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遇仙”之說向為佳談,如董永遇仙、劉晨(阮)遇仙、王質遇仙、郭子儀遇仙、秋翁遇仙等諸多典故。
【董永遇仙(七仙女)】
董永遇仙見《搜神記》記載:
漢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于父居。肆力田畝,鹿車載自隧。父亡,無以葬,乃自賣為奴,以供喪事。主人知其賢,與錢一萬,遣之。永行三年喪畢,欲還主人,供其奴職。道逢以婦人曰:“愿為自子妻。”遂與之俱。主人謂永曰:“以錢與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喪收葬。永雖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報厚德。”主曰:“婦人何能?”永曰:“能織。”主曰:“必爾者,但令君婦為我織百疋。”于是永妻謂主人家織,十日而畢。女出門,謂永曰:“我,天之織女業。緣君至孝,天帝令我主君償債耳。”語畢,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譯文:
漢朝有個董永,小時候母親死了,與父親一同過日子。家中以農為業,常讓父親坐在小車上推著去田間勞作。幾年后父親死了,無錢埋葬,就賣身做奴隸,把換來的錢埋葬父親。主人家知道他孝順長輩后,便給他一萬文錢,讓他回去辦喪事。董永載家守喪三年后,要回到主人家去,為他服務。那天走在路上,遇到一個美麗動人的女子。女子主動地問了董永不少情況,最后說:”我愿意做你的妻子。”于是跟著董永一同到主人家。主人家對董永的到來有點出乎意外,說:“我不是將錢給你了嗎?”董永說:“是的,承蒙先生好意資助,父親早就順利地埋葬了。我雖是沒見識的小人,但我懂得知恩必報,所以愿意來你家做苦力。”主人說:“既然這樣,那么這女子能干什么?”董永說:“她能織絲綢。”主人說:“你們一定要答謝我的話,那就請你妻子織100疋絲綢吧。”董永答應了,妻子就開始紡織,誰也想不到100疋絲綢10天時間就完成了。主人欣喜萬分,讓董永夫婦倆回家。回家路上那女子說:“我是天上的織女,因為你十分孝敬你的父母,所以天帝派我下凡幫助你還清債務。如今債已還清,我也不得不歸天了。”說罷,凌空飛去。董永呆呆地望著浩渺的天空,不知那織女一眨眼到哪里去了。
據《太平御覽·孝子傳》卷四百十一引:東漢時,丹陽縣董槐村董永,字延平,少習詩書。幼時喪母,侍父極孝。父亡,因無錢安葬,董永至現建昌鎮呂丘的富戶傅長者家,以做工3年抵換葬父之資。董永的孝心感動了玉帝,便遣織女下凡幫助董永。葬父畢,董永便去傅家做工,行至大槐樹下,與織女相遇,織女說愿與董永結為夫妻。董永怕連累織女,推說元媒灼之言不能茍合,織女便施法讓老槐樹做媒,兩人終成眷屬,并以一月織300匹布抵工3年,還清傅家債務,回到董槐村過起男耕女織的幸福生活。不久,織女下凡期限己滿,兩人來到昔日相遇的槐樹下泣別,并告知自己已有身孕,若生兒,當送交董永,遂升天而去。后織女果然生一子,取名仲舒,送還董永。
“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故事是玉帝第七個女兒被“賣身葬父”的孝子董永打動,向往人間幸福生活,私自下凡與之結合。后玉帝派天兵天將把她追回天廷。董永行孝的動人故事被編入很多戲曲中,較早的為明代傳奇劇《織錦記》,最有名的是黃梅戲《天仙配》。1952年,由洪非等人重新將黃梅戲《天仙配》劇本進行了改編。戲中塑造了老實憨厚的董永、善良美麗的七仙女、相互幫助的仙女姐妹、刁鉆刻薄的傅員外、無情狠毒的玉皇大帝等生動形象,再加上優美的舞姿、動聽的黃梅調,無不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記憶里。特別是著名的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的出色表演,讓“董永遇仙”這個民間傳說故事更加引人入勝,“七仙女”藝術形象得以人人皆知。
傳說玉帝之女七仙女因感天宮孤獨寂寞而思慕人間生活。一日隨六位姐姐往凌虛臺游玩,偶見下界賣身葬父的青年農民董永,被他的忠厚老實所打動而萌發愛慕之情。
大姐看穿小妹的心事,不顧天宮戒律森嚴,助其下凡。臨行之時又贈難香一支,以便小妹危急時焚香求助。七仙女來到人間,經土地爺說合,槐蔭樹作媒,與董永結為夫妻。為了幫助丈夫贖身,七仙女去傅員外家做工。員外故意刁難,限她一夜之間織成錦絹十匹。如成,便將董永的長工期限由三年改為百日,否則將三年改為六年。七仙女在機房燃起難香求救,六位姐姐下凡相助,一夜織成十匹錦絹。傅員外只得履行諾言。董永做工期滿后,夫妻雙雙愉快返家。途中,董永發現妻子已懷孕在身,趕忙去討水為她解渴。這時,狂風驟起,空中出現天兵天將,傳下玉帝圣旨,限七 仙女午時三刻返回天宮,違命則將董永碎尸萬段。七仙女不忍丈夫無辜受害,只得將自己的來歷向董永說明,并在槐蔭樹上刻下“天上人間心一條”的誓言,懷著悲 憤的心情,返回天庭。
“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故事考證
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可謂家喻戶曉。1950年,這個傳說有賴于黃梅電影《天仙配》而大揚于天下。2002年10月26日中國郵政局發行的一套郵票《民間傳說———董永與七仙女》,更是擴大了這個傳說在當代生活中的影響度。但是,自古以來,人們對傳說中的兩個主人公董永與七仙女的來源則不甚清楚。董永一角是來源于歷史人物還僅是傳說人物?唐宋以來,博興、孝感、丹陽、東臺、通州、蒲州、河間等地都稱有董永遺跡,可見人們并不認為董永是可考的歷史人物。至于七仙女,至今仍有人將之混同為織女,到頭來,董永與牛郎之間的關系便難以理清。
董永遇仙傳說發生于東漢中葉,支持這個結論的可靠材料過去只發現了三條,第一條見于東漢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修建的今山東嘉祥縣境內的武梁祠石刻,該石刻上有董永孝養父親的畫像,但是畫像中還沒有出現仙女的蹤影。第二條是魏曹植樂府詩《靈芝篇》:“董永遭家貧,父老無財遺。舉假以供養,傭作致甘肥。責家填門至,不知何用歸。天靈感至德,神女為秉機。”第三條見于東晉干寶《搜神記》卷1:“漢董永,千乘人。少偏孤,與父居。肆力田畝,鹿車載自隨。父亡,無以葬,乃自賣為奴,以供喪事。”董永上工的路上遇到一個女子,那女子要與他成親,董永推脫不了,便一同來到主人家。婦人“能織”,“一旬織縑百匹”。幫助董永償清債務后,便與之告別了。臨行之時,她向董永交了底:“我,天之織女也,緣君至孝,上帝令我助君償債爾。”
其實,董永是實有其人的。歷代史料中至少記錄了四個名叫董永的人。第一個董永記在《漢書》卷17《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中。有一個叫做董忠的人,因為告發別人的一個陰謀而立功,被漢宣帝封為高昌壯侯。后來他的兒子董宏、孫子董武又相繼為侯。西漢末年,董武為王莽所廢。幸運的是,27年之后,東漢光武帝為了收買人心,復封被王莽所廢的西漢故侯時,建武2年(公元26年)高昌侯第四代(玄孫)董永又被朝廷找到,再度封侯。《漢書》明確記載,董永生活于“千乘”(今山東青州,即高昌侯國所在地),與《搜神記》所記完全一致:“漢董永,千乘人。”因這條材料記在《表》中,且非常簡略:“侯永紹封”,歷來不為人所知。第二個董永生活在東漢末年。最早記下這個董永名姓的材料首見于南宋人婁機所撰的《漢隸字原》卷1:“孟郁堯廟碑陰。碑云:刊碑勒諜。碑皆載仲氏父祖兄弟子孫所歷所終之官,獨有一董永為異姓。”若此碑文所錄不誤,可以確定,公元167年左右今山東曹縣(濟陰)之地有一位大約五十上下的鄉紳董永其人。第三個董永在唐代,《新唐書·孝友傳》記載河間有一個孝子董永,曾受到朝廷旌表。第四個董永在宋代,《宋史·董槐傳》的傳主董槐是南宋的名相,他的父親叫董永。
以上四個董永,只有兩漢之間的那個董永最有可能是傳說主角的歷史原型。董武被廢后不久,正逢亂世,山東猶受其害,董武父子生活艱難自不必說,即所謂“董永遭家貧,父老無財遺”。所謂“遭”家貧,只能說明原先董永并不家貧,后來因發生變故,所以致貧;如若原就貧寒,父老豈有“遺財”?董永在貧寒中能“舉假以供養,傭作致甘肥”正是他孝行的體現。
高昌侯董永與傳說中的董永之間至少有五點重要的吻合之處:(一)二人姓名相同。(二)從時間上看,前者與武梁祠壁畫,曹植、干寶的記載均不矛盾。(三)從地點上看,前者與武梁祠畫像題記、干寶《搜神記》所記完全一致,皆為“千乘人”。(四)二人都與“孝”有關。盡管高昌侯董永的孝行只是筆者的推測,但“孝”作為高昌侯的傳家寶卻是史實,所以這種推測有合情合理的一面。(五)二人的生活條件有相似之處。高昌侯董永在父親被廢之后、自己未封之前,有27年的貧寒生活經歷;傳說中董永家境本來似乎不貧,后來才破財。因此可以認為,董永遇仙傳說極有可能是以兩漢之間的歷史人物高昌侯董永行孝、封侯的史實為材料,雜糅東漢時期的神仙觀念而形成的。因后人不知它的歷史淵源,所以在傳播過程中,逐漸失真,以致到了東晉時,干寶只聽說董永“少偏孤,與父居”的故事,而對他的家世則一無所知了。
至于七仙女,曹植之詩稱她為“神女”,《搜神記》中她自稱“天之織女”。而在《搜神記》成書的東晉時期,牛郎織女的傳說已經成熟并得到廣泛的傳播。今存晉代到唐代的董永遇仙傳說材料幾乎是空白,也許正好說明牛女傳說的巨大影響抑制了董永傳說的傳播。之所以會這樣,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既然牛郎已經與織女結緣,那么董永怎能再與之結為夫婦呢?
敦煌殘卷《董永變文》是一篇重要的文獻。變文有一個重要的變化是,織女已經從一個演變成三個了!董永的兒子董仲長到七歲,受人羞辱,要找母親,一個道士孫賓告訴他說:“阿耨池邊澡浴來,先于樹下隱潛藏。三個女人同作伴,奔波直至水邊旁。脫卻天衣便入水,中心抱取紫衣裳。此者便是董仲母,此時縱見小兒郎。”織女變成三個的契機,一方面是為了與牛女傳說劃清界線,另一方面也是以天上星象為依據的。織女星本有三顆,位于銀河岸邊,三星呈三角形排列。雖然有了三個織女,到底還不能與牛郎之妻截然分開,也不能確認哪一個織女是董永之妻。到了宋代,這個問題才得以徹底解決。
明代人所編的一部載錄宋元舊話本的小說集《清平山堂話本》在中國早已失傳,20世紀初由日本傳回國內,書中保存著一篇完整的話本小說《董永遇仙傳》。董永的兒子董仲舒為了尋母,道士嚴君平指點道:“難得這般孝心。我與你說,可到七月七日,你母親同眾仙女下凡太白山中采藥,那第七位穿黃的便是。”董永所遇的仙女第一次成了“七仙女”。從此之后,明清以來的各種地方戲中,董永所遇的仙女都叫七仙女了。織女一下子變成了七位,那么在天上,她們又是什么星宿的化身呢?
有學者考證,在中國古代星象學中,天上以“七星”命名的一共有十三組:北斗七星、紫微垣華蓋七星、太微垣常陳七星、天市垣七公七星、東方亢宿折威七星、北方女宿扶筐七星、北方危宿車府七星、西方奎宿外屏七星、西方奎宿天溷七星、西方昴宿昴七星、南方鬼宿天狗七星、南方星宿星七星、南方軫宿青丘七星。這些星宿都有自己的特定功能,其中北方女宿扶筐七星的功能是:“東七星曰扶筐,盛桑之器,主勸蠶也。”(《晉書·志一》、《隋書·志十四》)、“扶筐七星,為盛桑之器,主勸蠶也,一曰供奉后與夫人之親蠶。明,吉;暗,兇;移徙,則女工失業。彗星犯,將叛。流星犯,絲綿大貴。”(《宋史·志三》)
得名較遲的“扶筐七星”,首見于《晉書》,而《晉書》、《隋書》均為唐人所修,則此星大致得名于六朝之后。唐宋時期,扶筐七星的主功能是非常明確,為人間桑蠶、紡織的主星神。因七星相圍如采桑之提筐,所以得名“扶筐”,即“盛桑之器”。《宋史·志三》還說:“織女足常向扶筐,則吉;不向,則絲綿大貴。”元人所修的《宋史》對之記錄甚明,可知當宋末元初扶筐七星主桑蠶之功能在民間定有流播。而首出七仙姑的《董永遇仙傳》正出于宋元之際。可知,扶筐七星的紡織功能及吉兇預兆上的反映正是七星姑形成的星辰源典。這種民俗認定與宋元話本《董永遇仙傳》中首次出現七仙女身影在時間與寓意上都是非常吻合的。因此,唐宋之后,民間觀念中織女與七仙女才能不相混同,牛女傳說與董永傳說則自然分離開了。
不過,今天民間觀念中的所謂“姑兒星”,其實指的是昴七星(昴星團),但在唐宋時代,這種觀念還沒有形成。唐代人張守節的《史記正義》說:“昴七星為髦頭,胡星,亦為獄事。明,天下獄訟平;暗為刑罰濫。六星明與大星等,大水且至,其兵大起;搖動若跳躍者,胡兵大起;一星不見,皆兵之憂也。”可能是,后來人們因為找不著“七仙女”的星宿身份,便將之附會到看上去擠成一團的昴七星身上。
【劉晨遇仙(劉阮遇仙)·劉阮天臺·桃源遇仙(桃花仙子)】
典故:劉晨遇仙。東漢永平年間。劉晨和阮肇國二人入天臺山采藥。遇二仙女。招至成親。半年后二人回家。方知子孫已過七世了,時已過百年。無人認識二人,二人返山找仙女,終找不到原路。喻有心花開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劉阮,南朝宋劉義慶小說《幽明錄》中人物劉晨、阮肇二人的合稱。二人俱東漢剡縣人,永平年間同入天臺山采藥,遇二女子,留居半年辭歸。及還鄉,子孫已歷七世。后又離鄉,不知所終。劉阮遇仙的故事選自劉義慶《幽明錄》。《幽明錄》所記的也是神鬼怪異之事,今佚。在魯迅《古小說鉤沉》中輯得佚文二百六十六條。南朝宋小說《幽明錄》寫劉晨、阮肇入山遇仙結為夫婦的事。整個故事并沒有什么怪異色彩,而是洋溢著濃厚的人情味。敘述細致動人、委婉入情。特別是仙女們的音容笑貌顯得逼真動人。長期以來,這一故事廣為流傳,已成了后來文學作品中常用的典故,常稱去而復來的人為“前度劉郎”。 故事通過美好仙境的描述,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群雄割據、戰爭仍頻、充滿罪惡和種種艱難困苦的現實世界的厭惡和鄙棄,政治色彩是濃厚的。同時,從中可以看到,即使是超凡入圣的仙女,也充滿了對愛情的渴求。后世將“劉阮天臺”用為游仙或男女幽會的典故。這是一則極幽美的神仙故事,對后世詩詞、小說、戲曲影響甚深,劉郎、阮郎、劉阮等詞語已成為詩文中的典故。武陵桃源,描繪一個烏托邦(現代語)社會。
劉義慶小說《幽明錄》原文:
漢明帝永平五年,剡縣劉晨、阮肇共入天臺山取谷皮,迷不得返。經十三日,糧食乏盡,饑餒殆死。遙望山上,有一桃樹,大有子實;而絕巖邃澗,永無登路。攀援藤葛,乃得至上。各啖數枚,而饑止體充。復下山,持杯取水,欲盥漱。見蕪菁葉從山腹流出,甚鮮新,復一杯流出,有胡麻飯摻,相謂曰:“此知去人徑不遠。”便共沒水,逆流二三里,得度山,出一大溪,溪邊有二女子,姿質妙絕,見二人持杯出,便笑曰:“劉阮二郎,捉向所失流杯來。”晨肇既不識之,緣二女便呼其姓,如似有舊,乃相見忻喜。問:“來何晚邪?”因邀還家。其家銅瓦屋。南壁及東壁下各有一大床,皆施絳羅帳,帳角懸鈴,金銀交錯,床頭各有十侍婢,敕云:“劉阮二郎,經涉山岨,向雖得瓊實,猶尚虛弊,可速作食。”食胡麻飯、山羊脯、牛肉,甚甘美。食畢行酒,有一群女來,各持五三桃子,笑而言:“賀汝婿來。”酒酣作樂,劉阮欣怖交并。至暮,令各就一帳宿,女往就之,言聲清婉,令人忘憂。至十日后欲求還去,女云:“君已來是,宿福所牽,何復欲還邪?”遂停半年。氣候草木是春時,百鳥啼鳴,更懷悲思,求歸甚苦。女曰:“罪牽君,當可如何?”遂呼前來女子,有三四十人,集會奏樂,共送劉阮,指示還路。既出,親舊零落,邑屋改異,無復相識。問訊得七世孫,傳聞上世入山,迷不得歸。至晉太元八年,忽復去,不知何所。
譯文:
漢永平5年(公元62年),剡人劉晨、阮肇到天姥山采藥。天姥山由劉門山、細尖、大尖、芭蕉山、撥云尖、蓮花峰等群山組成,崇山峻嶺,峰巒疊嶂,千姿萬狀,蒼然天表,林深草茂,荒野僻壤,深不可測。劉阮二人只管埋頭采藥,不覺得天色已晚,肚子饑餓了,怎么辦?忽然發現山上有桃,就隨手摘幾個桃子充饑。一邊吃桃子,一邊沿山灣小溪走,在小溪邊以茶杯取水時,看見溪中有“胡麻飯”,他們想溪中有胡麻飯,山中必定有人家,二人就沿小溪往前走,只見溪邊有兩位女子,十分漂亮。這二位女子看見劉阮二人手持茶杯,便笑笑說:“劉、阮二郎為何來晚也?”好像老朋友相識一樣。劉阮二人一驚,不容遲疑,就被邀到家。走進家門,房內絳羅帳,帳角上掛著金鈴,上有金銀交錯,還有幾名婢女。進入餐桌吃飯時,有胡麻飯、山羊脯、牛肉,菜肴相當豐富,又有美酒,還有吹、弦、拉、彈伴唱,嘻嘻哈哈,熱熱鬧鬧地吃喜酒。用完飯,幾個侍女捧著桃子,笑笑說:“二位貴婿隨我來。”隨伴進房間與二位仙女結為夫妻,各就一間帳宿。過了十天,劉阮要求回鄉,仙女不同意,苦苦挽留半年。子規啼春,劉阮思鄉心切,二位仙女終于允許他們回去,并指點回去路途。劉阮到家找不到舊址,到處打聽,結果在一個小孩子(第七代孫子)口中聽到,長輩傳說祖翁入山采藥,因迷路不知道在哪里?劉阮在山上半年,山下已經到了第七世即晉太元八年 (388年),過去了幾百年時間,沒了老家,只得返回采藥處尋妻子。結果劉阮二人怎么找也找不到妻子,就在那溪邊踱來又踱去,徘徊不定。后來該溪叫惆悵溪、溪上的橋叫惆悵橋。這溪就是現在的桃源溪,橋即桃樹塢的迎仙橋。后人在那里建了劉阮廟,廟內塑有頭戴斗笠,肩背竹簍,手拿藥鋤的劉阮像。山上有采藥徑、阮公壇、仙人洞等。
劉阮二人在那里徘徊了一陣以后,便在山上住下了來,不久就在當地成家繁衍后代,這就是現在的劉門山,當時該村村民全部姓劉,因交通不便,山上生活艱苦,慢慢外流。劉晨的后裔劉尚之,在唐代攜帶家小從劉門山遣到廣西貴縣,在貴縣生下第三個女兒,取名劉三姐,就是后來的歌仙。后又攜帶全家流寓廣東陽春縣,對此,廣東《肇慶府志》、《陽春縣志》均有記載,所以,歌仙劉三姐的祖籍就在新昌的劉門山(選自《幻子仙城》神話故事山水人物:天姥山藥仙劉晨、阮肇)。
后世將“劉阮天臺”用為游仙或男女幽會的典故。這是一則極幽美的神仙故事,對后世詩詞、小說、戲曲影響甚深,劉郎、阮郎、劉阮等詞語已成為詩文中的典故。故事通過美好仙境的描述,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群雄割據、戰亂仍頻、充滿罪惡和種種艱難困苦的現實世界的厭惡和鄙棄,政治色彩是濃厚的。同時,從中可以看到,即使是超凡入圣的仙女,也充滿了對愛情的渴求。
另錄:
劉晨、阮肇,入天臺采藥,遠不得返,經十三日饑。 遙望山上有桃樹子熟,遂躋險援葛至其下,啖數枚,饑止體充。 欲下山,以杯取水,見蕪菁葉流下,甚鮮妍。 復有一杯流下,有胡麻飯焉。 乃相謂曰:“此近人矣。”遂渡山。出一大溪,溪邊有二女子,色甚美,見二人持杯,便笑曰:“劉、阮二郎捉向杯來。”劉、阮驚。二女遂忻然如舊相識,曰:“來何晚耶?”因邀還家。南東二璧(南東二璧原作雨璧東壁,據明鈔本改。黃本作西璧東璧)各有絳羅帳,帳角懸鈴,上有金銀交錯。 各有數侍婢使令。 其饌有胡麻飯、山羊脯、牛肉,甚美。 食畢行酒。 俄有群女持桃子,笑曰:“賀汝婿來。”酒酣作樂。夜后各就一帳宿,婉態殊絕。 至十日求還,苦留半年,氣候草木,常是春時,百鳥啼鳴,更懷鄉。 歸思甚苦。 女遂相送,指示還路。 鄉邑零落,已十世矣。 (出《神仙記》,明鈔本作出《搜神記》。)
語譯:
劉晨和阮肇,進入天臺山去采藥,因為路遠不能回家,已經餓了十三天了。 遠遠地望見山上有桃樹,樹上的桃子熟了,就躋身險境抓著葛藤到了桃樹底下。 他們吃了幾個桃子,覺得不餓了,身體充實了,想要下山。 用杯取水時,看見有蕪菁葉流下來,很鮮艷。 又有一個杯子流下來,里面還有胡麻飯。 于是兩人互相安慰說:“這里離人家近了。”就越過山,出現一條大溪,溪邊有兩個女子,姿色很美。 她們看見二人拿著杯子,就笑著說:“劉、阮二位郎君拿回剛才的杯子來了。”劉晨、阮肇都很驚訝。 兩個女郎就高高興興地如舊相識一般,跟他們說:“怎么來晚了呢?”便邀請劉晨、阮肇跟她們回家。南邊東邊兩壁各有大紅色的羅織床帳,帳角上懸著金鈴。上面有用金銀雕嵌的綜橫交錯的花紋圖案交錯。兩個女郎各有幾個侍奉的婢女使喚。 吃的東西有胡麻飯、羊脯、牛肉,味道很美。 吃完飯又喝酒。 忽然有一群女子拿著桃子,笑著說:“祝賀你們女婿到來!”酒喝到盡興時就奏樂。 晚上,劉晨與阮肇各到一個女郎的床帳里去睡覺,女郎嬌婉的情態特別美妙。住了十天,兩人請求回家,二女又苦苦留住了半年。從氣候、草木情形看,當是春天的時節,百鳥啼鳴,使他們更懷鄉思,思歸更苦。女郎就送他們,指點回去的道路讓他們看清。他們回鄉以后,看到鄉邑已經零落,才知道已經過了十代了。
《續齊諧記》又載 :
漢明帝永平中,剡縣有劉晨、阮肇,入天臺山采藥,迷失道路,糧盡。望山頭有桃,共取食之,如覺少健。下山得澗水,飮之并澡洗,望見蔓菁菜葉。從山復出,次有一杯流出,中有胡麻飯屑。二人相謂曰:“去人不遠”。因過水行一里,又度一山出大溪,見二女,顏容絶妙世未有。便喚劉阮姓名如有舊。喜問郞等來何晩。因邀過家,廳館服飾精華,東西各有床,帳帷設七寶瓔珞,非世所有。左右直,悉靑衣端正都無男子。須臾下胡麻飯、山羊脯,甚美。又設甘酒。有數十客,將三五桃至云來慶女壻,各出樂器歌調作樂。日向暮,仙女各還去。劉阮就所邀女家止宿行夫婦之道,留十五日求還。女曰:“來此皆是宿福所招,得與仙女交接,流俗何所樂。” 遂住半年,天氣和適,常如三二月,百鳥哀鳴。悲思求歸甚切, 女曰:“罪根未滅,使君等如此。”更喚諸仙女,共作歌X送劉阮。從此山東洞口去,不遠至大道,隨其言。果得還家鄉,并無相識,鄉里怪異,乃驗得七代子孫。傳聞上祖入山不出不知何在。旣無親屬,棲泊無所,卻欲還女家尋山路不獲。至大康八年,失二人所在。
《劉阮洞記》:
劉阮洞其傳久矣,余竊邑于此訪于故老,往往不知其所在,此按圖得之以詢護國寺僧介豐者,乃曰:洞居寺之東北二里,斜行山谷,隱于榛莽間,人跡罕及;本朝景祐中,先師明照大師嘗采藥還,見橋跨水,光彩眩目,二女未笄,戲于水上,如劉阮所見,此水仙之洞府也。元祐二年春,植桃數百,本所以追遺跡繼故事也。越明年,三月十日丁丑,寺僧報桃花盛開,并以其景物之盛求名焉。令率縣尉晉云郭儀彥文、監征開封曹(“宋”去木加求)得之來游,而黃巖主簿西安王沔之彥楚、與其弟宣德郎知金華縣事漢之彥昭繼至,乃相與幅巾杖藜,徜徉行歌,沼澗而上,觀淥波之漣漪,聽寒音之潺湲;微風過之,余音清遠,飄飄然猶鏘珮環而朝玉闕也,遂名之曰“鳴玉澗”。澗之東有塢植桃數畦,花光射日,落英繽紛,點綴芳草,流紅縹緲,隨水西下,此昔人食桃輕舉之地也,遂名之曰“桃花塢”。自塢以北,行數步,攢峰疊翠,廻擁,中有澗流,隨山曲折,而游人之道從之,及水窮而道盡,則有潭清徹淵澄,可鑒毛發,郡山倒影浮碧搖蕩,中有洞門,潛通山底,其深不測,雖淫霖暴至而不盈、大旱焦山而不涸,此等僧見金橋之地也,遂名之曰“金潭”。潭之南滸水淺,見沙中有磐石三,不沒者數寸,可坐以流飲,自上流浮(“不”下+“皿”)盤,隨流蕩漾必經三石之間,俯而掇之,如在幾案,此群仙會飲之地也,遂名之曰“會仙石”。擬石之端,仰而視之,三峰鼎峙,峻極云漢,寒光襲人,虛碧相照,懸崖落花,紅雨散亂。其東峰則孤危峭撥,儀狀奇偉,上有雙石如綰鬟髻,遂名之曰“雙女峰”;其西峰則壁立千尋,上邊巨岳,朝陽方升,先得清照,遂名之曰“迎陽峰”;其中峰則居中處尊,以雙女、迎陽為之輔翼,群山之翠,合而有之,遂名之曰“合翠峰”。三峰之間,林麓(“距”左+束)廣,草木瑰異,左連瓊臺雙闕之山,右接石橋合澗之水,采芝茹術,擷翠佩芳,杖履輕而白云隨,(口關)語高而山谷應,(“修”左+上“攵”+下“羽”)然而性直,欲跨雙鳧,御清風逍遙乎不死之鄉,而不知塵境之卑蹙、涉世之有累也,遂名之曰“迷仙島”。以出,至于迎陽峰之下,有巨石偃于山腹,廣袤數丈,寺僧目石為址,構亭于其上,畫桷雕楹,(“羽”下+“軍”)飛鳥革,前臨清(氵此),瓦影浮動,魚跳圓波,光弄樽殂,浮杯之跡顧指在目,遂名之曰“浮杯亭”。是日也,天氣清明,東風和暢,巖端過兩(“距”左+束)云漏日,余與諸君,攜(木因)席,挈壺觴,上登崔嵬,下弄清淺,流觴藉草,惟興所適,山肴野蔌具于臨時,膾靈溪之鱗,茹金庭之蕨,無備具之勞也。掛衣長松,落帽幽石,帶慵則披衣履,倦則跣足解巾,漉酒玉山自頹,無衣冠之束也。意所欲飲,命尊注之,一引而盡,量窮則止,無鍾鼓之節也。酒酣浩歌,聲振林木,音無宮(“滴”右),惟意所發,樵夫牧廝為之捫,高崖履危石,荷柯倚榮而視之,彼烏知其非劉氏之子阮氏之孫、厭洞府之未廣而復為山間之游乎?既而夕陽西傾,暮煙四塞,洞天之景,恍若失之于是,尋云路騁歸駿,松月照人,金影破碎,遙聞雞犬,乃悟人間,諸君皆遽然而警,相顧而語,疑夫陵谷之變,更而子孫之遷易也。時郭彥文立馬謂余言曰:數千百年湮沒之跡,自公發之,今日勝游之樂,可無文以記之乎。余病,夫山水清而文辭俗,景物富而才思窮,不能盡洞中之幽趣,固辭而不獲免,乃書其所見之實,以塞來命。若夫寫難名之象,發不盡之意,則諸君之新辭雅詠在焉,非予所能道也。
【王質遇仙(仙童仙翁)、王質爛柯、圍棋】
南朝梁文學家任昉在《述異記》中,記載過這么一個故事:
晉時樵夫王質,家居衢城太白井側,有母瞽目。某日樵歸,見母雙瞳炯炯,驚喜莫名。母言適有二丐來,果腹后以氣吹拂,目乃復明焉。遵母囑,往尋丐者。于石室山見二貌似者弈戰,質不敢驚動,且亦嗜此,遂坐斧柯以觀。弈者一老一少。無何,少者曼聲歌曰:“棋局紛爭兮無盡期,塵夢昏沉兮醒何時?”歌畢,予桃一,色艷香濃,味尤甘,食后飄飄乎乃欲羽化。時老者起亂棋曰:“倦矣,盍歸乎?”言訖不見。質愕然起視,日西沉,柯爛若泥矣。乃返。衢城迥異往昔,無一相識者。傳聞母已登仙。自此淡然世事,后莫知所往。石室山因爛柯山。“仙界方一日,人間已千年”之諺,蓋原于此也。
晉朝時,浙江衢州有一座石寶山。山上林木茂密,奇花飄香。山中還有一個石洞,深不可測。洞口紫霧繚繞,洞內時有仙樂飄出,人們也常看到一些神仙自洞中出入。
一日,衢州樵夫王質上山砍柴,時值正午,驕陽似火,暑熱難擋,他便進入洞中歇息。洞深處有一室,室中有石桌、石墩,兩位鶴發童顏的老翁正下圍棋。王質雖說是山野粗人,但通曉棋路,頗有棋術。此時,他被兩位老翁的棋藝迷住了,便站在一旁細心觀看。兩位老翁邊下棋邊吃甜棗,偶爾也順手遞幾個給王質吃,他的肚子就飽了。有時渴了,就喝幾口老翁壺中的泉水,精神格外抖擻。
不知過了多長時間,兩位老翁的一局棋還未下完。這時,一位老翁對王質說道:“嘴比嘴大,嘴比嘴小;嘴被嘴吞,嘴被嘴咬。”王質是個聰明人,一聽就明白了老翁這話的意思,于是便向兩位老翁告辭。
王質出得洞來,再看放在洞口的斧頭,斧頭已經銹蝕,斧柄早已爛盡。旋歸故里,已足百歲,無復當時之人。后來,人們把石寶山改為爛柯山。
“王質爛柯” 與圍棋的典故:
晉朝時有一位叫王質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省衢qu縣)去打柴。看到一童一叟在溪邊大石上正在下圍棋,于是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溪邊地上,住足觀看。看了多時,童子說“你該回家了”,王質起身去拿斧子時,一看斧柄(柯)已經腐朽了,磨得鋒利的斧頭也銹的凸凹不平了。王質非常奇怪。回到家里后,發現家鄉已經大變樣。無人認得他,提起的事,有幾位老者,都說是幾百年前的事了。原來王質石室山打柴誤入仙境,遇到了神仙,仙界一日,人間百年。
王質在山中逗留了片刻,人世間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故事因此常常被人們用來形容人世間的巨變。唐代詩人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出逢席上見贈》中“到鄉翻似爛柯人”一句,就引用了這個典故。詩人用王質自比,表達了他遭貶離開京城二十多年后,人事的滄桑巨變所帶給他的恍如隔世的感覺。
爛柯山,又名石室山、石橋山,位于衢州市東南10公里處,與全國重點大型化工企業衢州化學工業公司隔江相望。此山黛峰翠嶂,景極幽邃。是浙江省重點名勝風景區,被譽為“圍棋仙地”,位于石室村東,西臨烏溪江,海拔 164 米,東西長4公里,南北寬 2公里,群山盤回,景色幽邃。遠眺爛柯主峰,如一座巨大的石橋,鬼斧神工蔚為奇觀。石梁下主洞高10米,東西寬30米,南北深20米,即晉虞喜《志林》曰:“信安山有石室”之謂。山明水秀,風景優美,道書中稱它為“青霞第八洞天”。
唐代著名詩人孟郊的詩和流傳久遠的民謠都描述一個美麗又神奇的傳說——王質遇仙,也記載了爛柯山與圍棋這一史實。美麗的故事,神奇的傳說,吸引了許多文人騷客,如晉代的虞喜,南北朝的任昉,唐代的孟郊、劉禹錫,宋代的朱熹、陸游,明代的徐渭及近代的郁達夫、鄧拓等,有的親臨,有的留下膾炙人口的詩文。爛柯山已收入了《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辭源》、《辭海》、《中國地名大辭典》等名典,名聲遠播海內外。由于爛柯山遠播的名聲和傳說本身的美麗,神州大地上稱爛柯山或有爛柯傳說的地方甚多。有山西陵川的棋子山,河南新安的爛柯山,廣東肇慶(端州)的爛柯山,四川西昌、達州、福建南平、陜西洛川、江蘇吳縣、山西武鄉的爛柯山,成都的爛柴山、山東萊蕪的棋山,武夷山的仙弈臺等都有類似的傳說。且大都以正宗自居。那么,古籍中的“王質爛柯”究竟指的是何處爛柯山呢?“圍棋仙地”又到底在何方呢?對此,眾說紛紜,連近版《辭海》對爛柯山今址也作了回避,《中國歷史文化懸案總覽》則將其列入,稱“爛柯山”有6座。
【郭子儀遇仙(織女)】
郭子儀從軍遇仙的故事:
唐代郭子儀是華州人,起初在沙漠邊塞當兵駐防,后來因為到京城催軍餉,走到離銀州十幾里的地方時,忽然起了風暴,刮得飛沙走石天地昏暗,沒法向前走了,就躲進道邊一間空屋里打了地鋪住下。這天夜里,忽然房子左右一片紅光,抬頭看,只見空中有一輛華麗的車子慢慢降落下來,車上的錦繡圍帳中坐著一個美麗的女子正俯身向下看。郭子儀急忙跪拜祝告說:“今天是七月初七,您一定是天上的織女降臨了,請賜給我富貴和長壽吧!”仙女笑著說:“你能得到大富大貴,也能長壽的。”說罷,車子又慢慢升上天空,那仙女一直看著郭子儀,很久才消失。郭子儀后來由于戰功而官居高位大富大貴,聲名顯赫。唐代宗大歷年初,郭子儀鎮守河中時,得了重病,三軍部下十分憂慮,郭子儀就請來御醫和幕僚王延昌、孫宿、趙惠伯、嚴郢等人,對他們說:“我雖然病很重,但我自己知道決不會死的。”接著他就把在銀州遇見織女的事說了,大家這才放了心,都向他祝賀。
后來,河北節度使安祿山和部將史思明叛亂,即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亂”,郭子儀率軍平定了叛軍,保衛了唐王朝,官至極品,福壽雙全。他官做到太尉(最高軍事統師)、尚書令(宰相),被尊稱為“尚父”,活到九十歲才去世。民間傳說很多,根據 郭子儀遇仙傳說,后人也創作了不少作品!
【秋翁遇仙(牡丹仙子)】
傳說古代有個老秋翁,雖然家貧如洗,卻愛花如命,他在房前屋后都種上了花,小花園姹紫嫣紅,百花爭艷。 一天,老秋翁從惡霸張衙內的管家張壩手里,買回一棵三年不開花、快要枯死的牡丹。經他細心養護、精心培育,枯萎的牡丹居然開出鮮艷的花朵。張衙內聞訊闖進秋翁家,想霸占其花園。秋翁不答應,張衙內便指使惡 奴將花卉打得稀爛。秋翁萬分痛心,無奈重整花枝。這時,牡丹仙子變成村姑,施法幫他使落花返枝。張衙內得知后,誣告秋翁以妖法惑眾,將其關進監獄。貪官府尹接受了張衙內的賄賂,欲判秋翁有罪。牡丹仙子又施法擾亂了公堂,并警告貪官不得為非作歹。貪官無奈,只好釋放秋翁。正在秋翁園內飲酒作樂的張衙內,也被牡丹仙子施法刮起的狂風吹進河里淹死。秋翁重返家園,只見百花開得更加鮮艷。
神話傳說出處:《今古奇觀·灌園叟晚逢仙女》、《醒世恒言·第四卷·灌園叟晚逢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