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如何有效開展
良好的習慣是精神文明的一個重要內容,是一個人道德品質的外在表現,也是衡量一個人教育程度的標尺。低年級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不僅是個體道德品質和個性形成的基礎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質、振興民族精神及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基礎教育。所謂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就是教人學會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具有現代文明內涵的社會生活規范。它包括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語言習慣、生活習慣、勞動習慣、衛生習慣,乃至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等。簡言之,也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的教育。我認為,對低年級學生進行養成教育,要遵循小學低年級學生身心發展的基本特點,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從“坐、立、行”起步,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學生在學校里學習、活動,離不開“坐、立、行”這些最基本的行為動作。雖然每個學生的行為動作都不一樣,但是“坐、立、行”的姿勢總有個規范。坐如鐘、立如松、行如風,要通過長期的訓練,逐步使之內化為學生的一種習慣。其實,一個人“坐、立、行”的姿態很重要,它不僅反映了人的教養、氣質,而且直接影響著別人對這個人的評價與看法。當然,對學生在未來社會中的發展是有影響的。因此,我每天都要抽出一定時間對學生進行“坐、立、行”的規范訓練,使他們逐步養成習慣。
二、從尊敬師長手,培養文明的行為習慣
學生的文明習慣可以體現在文明的交往中。先組織學生學習理解《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的有關條款。教育學生在家孝敬父母、孝敬長輩,在校尊敬老師、團結同學。文明禮貌是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現代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而孝敬父母、尊敬老師又是一個小學生最起碼的道德要求,應當從很具體的見到老師、父母主動稱呼,幫助父母和老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等小事、小節做起,并指導學生在班會課上表演,使之逐漸養成講文明、懂禮貌的習慣。為社會文明交往打下基礎。
三、從課堂常規入手,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懂得和遵守“課堂常規”是培養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基本準則。組織學生認真學習理解《小學生課堂常規》、《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的有關內容,并將其歸納成課堂“八會”,即“會坐、會聽、會看、會讀、會想、會說(問)、會寫、會幫”。讓學生牢牢記住指導他們的行為。勤學好問,這是我們的民族精神,也是人類發展的基本前提。小學生從踏入校門的第一天起,就應該讓他們深深地懂得,人的進步與發展靠的是勤學好問。讀一篇課文,就應該要求學生一句一句,富有感情地讀;抄寫生字詞語,就應該強調正確的書寫姿勢,要一筆一劃把字寫好。這樣隨時嚴格要求學生鼓勵他們說到做到,久而久之,良好的學習習慣就養成了。也為提高教學質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四、從熱愛勞動、講究衛生抓起,培養現代人應有的基本品質.
熱愛勞動、講究衛生,是現代人應有的基本品質,也是人類發展的基本條件。小學生從踏入校門的第一天起,就應該讓他們深深地懂得,人的進步文明與發展靠的是熱愛勞動、講究衛生。小學生要好好學習,就要有個干凈舒適環境。因此就要把教室和校園掃得干干凈凈;把桌椅擺得整整齊齊。教育學生愛護環境,不亂仍垃圾,還要保持個人衛生,這就是習慣,也就是做人的基本品性。
五、教師認真指導學生實踐。
小學階段的兒童可塑性強,是進行習慣養成教育和訓練的最佳階段,我對某些學生理解、訓練上有困難的有關內容進行重點指導、訓練。如一年級學生剛入學校大門,要訓練他們的“坐、立、行”的規范姿勢,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明確要求,“坐、立、行”的規范姿勢,可用九個字來概括——坐如鐘、立如松、行如風;其次要指導學生理解意思:“坐如鐘”就是要坐得端正,“立如松”就是要立得精神,“行如風”就是要行得穩健;再次教師要示范并加以細致耐心地指導;最后,對學生進行反復的訓練,并在學習生活中評選出每周“坐、立、行”姿勢規范最佳者,并給予表揚。
六、典型示范帶領整體提高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根據小學生好勝性強,好模仿的特點,積極為他們樹立榜樣。首先得要求我們教師自己作出表率,以自己的良好師德給學生樹立榜樣。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以莊重大方的儀表,和藹可親的儀表,彬彬有禮的語言給學生做出示范,使學生在師生交往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在班級中評選出做得好的學生為示范員,為全體學生作出榜樣。教師及優秀學生的一言一行在廣大學生中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從而積極向他們學習,鼓勵學生努力爭當良好習慣示范員。除了教師和優秀學生的典型示范外,還注意搞好家訪,爭取家長配合,抓住各種教育契機,利用各種場合來訓練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
總之,小學生良好習慣養成教育是小學德育工作的最重的要內容,切實抓好小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就一定能為明日之中國培養大批講文明,有知識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