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譯文】只要人人愛父母、敬長輩,天下就會太平。
【原文】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譯文】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不同。君子把仁保存在心里,把禮保 存在心里。仁人愛人,有禮的人尊敬人。愛人的人,別人就一直愛他;尊敬人的人,別人就 一直尊敬他。
【原文】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 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逆 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于禽獸又何難焉?”
【譯文】假設有個人,他以粗暴蠻橫的態度對待我,那么君子必定會反省自己:我(對他)一定還有 不仁的地方,無禮的地方,要不這種態度怎么會沖著我來呢?反省后做到仁了,反省后有禮 了,那人的粗暴蠻橫仍然如此,君子必定再反省:我(待他)一定還沒有盡心竭力。 經過反 省,做到了盡心竭力,那人的粗暴蠻橫還是這樣,君子就說:“這不過是個狂人罷了。像他 這樣,同禽獸有什么區別呢?對于禽獸又有什么可計較的呢?”
【原文】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乃若所憂則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于 天下,可傳于后世,我由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 患則亡矣。非仁無為也,非禮無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則君子不患矣。
【譯文】因此君子有終身的憂慮,沒有一時的擔心。至于終身憂慮的事是:舜是人,我也是人;舜給 天下的人樹立了榜樣,影響可以流傳到后世,我卻仍然不免是個平庸的人,這是值得憂慮的 。憂慮了怎么辦?像舜那樣去做罷了。至于說到君子(一時)所擔心的,那是沒有的。不仁 的事不干,不合禮的事不做。即使有一時的擔心,君子也不認為值得擔心了。
【原文】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侮奪人之君,惟恐不順焉,惡得為恭儉?恭儉豈可以聲音笑貌為哉?
【譯文】恭敬的人不欺侮別人,節儉的人不掠奪別人。欺侮人、掠奪人的君主,唯恐別人不順從,怎 么能做到恭敬和節儉?恭敬和節儉難道可以靠聲音笑貌強裝出來的嗎?
【原文】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
【譯文】君主仁,沒有誰不仁;君主義,沒有誰不義;君主正,沒有誰不正。一旦使君主端正了,國 家就安定了。
【原文】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譯文】有料想不到的贊譽,有吹毛求疵的毀謗。
【原文】人之易其言也,無責耳矣。
【譯文】一個人說話隨隨便便,那就不值得責備他了。
【原文】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譯文】人們的毛病在于喜歡充當別人的老師。
【原文】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 則臣視君如寇仇。
【譯文】君主看待臣下如同自己的手足,臣下看待君主就會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看待臣下如同狗馬 ,臣下看待君主就會如同不相識的人;君主看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臣下看待君主就會如同 仇人。
【原文】無罪而殺士,則大夫可以去;無罪而戮民,則士可以徙。
【譯文】無罪而殺士人,那么大夫就可以離開;無罪而殺百姓,那么士人就可以遷走。
【原文】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
【譯文】君主仁,就沒有誰不仁;君主義,就沒有誰不義。
【原文】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大人弗為。
【譯文】不符合禮的“禮”,不符合義的“義”,有道德的人是不遵行的。
【原文】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譯文】一個人有所不為,然后才能有所為。
【原文】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譯文】有德行的君子,說話不一定都兌現,做事不一定都徹底,只要落實在“義”上就行。
【原文】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譯文】有德行的君子,是不失掉嬰兒般純真天性的人。
【原文】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養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譯文】靠善來使人心服,沒有能使人心服的;靠善來教育感化人,才能使天下的人心服。天下的人 不心服卻能統治好天下的,是從來不會有的。
告 子
【原文】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 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譯文】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兩樣不可能同時得到,就舍棄魚而要熊掌。生存是 我所想要的,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兩樣不能同時兼顧,就放棄生存而要義。生存是我所想要 的,但所想要的有超過生存的,所以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憎惡的,但我所憎惡的有超過死亡的,所以有些禍患我不躲避。
【原文】君子不亮①,惡乎執?
【注釋】①亮:通假字,通“諒”,誠信。
【譯文】君子不講求誠信,還有什么操守呢?
【原文】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①亂其所 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 ,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②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 死于安樂也。
【注釋】①拂:違背,不順。②拂(bì):通“弼”,輔佐。
【譯文】所以上天要把重大的擔子加給這個人,必定要先使他的心志受困苦,使他的筋骨受勞累,使他的肌體受饑餓,使他的身子受困乏,使他每做一事都受干擾、被打亂,以此來使他心理受 振動、性格變堅韌,增加他所缺少的才能。一個人常有過失,才能改正;心志遭困苦,思慮 被阻塞,才能發奮有為;表露在臉色上,抒發在言語中,才能使人了解。國內沒有執法的大 臣和輔佐君主的士人,國外沒有勢均力敵的國家和外患的威脅,國家常常會滅亡。這樣,就 能明白憂患中能獲得生存、安樂中會遭致滅亡的道理了。
盡心
【原文】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①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 夫。
【譯文】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輕些。所以得到許多百姓的擁護就能 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諸侯,得到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
【原文】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 成章不達。
【譯文】孔子登上了東山,覺得魯國變小了,登上了泰山,覺得天下變小了,所以看過大海的人,就 難以被別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門下學習的人,就難以被別的言論吸引了。觀賞水有一定的方 法,一定要觀賞它的波瀾。日月都有光,細小的縫隙必定都能照到。流水這東西,不流滿洼 坑就不再向前流;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當程度就不可能通達。
【原文】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譯文】做了而不明白,習慣了而不覺察,一輩子走這條路,卻不知道那是條什么路,這種人是一般 的人。
【原文】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譯文】人不能沒有羞恥心。把沒有羞恥心當作羞恥,那就不會有恥辱了。
【原文】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 民財,善教得民心。
【譯文】仁德的言辭不如仁德的聲望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能獲得民心。良好的政治 ,百姓害怕(違背)它;良好的教育,百姓樂于接受它。良好的政治能聚斂到百姓的財富, 良好的教育能贏得百姓的擁護。
【原文】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譯文】君子有三件值得快樂的事,用仁德統一天下不包括在內。父母都健在,兄弟沒病沒災,這是 第一件快樂的事;抬頭無愧于天,低頭無愧于人,這是第二件快樂的事;得到天下的優秀人 才而教育他們,這是第三件快樂的事。君子有這三件快樂的事,用仁德統一天下不包括在內 。
【原文】饑者甘食,渴者甘飲,是未得飲食之正也,饑渴害之也。豈惟口腹有饑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無以饑渴之害為心害,則不及人不為憂矣。
【譯文】饑餓的人覺得任何食物都好吃,口渴的人覺得任何水都好喝,這并沒有嘗到飲食的正常味道 ,而是受了饑渴損害的緣故。難道只有嘴巴肚子有饑渴的損害?人心也都有損害。人們能夠 不把(類似)饑渴的損害變成對心的損害,那么(一時)趕不上別人,也不必為此憂慮了。
【原文】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①,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 。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譯文】君子教育的方法有五種:有像及時雨滋潤沾化的,有幫助養成品德的,有幫助發展才能的, 有解答疑問的,有(靠品德學問使人)私下受到教誨的。這五種就是君子施行教育的方法。
【原文】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
【譯文】天下清明太平,道能被我施行;天下混亂黑暗,不惜為道獻身。沒聽說犧牲了道去迎合別人的。
【原文】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譯文】君子對于萬物,愛惜而不必施予仁德;對于百姓,施予仁德而不必視作親人。(君子)首先 要親近親人,進而把仁德施給百姓;把仁德施給百姓,進而愛惜萬物。
【原文】春秋無義戰。彼善于此,則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征也。
【譯文】春秋時代沒有符合義的戰爭。那一次(戰爭)比這一次好一點的情況,還是有的。所謂征, 是指天子討伐諸侯,同等的諸侯國是不能相互征討的。
【原文】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①,取二三策②而已矣。仁人無敵于天下 ,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譯文】完全相信《尚書》,不如沒有《尚書》。我對于(《尚書》中的)《武成》篇,就只取其中 兩三處罷了。仁人無敵于天下,憑(武王那樣)最仁的人去討伐(商紂那樣)最不仁的人, 怎么會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棒都漂起來呢?
【原文】不信仁賢,則國空虛;無禮義,則上下亂;無政事,則財用不足。
【譯文】不信任仁人賢士,國家實力就會空虛;沒有禮義,上下等級關系就會混亂;沒有政事,國家 財用就會不足。
【原文】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譯文】不仁的人得到一個國家,有這樣的情況;不仁的人卻得到天下,是從來沒有過的。
【原文】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譯文】賢人用自己清楚明白的道理使別人也清楚明白,現在的人卻要用連他自己都糊里糊涂的道理 去使人清楚明白。
【原文】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
【譯文】諸侯的寶物有三樣:土地,人民,政事。把珍珠美玉當作寶物的,災禍必將落到他身上。
【原文】人皆有所不忍,達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為,達之于其所為,義也。人能充無欲害 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穿逾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受爾汝①之實 ,無所往而不為義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NE242②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 不言NE242之也,是皆穿逾之類也。
【譯文】人人都有不忍心干的事,把它推及到他所忍心去干的事上,就是仁;人人都有不肯去干的事 ,把它推及到他所肯干的事上,就是義。一個人能把不想害人的心理擴展開去,仁就用不盡 了;一個人能把不愿扒洞翻墻(行竊)的心理擴展開去,義就用不盡了;一個人能把不愿受 人輕蔑的心理擴展開去,那么無論到哪里,(言行)都是符合義的了。士人,不可以交談而 去交談,這是用言語試探對方來取利;可以交談卻不去交談,這是用沉默試探對方來取利, 這些都是扒洞翻墻一類的行徑。
【原文】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帶①而道存焉;君子 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蕓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
【譯文】言語淺近而含義深遠,這是善言;把握住的十分簡要,而施行時效用廣大,這是善道。君子 所說的,雖然是眼前近事,而道卻蘊含在其中;君子所把握住的,是修養自己,卻能使天下 太平。常人的毛病在于荒棄自己的田地,卻要人家鋤好田地,要求別人的很重,而加給自己 的責任卻很輕。
【原文】養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 。
【譯文】修養善心的方法,沒有比減少求利的欲望更好的了。一個人求利的欲望少,那么即使善心有 些喪失,也是很少的;一個人求利的欲望多,那么即使善心有所保存,也一定是很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