人呂阿四和呂阿南珂兄弟最初開墾于臺北縣鶯歌鎮。現在鶯歇鎮的阿四坑和阿南坑,就是他們當時定苦之地。這支呂姓據稱是南宋大學者呂相兼后裔。呂祖謙之后,由浙江金華移居貴㈩,再由貴州遷居福建漳州,后又從漳州分汀至泉州,并有一部分移居廣東。自呂阿兄弟入臺之后,從福建和廣東遷臺開墾的呂無源源不斷,以臺北縣為最多,其次為嘉義縣。1895年日本占據臺灣時,曾強迫呂姓旨民改姓宮本等日本姓,直到1945年臺彎光復后,臺灣呂姓才恢復祖姓。1949年,國民黨政權退守臺灣時,部分呂姓人士隨之從大陸移居至此,擴大了呂姓人數。
海外呂姓
從明末起,東南沿海地區民眾為生計所迫,冒險闖“南洋”,這中間就有呂姓。19世紀末期,貧苦百姓前往美國、加拿大者甚多,呂姓隨之到了美洲。20世紀是開放的世紀,呂姓人士到海外尋求發展者更多。海外呂姓以東南亞最為集中。
呂姓家譜介紹
周朝時,呂姓就有譜牒存在并流傳后世。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曾利用這些資料,在著《齊太公世家》時將齊國自始祖太公呂尚到康公呂貸的世系一一列明。
北宋仁宗時,呂尚后裔呂大防弟兄六人,其中有五人登科。大防先輩為汲郡(今河南衛輝)人,后遷居京兆藍田(今陜西藍田),官居左光祿大夫,宋哲宗時任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號稱賢相。后大防遭彈劾被貶,死于江西信豐縣,遷葬于廣東潮州海陽縣(今澄海縣)上華鎮呂厝村,廣東呂氏宗親會在修族譜時尊呂大防為始祖。
臺灣呂氏宗親會所制族譜,尊呂尚為呂氏遠祖,常有呂氏后裔來衛輝拜祭。
無國界華人家譜
呂姓,也的確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姓氏,從一開始,便表現不同凡響——《辭海》對于呂字的解釋,便是引用呂姓始祖大岳的典故,這個典故,是《說文》呂部上所說的:“昔大岳為禹心呂之臣,故封呂侯。”
呂侯大岳,是后世所公認的呂姓的始祖,他是圣君大舜的“心呂之臣”,后來就被封為呂侯,子孫也自此以呂為姓,歷代繁衍下來。這位呂侯大岳,根據《姓纂》的記載,是炎帝姜姓之后。
由此看來,呂氏之得姓,為時甚早,早在4200多年以前,中華民族剛剛開始萌芽茁壯時,就已經有了這個姓氏。當時的呂國,大致就是今河南省南陽縣一帶地方。這個國家后來被周所并。
姜子牙,是老幼熟知的人物。實際上姜子牙是大岳的后裔,所以他還有一個名字叫作呂尚,只是不大為人所知罷了。由這件事,也可證明呂姓是炎帝神農氏的后裔,否則姜子牙也不會既姓姜,又姓呂了。
過了800多年,到戰國末年,有相傳為秦始皇親生父親的呂不韋。到了劉邦所建立的漢朝,呂氏再度顯赫絕倫。漢高祖死后,呂后專政,這個婦人可謂心狠手辣,殺人殺得連兒子都怕她。她娘家的人權傾當朝,劉家的天下,差一點被呂姓奪去。
呂姓是當今中國第四十大姓。
游線一:河南省南陽市(發源地)——河南省洛陽市益津縣(邙[音同“忙”]山呂祖廟)
游線二: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呂氏宗祠)
詔安也有呂氏宗祠,但是副總統呂秀蓮的祖籍是南靖縣書洋鎮田中村的呂厝,從一九八八年
起,呂氏祖廟芳園祠先后四次翻修,全賴臺 灣的呂氏宗親出資,呂秀蓮在擔任立法委員時還
親自返鄉祭祖,算起來還是扁政府中少數親臨大陸的,
呂氏宗祠建在龍潭樓對面田園上,與呂厝隔著一條沒有橋的河流,呂厝人祭祖時都從溪上涉水
而過。呂秀蓮說:“我要赤著腳從這條溪過去,這是故鄉的溪呵。”其后她再也沒有返回故鄉。
2000年,呂秀蓮為族譜所題的祠是:“呂祖萬古流芳,我族日月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