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堂中我們要學會“舍得”
【清如許
舍得舍得,不舍不得,這是人們對佛教“布施”觀念在尋常生活中的運用。“布”是流通的意思,“施”是給予的意思。舍得,便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舍得還是一種時空的轉換、精神和物質的交流、人情和禮節的傳達,是物質世界的“流通”。有舍有得,其實我們的課堂也應學會舍得。
一、舍華麗,得實效
陳方嬌老師在第一次預設的教案中,課始用簡筆畫人物中的角來引入角的度量。這樣的導入比較吸引學生的眼球,但是在課開始的時候,因為目的性不強,我們會浪費許多時間來引入新課。不如采用讓學生自己獨立畫一個角,再引入新課。如下面是陳老師兩度設計后課堂教學展示:
師:這兩個角是同學們畫的,大家看這兩個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教師有意識選擇兩個差不多大的角)
生1:這兩個角都有頂點,兩條邊。
生2:這兩個角一樣大。
生3:好像一個角大一點。
師:到是否一樣大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角的度量”
這樣的導入,樸實簡單,效果非常好。
二、舍預設,得實效
課前預設對我們的課堂教學非常的重要,沒有預設,我們的課堂教學會不著邊際。但是預設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要根據課堂中學生的動態生成,合理利用有效的課堂教學資源,使課堂教學真正得到落實。如:陳老師預設在學生學會量角以后,教學角的大小與邊的關系時是出示教材例題1的題目,讓學生去量角,得出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但是實際課堂上卻出現了一個很好的教學資源。當學生學了量角以后,教師讓學生練習量自己畫的那個角時,指名一個學生上臺展示量角的過程,結果學生所展示量的過程是錯誤的,雖然角的頂點和量角器的中心點對齊,零刻度線與角的一條邊對齊,但是他的角跑到了量角器的外面去了,這也是一些學生不會量的原因,他們知道怎么量,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他們卻不會去擺放量角器。但是教師沒有讓學生說說為什么他量的角讀不出度數,沒有很好的利用這個課堂中動態生成的資源;再者,這個學生所展示角的邊很短,有的學生提出說,邊太短,不好量。教師問:角的邊太短,我們怎么辦呢?生1:用尺子幫助,放在量角器的上面,對著角的另一條邊;生2:把角的邊延長。學生說的多好啊?這時教師應放棄自己的預設內容,而是動手把這個角的兩條邊延長,讓學生說說大小有沒有發生變化,為什么?接著問:怎樣才能改變這個角的大小呢?根據學生的匯報,可以用課件或者活動角演示,從而總結出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叉開越大角越大。
三、舍全面,得實效
在教學中,特別是一些公開課,我們很多老師都會進入這樣一個瓶頸,覺得這也要說,那也要學生掌握,課中常常會出現每個知識點都作為重點抓,結果個個都沒有抓落實。向陳老師的課中,量角器的認識、1°的認識、書寫方法、量角的方法、角的大小與邊的關系,知識點很多,如果沒有側重,五馬并驅,未必會得到好的效果。因此,我們教材中的例題1°的認識因引起重視,要讓學生在量角器上認識一度,并讓學生說說量角器里圈的1°怎么找?外圈的1°怎么找?從而為學生下面的嘗試量角墊下基礎,使學生明白,什么時候看里圈,什么時候看外圈。當然量角的方法是重頭戲,當學生當小老師說怎么量板書上的角,教師演示的時候,應緊跟學生的節奏,展示量的方法,同時可讓學生說說,如果要看外圈,又該怎樣去測量呢?這樣,教學內容有所側重,一步一步遞進,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量角的方法,同時也知道量角時的注意點在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