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圣人設計卦的圖案,觀察卦象又附上解說,用以彰顯吉祥與兇禍,通過剛爻柔爻互相推移而展現變化。因此,吉祥與兇禍,是描寫喪失與獲得的現象;懊悔與困難是描寫煩惱與松懈的現象;各種變化,是描寫推進與消退的現象;剛爻與柔爻,是描寫白晝與黑夜的現象。六爻的活動,代表了天地人三個層次的運行規則。
這一段如同名詞解釋的敘述,是為了定義一些專有名詞,因為在談論哲學之前,必須先界定觀念,以免讀者不知所云。本段首先提及圣人設計卦的圖案,以現代眼光來看,其實是簡單的數學原理:以兩個爻做基礎,一卦三爻就是二的三次方,共有八種組合,也就是八卦。重疊為六爻,就是二的六次方,共有六十四種組合,也就是六十四卦。“系”就是附上,“辭”就是解說,圣人在觀察卦象之后,又附上了解說,《系辭傳》就是在《易經》之后的解說,用以彰顯吉祥與兇禍。圣人做的是設卦、觀象、系辭三件事,發現吉兇之后,再設法找出因應之道。
“是故吉兇者,失得之象也”中的“吉兇”是就得失而言,兇代表失去了某些重要的東西;反之,吉祥代表得到了欲求的事物。人生不能沒有欲求,此處所指的欲求當然必須是正當的,如果以不正當的欲求去占卦,占得準也沒用。也就是說不正當的欲求不見得不能得逞,壞事也可以順利做完,但將來會有嚴重的后果,所以并不是《易經》所鼓勵的。
“悔吝者,憂虞之象也”中的“憂”是指煩惱,“虞”是指喜悅而不知預防,以致松懈。有關悔吝,朱熹曾提出很好的解釋:“蓋吉兇相對,而悔吝居其中間,悔自兇而趨吉,吝自吉而向兇也。”只要懊惱悔恨,就有希望,意即知道改過,就能夠慢慢趨向吉了;相反的,有困難還不知收斂,完全沒有懊惱的情況,就會慢慢走向兇了。
“剛柔 者,晝夜之象也。”對古人來說,晝夜的區別非常明顯。古時候沒有電,夜晚只依靠蠟燭、油燈,這些物資不但稀少而且貴重,因此白晝可以活動、做事,代表陽剛;黑夜則什么都看不到,不能活動,代表安靜,就變成陰柔。
“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之中的“極”字可以解為三個層次或是三個極端,把宇宙分為三個層次,上有天下有地,中間就是人類。《中庸》提到:“參贊天地之化育。”其中“參贊”的“參”也是三的意思。這句話是說:天地中間有人,人要負責把世界治好,就會有和天地并駕齊驅的機會了。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因此,君子所安心靜處的,是《易經》顯示的位序;他所樂于玩味的,是卦爻辭的內容。因此,君子靜處時就觀察卦爻的圖像,并且玩味其中的言辭;行動時就觀察卦爻的變化,并且玩味其中的占驗。所以,上天會保佑他,吉祥而沒有任何不利。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這句話的涵義是:當處在某個位置時,就應該在它的順序中安心靜處,不要勉強。我們總認為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有成果,其實未必。當所處的時間不對、位置不對,都可能白費力氣;一旦耗盡了力氣,卻發現真正的機會到來時,反而沒有辦法使上力氣去做。
“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所引申的意思是:在玩味占驗結果時,要從各方面思考,譬如占到一個爻是吉,便要思慮什么吉?位置對嗎?有沒有當位?在上下卦有沒有陰陽對應?是不是在中間的位置?然后再看看變爻,確認一下變爻之后新的卦是什么卦?一定要從多方面了解,才能夠知道更多更詳盡的訊息,而不是只要看到“吉”就覺得沒有問題。所以說《易經》是研究不完的。
在《易經》中,常常講到兩卦相連關系的是覆卦,也有些是變卦,另外還有倒卦,例如山水蒙和水山蹇,彼此的關系比較遙遠,屬于旁通。在人生中遭逢的每一段際遇,并非呈割裂狀態,任何一個狀況出現,都可以旁通到我們生命的過去與未來如網般的脈絡。只要我們平常多加練習,累積多次的占驗,就會慢慢知道占卦時應該怎么解,要注意哪些細節,然后逐漸發展出個人的心得。如此一來,便能得到上天的保佑,變得吉祥而沒任何不利。
《易經》的觀點是,只要一個人行事有分寸,安居無事時會去思考生命的各種變化,有所行動時會去確認占驗所得的趨勢,也就是說只要手邊有一本《易經》,一生就不會犯下什么錯誤。孔子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指的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