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山,名山勝境,在樅陽與“浮山”“白云巖”齊名,也最早廣為人知、如數家珍。物有輕重,事有緩急。就個人陋見淺識,在當今“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大青山是“三駕馬車”中最有開發空間與前景的魁首。近水樓臺先得月,酒香也怕巷子深。除了“浮山”“白云巖”, 在樅陽還有“岱鰲山”“三公山”等,筆者為什么特別青睞看好“大青山”呢?這正是本文所要談論的。
大青山位于樅陽縣城東十余公里處,一峰挺立,山色如黛。它北接浮山,南望九華,山清水秀,如詩如畫。登峰遠眺,南面滾滾長江一瀉千里、鐵橋飛架,東北面白蕩湖煙波浩渺、水浪滔滔,另有神靈賽湖和羹膾賽湖依偎兩側,正所謂“水如青羅帶,山似碧玉簪”,乃一座天然的綠色寶庫。全山著名景點計有16處,即:石屋勝境、菩薩印掌、玉洞藏春、龍隱靈泉、烏鴉候客、白驢化米、相國詩篇、仙人棋局、石鼓轟雷、金雞啼月、黑虎巡山、石柱仙題、獅子臥云、丹池日暖、白云送接、鳳萋梧竹等,其中最具標志性、震撼力的景觀當數 “石屋勝境”了。每至雙休假日,尤在春夏之際,游人紛至沓來,醉游其間。
我最初探訪大青山是在十年前的一個暑假。懷揣一顆探幽好奇之心,炎炎烈日,搭乘一輛農用三輪車,拓荒一般,在黃沙飛舞的鄉村石子路上顛簸而去,然后盡興而游。其中記憶猶新的是,在大石屋里流連難舍,在石屋寺禮佛跪拜,跨過叢生的荊棘瞻仰尚待修復的“何氏宗祠”……半日忘返,雖然肢體疲憊不堪,內心卻愉悅歡暢,并不亞于上了一次黃山,玩了一回九寨溝。其時,我曾即興記游,洋洋灑灑,贊嘆之情流于筆端。也曾反復默想,但愿大青山早日得以開發,走出深閨……
彈指十載,隨著“全民旅游”時代的到來,各地旅游開發如火如荼、方興未艾,不甘落伍,樅陽旅游也迎來春天,進入發展的快車道。2016年樅陽成功列入“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榜單,2018年是樅陽全域旅游突破年,各地各鄉鎮運籌帷幄,紛紛編制旅游規劃,樅陽大青山也進入被關注規劃之列。然而從反饋的信息來看,一般人員只是將大青山視同通常的觀光休閑旅游景區來規劃,未能考慮到規劃的落地性以及項目的未來經濟效益,顯然有失于科學性與準確性。
區域開發,規劃先行,規劃的要素不外乎資源、文化、市場、產業。規劃的途徑不外乎兩種:一是資源性定位,即根據資源挖掘并提升文化,通過與市場對接形成項目和產品;另一種是市場性定位,即根據市場需求,嫁接或植入文化,進而由文化衍生出項目和產品,形成旅游吸引物。筆者認為,大青山或可統籌兼顧,兼而有之——
大青山山清水秀、植被豐富,自然生態良好;這里峰巒疊嶂、石奇洞幽壑深,風景綺麗誘人;這里鐘靈毓秀,人才輩出,人文底蘊深厚;最為特殊的是,這里交通便捷,區位特殊,有德上高速與G347如兩翼擦肩,有銅陵、池州、安慶、合肥攏聚于四周,等等,集聚形成優越獨特的資源條件。
隨著我國旅游業的發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漸成熟趨向多元化,旅游過程更注重對異質文化的體驗,農村和郊區相對于城市來說,天地光闊,自然風光秀美,空氣清新,加之和城市相異的文化,對于生活在緊張、擁擠、繁雜、喧囂、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同時,又由于時下食品安全的困擾與危機感,人們對綠色食品的企求日益強烈,渴望享受清新自然、遠離污染的高品質生活。這是區域發展及“鄉村振興”的有關背景與市場形勢。
基于以上多方面因素以及當今的市場訴求點,筆者認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與其以常態的觀光休閑旅游景區來規劃大青山,不如在城鄉融合發展中創造“現代田園”,將其精心打造為集種植、養殖、旅游、度假、 休閑、生態農業觀光合一的“田園綜合體”。即在一定的地域空間內,將現代農業生產空間、居民生活空間、游客游憩空間、生態涵養發展空間等功能版塊進行組合,并在各部分間建立一種相互依存、相互裨益的能動關系,從而形成一個多功能、高效率、復雜而統一的“世外桃源”式的“綜合性農業示范園區”。
誠然,在經濟新常態下,農業發展既承擔生態保護的功能,又承擔農民增收農業發展的功能;傳統農業園區發展模式固化,轉型升級面臨較大壓力,瓶頸明顯出現;土地管理的強度越來越大,尋求綜合方式解決發展問題。現階段,傳統農業產業園區發展思路已經不適合新形勢下的產業升級、統籌開發等要求,亟需用創新的方式來解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的問題,田園綜合體就是比較好的創新模式之一。鄉村田園綜合體不僅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閑產品、品質生活,而且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充分利用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資源,維護農村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是“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
01
基本構架
田園綜合體是以企業和地方合作的方式,在鄉村社會進行大范圍整體、綜合的規劃、開發、運營,形成的是一個新的社區與生活方式,是企業參與、農業+文旅+地產的綜合發展模式。
02
創新路徑
1、詩詞文化。如“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惟思滌瑕垢,長去事桑柘,”'幽冀桑始綠,洛陽蠶欲老'。
1、以資源為立足點:田園綜合體必須充分挖掘在地資源,立足于優越的資源條件,否則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山水、生態、土地、文化、農戶等都是最可靠的資源。
2、以產業為抓手:以農業為基礎性產業,企業承接農業,以農業產業園區發展的方法提升農業產業,尤其是現代農業,形成當地社會的基礎性產業。
3、以文化為靈魂:把當地世代形成的風土民情、鄉規民約、民俗演藝等發掘出來,讓人們可以體驗農耕活動和鄉村生活的苦樂與禮儀,還原一些村子的原貌,開發一個個“本來”的村子。
4、以體驗為活力:將農業生產、農耕文化和農家生活變成商品出售,讓城市居民身臨其境體驗農業、農事,滿足愉悅身心的需求,形成新業態。
5、創新鄉村消費:田園綜合體包含旅游業,用以吸引人流,作為驅動性的產業選擇,創造城市人的鄉村消費,帶動鄉村社會經濟的發展,一定程度地彌合城鄉之間的差距。
6、實現城鄉互動:解決文化差異問題的有效途徑,是城鄉互動。關于城鄉互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空間上把城市人和鄉村人“攪合”在一起,在行為上讓他們互相交織。
一個好的發展性事物,需要從產業、服務、個性化等各個環節捕捉其盈利模式,以特色性、差異化思維,以人文性、多元化情懷,滿足市場訴求,關注民生民情。
1、餐飲類:如樅陽美食、農家飯菜、自助燒烤等;
2、住宿類:主題酒店、特色民宿、露營基地等;
3、加工類: 谷物、菜蔬、豆類、肉類、酒類、醬醋加工等;
4、休閑類:鄉村茶館、酒吧、KYV、溫泉、天然浴場、花園足浴等;
5、運動類:草坪瑜伽、馬術俱樂部、拓展訓練、狩獵、射擊、賽車等;
6、游樂類:水上游艇、低空飛翔、特色場館等;
7、觀賞類: 珍稀魚類、特色花卉、特色莊稼、寵物繁殖等;
8、產業類:特種養殖、有機果蔬種植、農副產品加工、花卉盆景、野果野菜藥草、地下純凈水等;
9、服務類 :會展中心、婚紗攝影、醫療保健等;
10、體驗類:果蔬采摘、租地種植、認養樹木、垂釣捕撈、各類工藝制作等;
11、活動類:集體婚禮 、研學夏令營、節日慶典、集體運動會等;
12、藝術類:收藏展館、根雕盆景等
13、表演類:民間絕活、傳統藝術、民間賽事等;
14、地產類:田園別墅、老年公寓、培訓基地、藝術之家、美食街區、幼兒樂園等;
……
01
秉持貫徹“生態、環保、可持續”的經營理念。以生態農業為依托,樹立“高度、優質、高效、可持續發展”的方針,構建種養加工、山水資源循環結合的立體化的農業新模式。
02
以農業為主體,實現多元化發展。由單純的農業生產向生產與經營相結合的方向轉變、從單一品種生產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將旅游業和田園經濟結合在一起,構建集農業生產、休閑度假、科普教育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農業示范園區。如北京昌平區小湯山現代農業科技園、陜西楊凌全國農業科技農業觀光園。
03
重視特色產品開發,增強企業核心竟爭力。著重打造“鄉村性”的氛圍,為人們締造“世外桃源“。具體的說,做到不僅環境優美、空氣清新,還擁用完善的設備設施,充分利用農業觀光、采摘、農業科普、鄉土風情展示以及農村生活體驗,將旅游業與農業有機結合起來,不但拓展農業的產業化發展,而且形成了個性化的特色旅游格局。不僅讓城市人能感受到度假的舒適,而且為本地居民擴寬就業渠道、增產增收,脫貧致富。如上海崇明的“香朵開心農場”,“讓城里人過上鄉村般的田園生活,讓鄉村人像城里人一樣享受城市生活,坐在稻田里喝咖啡。”(賴岳軍)。
04
開發體驗產品,提高消費者參與度。讓消費者可以享受耕種、養殖、采摘、康體、美食等多種樂趣。可以采取“會員制”,即以地塊為出租物,消費者每年只要交納一定的土地租金,就可以成為會員,享受到親自耕種,為菜苗澆水、施肥,感受當農民的滋味,兼有農藝師全程指導。也可以采取“定制式”,即在農村合作社牽頭下,由農戶種植養殖綠色食品,特供于機關食堂、社區居民或飯店。還可以借鑒美國“艾米農場”的“共享農莊”模式,把農場弄成開放式,讓游客隨性經營,做到“門隨便進、活兒隨便干、菜隨便摘、錢隨便給”!
01
區域的“可進入性”
既要具備基本的交通通達性,使游客方便快捷地進入;又要有干凈整潔的村容村貌,持續良好的生態環境,讓游客愿意進入;還要在空間上和接待有一定的容納能力,讓游客成規模的進入。
02
市場的“可差異性”
要在產品業態上保持或創造出與其他區域不同的獨特性。唯有從提升差異性入手,依賴稀缺的資源、創新的產品、品質的服務、精準的市場定位等策略,才會形成核心永久的競爭力。
03
當地居民的“可受益性”
應切實讓當地村民和社會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完成發展積累。為此要建立和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利益分配機制,建立居民主導、當地社會參與的分享機制。建立鄉村資源集體產權權益統一行使體系,增強談判和議價能力,實現適度集中經營,獲取規模收益。“從解決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使農民群眾在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過程中有更多獲得感。”(賴岳軍)
04
產業的“可持續性”
產業鏈條短是鄉村旅游收益不高的主要原因,必須構建全產業鏈體系。要圍繞資源稟賦,縱向拓展至上下游,橫向拓展至相關替代品,借助電商、互聯網,最大限度地破除時間和空間上的固有障礙,為鄉村區域發展增強盈利能力。
結語:樅陽大青山屬于城鄉結合部,所處的長三角及皖江都市圈,可作為鄉村振興最主要的地域依托。全面樹立都市圈理念,打破鄉村自家“一畝三分地”思維,從都市圈的高度進行謀劃和推行,建立健全都市圈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統籌個人消費和公共服務空間布局,把全域旅游、田園綜合體、休閑農莊等與都市圈結合起來,逐步實現城鄉經濟和社會生活緊密結合與協調發展,使城市和鄉村融為一體。讓城市人流、信息流、物質流、金融流反哺鄉村,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同時極大的滿足人們回歸鄉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