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郭子綦隱幾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顏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幾者,非昔之隱幾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女知之乎?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
<白話>
南郭子綦靠著桌子坐著,抬頭向天、緩緩吐氣,神情漠然好像忘了自己。顏成子游侍立在旁,請教他說:“這是怎么一回事?形體固然可以讓它如同槁木,難道心神也可以讓它如同死灰嗎?您今天靠桌而坐的神情,與從前靠桌而坐的神情不一樣啊!”南郭子綦說:“偃,你問得正好!今天我做到忘了自己,你知道嗎?你聽說過人籟,卻不曾聽說過地籟;即使聽說過地籟,也沒有聽說過天籟吧!”
<解讀>
“齊物論”有兩種解釋。一是將“齊”當作動詞,齊一;“物論”是討論萬物究竟是如何,意即有關萬物究竟是如何的說法都是相同的。第二個說法比較正確,“齊”是平等的,齊物論是“主張萬物是平等的”。“萬物平等”對人而言,一是指外在世界沒有貴賤之分;另一方面是在提醒,人的世界有各種是非毀譽,人難免被稱贊或批判。但是,誰有資格稱贊或批判別人呢?被稱贊或批判的人該如何回應呢?一般人都很執著,聽到別人說:“張三在背后批評你”,煩惱得晚上睡不著覺,猜想各種可能的因素;有智慧的人,會向別人說清楚;最高的智慧是當作沒聽到。因為人是會改變的,同一個人能說你好,也能說你不好,誰有能力杜天下悠悠之口?如果都把心思放在別人身上,就很容易疲累。
再者,誰都希望別人的評價是正面的,一旦聽到負面的評價,就會有所顧忌,自然綁手綁腳,很難做自己。但做自己不代表沒有修養,有話直說、毫不在乎他人的感受。該怎么來判斷其中區別,是一個挑戰。所以莊子的“齊物論”很難理解,但非常重要。
南郭子綦是一個虛構的人物,他的樣子很特別。“隱”是靠著,古代的桌子不像現在那么高,坐臥是連在一起的。“槁木死灰”是重點,身如槁木,是身體的欲望沖動都被消解了;心如死灰,是指不再起心動念。這并非指行尸走肉,而是人必須經過身與心的修煉,才能出現“精神”。“精”代表單純、純粹;“神”代表神妙無比。人有身與心的作用,對精神自然構成拖累、阻礙。現代人所談的“身、心、靈”是配合西方的研究,莊子也使用“靈臺”、“靈府”,但并不單獨使用“靈”這個字。南郭子綦告訴學生他做到了忘了自己,代表他正在修行。
“籟”是指能過竹管發出的聲音。現在我們說“天籟”,是指非常好聽的音樂,但是莊子所說的天籟并非如此,在下一段會詳細解說;人籟是指說話或演奏音樂;地籟是指大地所發出的聲音,像風聲、雨聲。人發出聲音都有一定的目的,有詮釋的空間,所以人在聽課或欣賞音樂時,總會擔心聽錯或聽不懂而造成壓力。因此,學習需要有方法,慢慢浸潤,像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多聽幾遍,熟悉之后,思維方式才會慢慢調整。人在聽到風聲雨聲這些地籟時,并不會企圖去了解它的意思,天籟則是最難說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