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慎簡介:
楊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號月溪、升庵,又號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馬碧雞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祖籍廬陵。明代著名文學家,明代三才子之首,東閣大學士楊廷和之子。
楊慎于正德六年(1511年)狀元及第,官翰林院修撰,參與編修《武宗實錄》。武宗微行出居庸關,上疏抗諫。世宗繼位,復為翰林修撰,任經筵講官。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禮議”受廷杖,謫戍于云南永昌衛。曾率家奴助平尋甸安銓、武定鳳朝文叛亂,此后雖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仍終老于永昌衛。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楊慎卒于戍所,年七十二。明穆宗時追贈光祿寺少卿,明熹宗時追謚“文憲”,世稱“楊文憲”。 (詩詞網 Www.Shici.com.cn)
楊慎在滇南三十年,博覽群書。明代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推楊慎為第一。他又能文、詞及散曲,論古考證之作范圍頗廣。其詩沉酣六朝,攬采晚唐,創為淵博靡麗之詞,造詣深厚,獨立于當時風氣之外。著作達四百余種,后人輯為《升庵集》。
楊慎詩詞【第一首】:《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注釋】:
(1)東逝水:是江水向東流逝水而去,這里將時光比喻為江水。
(2)淘盡:蕩滌一空。
(3)成敗:成功與失敗。《戰國策·秦策三》:“良醫知病人之死生,圣主明於成敗之事。”
(4)青山:青蔥的山嶺。《管子·地員》:“青山十六施,百一十二尺而至于泉。”
(5)幾度:虛指,幾次、好幾次之意。
(6)漁樵:此處并非指漁翁、樵夫,聯系前后文的語境而為動詞:隱居。此處作名詞,指隱居不問世事的人。渚(zhǔ):原意為水中的小塊陸地,此處意為江岸邊。
(7)秋月春風:指良辰美景。也指美好的歲月。白居易《琵琶行》:“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
(8)濁(zhuó):不清澈;不干凈。與“清”相對。濁酒 :用糯米、黃米等釀制的酒,較混濁。
(9)古今:古代和現今。《史記·太史公自序》:“故禮因人質為之節文,略協古今之變。”
(10)都付笑談中:在一些古典文學及音樂作品中,也有作“盡付笑談中”。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賞析】:
這是一首詠史詞,借敘述歷史興亡抒發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
從全詞看,基調慷慨悲壯,意味無窮,令人讀來蕩氣回腸,不由得在心頭平添萬千感慨。在讓讀者感受蒼涼悲壯的同時,這首詞又營造出一種淡泊寧靜的氣氛,并且折射出高遠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作者試圖在歷史長河的奔騰與沉淀中探索永恒的價值,在成敗得失之間尋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歷史興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體現出一種高潔的情操、曠達的胸懷。讀者在品味這首詞的同時,仿佛感到那奔騰而去的不是滾滾長江之水,而是無情的歷史;仿佛傾聽到一聲歷史的嘆息,于是,在嘆息中尋找生命永恒的價值。
既然“是非成敗”都如同過眼煙云,就不必耿耿于懷、斤斤計較;不如寄情山水,托趣漁樵,與秋月春風為伴,自在自得。作者平生抱負未展,橫遭政治打擊。他看透了朝廷的腐敗,不愿屈從、阿附權貴,寧肯終老邊荒而保持自己的節操。因此他以與知己相逢為樂事,把歷代興亡作為談資笑料以助酒興,表現出鄙夷世俗、淡泊灑脫的情懷。無論過去,當下,還是以后,追逐名利似乎總是一些人的生存方式,然而名韁利鎖又往往令人痛苦不堪,難以自拔。
當然要建功立業,當然要展現英雄氣概,當然要在無情的流逝中追求永恒的價值。但是既要拿得起,進得去;還要放得下,跳得出。要想看清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看清自己在歷史中的位置和可能起到的作用,深度和遠見都必須在生活中不斷磨煉。
浪奔浪流,萬里滔滔江水永不休,任憑江水淘盡世間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歷史總要不斷地向前推進,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逝者如斯,誰也留不住時光的腳步。可是人們卻不甘就這樣順其自然,隨波逐流。
青山不老,看盡炎涼世態;佐酒笑語,釋去心頭重負。任憑江水淘盡世間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但總會在奔騰中沉淀下些許的永恒。與人生短暫虛幻相對的是超然世外的曠達和自然宇宙的永恒存在。宇宙永恒,人生有限,江水不息,青山常在。
下片展現了一個白發漁樵的形象,任它驚駭濤浪、是非成敗,他只著意于春風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談笑間,固守一份寧靜與淡泊。而這位老者不是一般的漁樵,而是通曉古今的高士,就更見他淡泊超脫的襟懷,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楊慎詩詞【第二首】:《出郊》
高田如樓梯,平田如棋局。
白鷺忽飛來,點破秧針綠。
《出郊》【注釋】:
(1)郊:泛指城外、野外、郊外。
(2)高田:沿著山坡開辟的田畦,又叫梯田。
(3)平田:指山下平地上的田塊。
(4)棋局:象棋盤。
(5)鷺:一種長頸尖嘴的水鳥,常在河湖邊、水田、沼澤地捕食魚蝦。
(6)點破:打破了。
(7)秧針:水稻始生的秧苗。
《出郊》【賞析】:
詩人被貶于云南永昌衛,被南方山鄉春天田野的秀麗景色所感染,突然白鷺飛來,打破詩人心田的平靜,古代詩人、畫家常以鷺鷥喻鄉思情緒,這是詩人濃郁思鄉之情的寫照。
首二句寫水田的形態,喻之以樓梯、棋盤,都屬整飭之美,寫出了高田和平田的壯觀,高田系仰視所見,層層如樓梯;平田系俯視所見,縱橫如棋盤。田畦井井有條,秧苗長勢喜人,通過詩人視角和所處位置的變化描寫了不同方位的田野的景色。
后兩句寫一片綠油油的秧田,忽飛來了白鷺,讓秧田添上活氣與亮色,讓靜謐的畫面帶有動態,詩人化用“萬綠叢中一點紅”的詩意,寫出“萬綠苗中一點白”的奇觀。末句是畫龍點睛之筆,詩眼在“點破”二字。
從藝術表現手法來看,此詩看似信手拈來,其實獨具匠心。全詩以郊外踏青者的目光為描寫的觸角,先由仰視和俯視描繪了從遠處到近處的秧苗所染出來的濃濃的春色,從而凸現了南方水鄉水田的靜態春光。緊接著,目光隨突然掠來的白鷺而轉移,在被“點破”的“秧針綠”的特寫鏡頭上定格,由靜而動,再配之以色彩的強烈對比,鷺之白與秧之綠使得嘎然而止的詩篇更富有自然的情趣。
這首小詩寫的是春日郊外水田的景色,勾畫了南方山鄉春天田野的秀麗景色,詩中有畫,靜中有動,全詩用極其淺顯而流暢的語言,捕捉了西南山鄉水田的典型春色意象。在一坡坡修整得非常精致的梯田旁,有一片片棋盤般的平整水田,猶如一望無際的綠色地毯。偶爾有白鷺飛來止息,點破如針芒般的綠色秧田,留下潔白的身影。
楊慎詩詞【第三首】:《臨江仙·戍云南江陵別內》
楚塞巴山橫渡口,行人莫上江樓。征驂去棹兩悠悠。相看臨遠水,獨自上孤舟。
卻羨多情沙上鳥,雙飛雙宿河洲。今宵明月為誰留?團團清影好,偏照別離愁。
《臨江仙·戍云南江陵別內》【注釋】:
(1)江陵:今湖北荊州。
(2)楚塞巴山:代指湖北西部。
(3)征驂:楊慎自己將騎馬南下云南。
(4)去棹:楊慎妻子黃娥將乘舟西上巴蜀。
(5)悠悠:遠貌。
《臨江仙·戍云南江陵別內》【賞析】:
詞入手即點出離別地點:“楚塞”指的是江陵西面的南津關,因江陵在春秋時是楚國的郢都,南津關扼守西陵峽口,形勢險要,歷來是兵家必爭的要塞。“巴山”指高聳夾峙在巴東三峽之一的西陵峽兩岸的巴蜀山峰。作者與妻子的告別之處正在江陵的臨江渡口。由此溯江而上,即可入蜀返鄉,但既為待罪之人,自是身不由己,只能在此與愛妻揮淚告別,其心中充滿了難言的悲傷。所以接句即以“莫上江樓”自戒,反筆跌出離別的難以為懷。以下“征驂”寫已登陸繼續南下,應前“楚塞”;“去棹”則交待妻子溯江西去,應前“巴山”。本為恩愛夫妻,卻就此勞燕分飛,兩地茫茫。他們不忍相別,但因妻子要歸家侍奉老母,因而無法不別,各自登程后頻頻回首相望。當作者隔水看著妻子孤苦伶仃地一人獨自乘舟遠去之時,這種難分難舍的情感達到了無法遏制的高潮。以下“相看”兩句語淺意深,辭盡情長,令人嘆惋。
詞的下片宕開一筆,轉寫在江邊所見之景。“卻羨”兩字起到承接的作用,移情于景,自然合理。日暮時分,江邊沙灘上的水鳥雙雙飛來,又結伴而宿,這情景自然讓見者陡生羨慕之意。“河洲”兩字自然使人想起《詩經·周南·關雎》中的名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作者在此處看似漫不經心地引入這一歷來被看做男女相悅、夫妻恩愛的意象,實際上顯然包含了以鳥的出雙入對來反襯他自己和妻子天各一方的感嘆,情懷之孤寂和凄清自不待言。況且除此之外,更有甚者:偏偏是在他初嘗與愛妻離別之苦,深感寂寞孤單之時,空中升起一輪滿月,把皎潔的光芒投射在他身上。圓月本來象征家人之團圓,可是作者卻面臨遠赴蠻荒之地與家人長期分離的慘淡現實,這又怎能不引起他的哀怨長嘆!然而正是這種對自然現象沒來由的哀怨與前面觸景而生的羨慕相形并舉,一正一反,有力地烘托出了作者因離愁別緒充塞心間的難以為情。鳥多情的“雙飛雙宿”,月無情的“偏照別離愁”,這種種感受無不源于人的反常心理,而它的起因又全在于“別離”二字,可見這次江陵之別對作者的打擊是何等的巨大和沉重。
楊慎詩詞【第四首】:《宿金沙江》
往年曾向嘉陵宿,驛樓東畔欄干曲;
江聲徹夜攪離愁,月色中天照幽獨。
豈意漂零瘴海頭,嘉陵回首轉悠悠;
江聲月色那堪說,斷腸金沙萬里樓。
《宿金沙江》【注釋】:
(1)嘉陵:江名,嘉陵江,是長江上游的一條支流,發源于秦嶺,到重慶市注入長江。
(2)驛樓:住宿的地方,這里指金沙江巡檢司衙門的房子。
(3)欄干曲:并非歌舞之曲,同辛棄疾的《滿江紅》里末句“最苦是、立盡月黃昏,闌干曲。”也如何應龍《清曉》:“畫樓十二欄干曲,春在珠簾第幾重。”曲,指欄干所圍成的形狀。欄干曲,指詩人焦躁不安地等待,所以欄干的每個曲折轉換之處,都到過了的意思。
(4)瘴海:指南方有瘴氣之地。《舊唐書·蕭遘徐彥若等傳論》:“逐徐薛於瘴海,置 綮樸於巖廊。” 唐代盧綸《夜中得循州趙司馬侍郎書因寄回使》詩:“瘴海寄雙魚,中宵達我居;兩行燈淚下,一紙嶺南書。” 宋代王庭珪《送胡邦衡之新州貶所》詩:“名高北斗星辰上,身墮南州瘴海間。”
《宿金沙江》【賞析】:
明朝嘉靖四年(1535年)被謫貶戍邊的狀元郎楊慎,從云南回四川省親,第一次渡過金沙江,在金沙江巡檢司衙門借宿,入夜聽金沙江水波濤滾滾,難以入眠,遂于案頭吟出了《宿金沙江》,給后人留下了這首描寫往返川滇途中的感慨的傳世詩作:“往年曾向嘉陵宿,驛樓東畔欄干曲;江聲徹夜攪離愁,月色中天照幽獨。豈意漂零瘴海頭,嘉陵回首轉悠悠;江聲月色那堪說,斷腸金沙萬里樓。”這滾滾的金沙江水使楊狀元發泄出了謫戍邊陲的一腔哀怨,以昔非今比的旅行思緒相對照,感慨江聲徹夜攪離愁,斷腸金沙萬里樓啊。
楊慎詩詞【第五首】:《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懷》
七十余生已白頭,明明律例許歸休。
歸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為滇海囚。
遷謫本非明主意,網羅巧中細人謀。
故園先隴癡兒女,泉下傷心也淚流。
《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懷》【賞析】:
此詩是楊慎臨終前所作敘述自己因病歸蜀,途中卻被追回的憾恨,深為感人。
楊慎詩詞【第六首】:《海風行》
序:下關臨蒼海點蒼之沖有石梁曰天橋口歲恒風烈偃樹走石人馬辟易予夕憩客郵聞吼聲傍枕發煦尤雄明適過之纖蘿不動乃賦以志之
蒼山峽束滄江口,天梁中斷晴雷吼。
中有不斷之長風,沖波動林沙石走。
咫尺顛崖迥不分,征馬長嘶客低首。
我行其野歲仲春,春寒野陰云物屯。
病骨淩兢坐自躓,欲去未到先愁人。
山靈相假若有神,纖蘿不動停飆塵。
鳥鳥聲樂旅顏破,仆夫笑語龐眉伸。
翻思往昔蘭臺直,披襟曾奮雌雄筆。
金門玉堂遠別來,景差唐勒長相憶。
飄蓬落羽向南荒,憔悴榮華寧有常。
不學回風悲屈子,江邊愁結芰荷裳。
楊慎詩詞【第七首】:《于役江鄉歸經板橋》
千里長征不憚遙,解鞍明日問歸橈。
真如謝朓宣城路,南浦新林過板橋。
《于役江鄉歸經板橋》【賞析】:
抒發行役倦苦的情懷,情致綿細,別出新境。
楊慎詩詞【第八首】:《送余學官歸羅江》
豆子山,打瓦鼓。陽坪關,撒白雨。白雨下,娶龍女。織得絹,二丈五。一半屬羅江,一半屬玄武。我誦綿州歌,思鄉心獨苦。送君歸,羅江浦。
《送余學官歸羅江》【賞析】:
全用綿州民歌,后綴四句送行語,構思新穎,別致清新。
楊慎詩詞【第九首】:《夜宿瀘山》
老夫今夜宿瀘山,驚破天門夜未關,
誰把太空敲粉碎,滿天星頭落人間。
楊慎詩詞【第十首】:《龍關歌》
老夫今夜宿瀘山,驚破天門夜未關,
誰把太空敲粉碎,滿天星頭落人間。
《龍關歌》【賞析】:
寫洱海夜色,漁舟燈火,月映水波,細膩清新。
楊慎詩詞【第十一首】:《觀刈稻紀諺(其二)》
田父邀予說,秋成此歲多。草頭占月暈,米價問天河。
樂土寧無詠,禮年亦有歌。惟愁軍餉急,松茂正干戈。
《觀刈稻紀諺(其二)》【賞析】:
詩托老農之語,說'樂土寧無詠,豐年亦有歌。惟愁軍餉急,松茂正干戈'。表現了農民遇豐年,卻因軍餉賦斂沉重而仍然不得溫飽的貧苦生活。
楊慎詩詞【第十二首】:《垂楊篇》
靈和殿前艷陽時,忘憂館里光風吹。
千門萬戶旌旗色,九陌三條雨露滋。
蒼涼苑日籠燕甸,縹緲宮云覆京縣。
芳樹重重歸院迷,飄花點點臨池見。
臨池歸院總仙曹,應制分題競彩毫。
詔乘西第將軍馬,詩奪東方學士袍。
金明綠暗留煙霧,舊燕新鶯換朝暮。
只知眉黛為君顰,肯信腰肢有人妒。
從此沈淪萬里身,可憐憔悴四經春。
支離散木甘時棄,攀折荒亭委路塵。
搖落秋空上林遠,婆娑生意華年晚。
腸斷關山明月樓,一聲橫笛清霜坂。
楊慎詩詞【第十三首】:《竹枝詞》
夔州府城白帝西,家家樓閣層層梯。
冬雪下來不到地,春水生時與樹齊。
日照峰頭紫霧開,雪消江面綠波來。
魚腹浦邊曬網去,麝香山上打柴回。
江頭秋色換春風,江上楓林青又紅。
下水上風來往慣,一年長在馬船中。
最高峰頂有人家,冬種蔓菁春采茶。
長笑江頭來往客,冷風寒雨宿天涯。
清江白石女郎神,門外往來祈賽頻。
風鋋青旗香雨歇,山姜花開瑤草春。
紅妝女伴碧江濆,蓪草花簪茜草裙。
西舍東鄰同夜燭,吹笙打鼓賽朝云。
神女峰前江水深,襄王此地幾沉吟。
暖花溫玉朝朝態,翠壁丹楓夜夜心。
上峽舟航風浪多,送郎行去為郎歌。
白鹽紅錦多多載,危石高灘穩穩過。
無義灘頭風浪收,黃云開處見黃牛。
白波一道青峰里,聽盡猿聲是峽州。
楊慎詩詞【第十四首】:《無題》
石頭城畔莫愁家,十五纖腰學浣紗。
堂下石榴堪系馬,門前楊柳可藏鴉。
景陽妝罷金星出,子夜歌殘璧月斜。
肯信紫臺玄朔夜,玉顏珠淚泣琵琶。
楊慎詩詞【第十五首】:《浪淘沙·春夢似楊花》
春夢似楊花,繞遍天涯。黃鶯啼過綠窗紗。驚散香云飛不去,幾縷煙斜。
油壁小香車,水渺云賒,青樓朱箔那人家。舊日羅巾今日淚,濕盡鉛華。
楊慎詩詞【第十六首】:《少年游·紅稠綠暗遍》
紅稠綠暗遍天涯,春色在誰家?花謝人稀,柳濃鶯懶,煙景屬蜂衙。
日長睡起無情思,簾外夕陽斜。帶眼頻移,琴心慵理,多病負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