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孔子說:“《易經》說出了最高明的道理了吧!《易經》是圣人用來推崇道德及擴大功業的。智慧崇高而禮節謙卑,崇高是效法天,謙卑是效法地。天地設定了位置,《易經》的道理在其中運行。助成萬物的天性,保存萬物的存在,就是通往道義的門徑。”
莊子稱“內在有圣人的德行,外在有帝王的功業”為“內圣外王”,后來這四個字卻幾乎成為儒家的目標。內圣是個人修養德行,外王則要有功業配合,若是只有內在的德行,卻沒有立下功業,對天下人就沒有幫助。這也是當顏淵過世時,孔子會難過地說“不幸短命死矣”的原因。孟子能理解孔子的遺憾,所以他會說:“禹、稷、顏回,易地則皆然。”
“知崇禮卑”意謂智慧崇高而禮節謙卑。要辨析智慧崇高與否,可以用哲學來做一比擬。我們常說“哲學沒有好壞,只有高低”。哲學是對人生經驗做全面的反省,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經驗,只要是努力思考,都可以講出一番道理;只要能自圓其說,建立起系統,都可以算是哲學。所以無從比較好壞,但卻有高低之分。高低如何分呢?越高深的哲學,解釋力越強,可以涵蓋越多的存在層次。真正的大哲學家所提出的說法可能較為抽象,但可以觀照的層面卻是全面性的。所以如何把哲學講成“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也就是思想達到崇高的境界,但卻能以很平常、普通的話語說出,就是一種理想,一種始終存在于哲學家心中的挑戰。不管智慧多崇高,既然我們是處在人世間與他人來往,就一定要重視禮節、行使禮節時態度就必須謙卑。
所謂“成性存存”,有助成之意,萬物的發展為什么需要人類來助成呢?例如在發生天災時,可能會對某些野生動物或植物造成生存威脅,人類在這樣的情況下施行了保護措施,就是助成萬稱的天性,維護萬物的存在,這就是通往道義的門徑。這個議題可以歸結到善惡,邪惡是扼殺生命的,因此反對邪惡,助成萬物,保存萬物的存在,就是善。“成性”一方面是前面所提及的“成之者性也”,另一方面也有“需要人類來助成”的意思。由存其所存,就可以肯定人類有參贊化育的偉大使命。孔穎達說:“性謂稟其始也,存謂保其終也。”一個是始,一個是終。開始時有這樣的“性”,而“存”則可以保持不斷生存發展,這叫做道義之門。換句話說,我們人類所談的“道義”、“正當的路”,就是從我們對萬物的保護開始。只要我們保護了萬物,就能讓萬物各自的本性適當地實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