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11 07:07:37| 分類: 道家文化 閱讀874 評論1 字號:大中小 訂閱
(一) 道家名言· 宇宙觀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老子》一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四十二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老子》十四章。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老子》四十章。堅強處下,柔弱處上。《老子》七十六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一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老子》七十七章。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七十九章。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老子》七十三章。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莊子·庚桑楚》。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莊子·天下》天地無為也而無不為也。《莊子·至樂》。萬物皆出于機,皆入于機。《莊子·至樂》。物得以生,謂之德。《莊子·天地》。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莊子·在宥》。同類相從,同聲相應,固天之理也。《莊子·漁父》。金石有聲,不考不鳴。《莊子·天地》。魚處水而生,人處水而死。《莊子。·至樂》。道在天地之間也,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管子·心術上》。虛而無形謂之道,化育萬物謂之德。《管子·心術上》。凡物之精,化則為生,下生五谷,上為列星。《管子·內業》。天地成于元氣,萬物乘于天地。《鹖冠子·泰錄》。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陰陽變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呂氏春秋·大樂》。凡彼萬形,得一(指物質)后成。《呂氏春秋·論人》。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黃帝內經·六節藏象論》。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天之至私,用之至公。《陰符經》有形者生于無形。《列子·天瑞》。天積氣耳,亡處亡氣。《列子·天瑞》。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沖和氣者為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列子·天瑞》。有生者復予不生,有形者復于無形。《列子·天瑞》。凡事無小大,物自為舍(位置)。《經法·道法》。有生于無,實出于虛。《淮南子·原道》。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淮南子·天文》。寒不能生寒,熱不能生熱;不寒不熱,能生寒熱。《淮南子·說山》。道自在天帝之前。《老子》第四章河上公注。元氣生萬物而不有。《老子》第二章河上公注。道德,天地之神明也。天地,道德之形容也。漢·嚴遵《道德指歸論·勇敢篇》。清靜處于,虛以待之,無為無求,而百川自為來也。漢·嚴遵《道德指歸論·江海篇》。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西升經·神生章》。凡物皆始于無。三國魏·王弼《老子》一章注。萬物皆由道(物質)而生。三國魏·王弼《老子》三十四章注。無形無名者,萬物之宗也。三國魏·王弼《老子》十四章注。大天之內,復有小天。梁·陶弘景《華陽陶隱居集下》。無名者道之體,而有名者道之用也。宋·李霖《道德真經取善集》。天地之外,別有天地。宋·邵雍《皇極經世·觀物篇四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