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駢散結合'指的是文章中駢句和散句結合使用,達到文章整體勻稱,又參差錯落的效果,使文章節奏明快、語言錯落有致,整體抑揚頓挫。
'駢散結合'分為駢句和散句。駢句,指文章中相鄰的兩句話結構相似、內容相關、行文相鄰、字數相等,在音韻上沒有嚴格的要求。散句是指除駢句以外的句子。駢句是在漢賦之后,才盛行起來,到六朝時發展成為駢體文,一般多用四言六言的句子排比對偶,稱為'駢四儷六'。中唐以后的文章仍會用駢句,并且不限于四言六言。
運用駢散結合要注意上下文之間的聯系,把握詞性的一致,字數的相等,使句子對偶工整,多運用對偶、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穿插一定的散句。尤其要注意一篇文章中的駢句必須達到一定的數量,駢句如果使用太少,也構不成這種用法。
以下是歷來運用'駢散結合'有名的一些作品,從中可以看出如何更好地運用'駢散結合'。
《陋室銘》
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銘》中以駢句為主,駢散結合,主次分明,多用對偶句。以五言為主,又以四言、六言,句式參差,文章一韻到底。句式整齊、節奏分明、音韻和諧,給人一種視覺上的齊整之美。但末句又是散句,語言錯落有致,讀來抑揚頓挫。整篇文章表達了作者雅致、閑適的生活情趣,體現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志趣。
《愛蓮說》
原文: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整篇文章運用排比句,句式有長有短,長短句相間,駢散結合,錯落有致,音節和諧,頓挫有致,朗朗上口。首段開頭運用散句,中間運用駢句,,又以散句結尾,參差錯落,和諧一致。末段以排比為主,表現蓮高潔的品質,體現作者不與人同流合污的君子品行。
《醉翁亭記》
原文: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這段話中的駢句有'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等,散句有'滁人游也'、'太守宴也'、'眾賓歡也'等,整段話句式整齊,節奏短促,夾以散文,駢散結合,既有詩的意味,又有散文的美感。
運用'駢散結合'這種結構,主要是把握好文章中大部分的字數相等,節奏相同,四言、五言、六言都可以運用,穿插以個別散句,使整篇文章句式整齊,氣韻流暢。同時,可結合從古至今的名篇,如《阿房宮賦》《岳陽樓記》《過秦論》《滕王閣序》等,積累典故文章,多加練習,找到駢散結合的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