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名句的誕生
云母1屏風燭影深,長河2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商隱·嫦娥
完全讀懂名句
1云母:礦物名,色澤剔透,古人常琢磨成半透明薄片,用來做屏風。2長河:銀河。
清透的云母屏風被燃燒中的燭火投下深深暗影,宇宙銀河漸漸西下,星辰也逐漸隱沒。廣寒宮中的嫦娥想必后悔當初偷取了靈藥,從此只能夜夜幽居,獨對著一片寂寥的碧海青天。
名句的故事
李商隱《嫦娥》由于無法確切系年,難以得知詩人是在何種時空背景寫下,因此歷代注解家對此詩的解釋眾說紛紜,約略可以分為幾種說法,有的認為李商隱詩中呈現自我,是為了嘆吐自身之不得志,有的認為是哀悼亡妻,更有些學者認為這首詩是吟詠女道士幽居凄清之情。這些說法都各據一方之理,很難說誰對誰錯。但若回歸原點,單就詩詞字面而言,我們看到通篇文章貫穿著對宇宙浩瀚與時光寂寥的悲嘆。李商隱先從室內幽暗燭影開始寫起,凸顯朦朧昏暗的景象,次句則寫外頭隨著時間的流逝,月夜里的星光也漸為稀疏,黎明將要揭曉,在如此寂靜、沉寥的環境下,詩人想起日日夜夜獨居在廣寒宮的嫦娥仙子,總是獨自面對著這般孤寂的碧海青天,內心是否對過去偷取夫君的靈藥有著點點悔恨?整首詩彌漫著一股蒼涼悲傷的氣息,李商隱隱晦不明地抒發個人情懷,并無單指特定之人事物,詮釋性寬廣,也留給讀者更多的想象空間。
嫦娥偷藥的故事,在每年中秋佳節時總是不斷被人提起,根據文字史料的記載,關于嫦娥偷藥的記載,最初出于西漢劉安《淮南子·覽冥訓》:“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桓娥竊以奔月。”此處的桓娥即是嫦娥,傳說中是后羿的妻子,后羿是夏朝的大將,曾經射下九個太陽。在這項原始記載中我們看不出嫦娥的心態,只是單純敘述一個妻子偷了仙藥,奔月成仙,可以說是先民對于長生不死的期盼與難以獲得的缺憾之投射。然而在原始記載當中,嫦娥仿佛是一個自私自利、企望長生不老的壞女人,然而也許是因為此與月亮素有之清麗形象不相吻合,也或許是因為同情這位仙子的遭遇,后世不斷地重構建造這個傳說,后羿逐漸變成一個操守不好、形象敗壞的人,若又長生不老,不知生靈涂炭又將到何種地步,妻子嫦娥屢勸不得之后,只好偷偷吃了丈夫的仙丹,摧毀其愿望。
歷久彌新說名句
如同前面所言,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傳說都是累經后世不斷改寫與增補,漸漸塑成我們目前所見之版本,然而若追溯其源流,則可發現每個故事在發展的過程當中,都會添入當時社會的一些因子,重重交纏,形成典故。嫦娥的故事也是如此,若不了解其背景發展,被現在流傳的故事給帶著走,或許就永遠不會想到李商隱所言:“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睆膩聿恢涝瓉礞隙鹗沁^著如此寂寞凄清的生活。這種另類思考方式其實是很值得效法的,不要一味接受既有的說法,只要有理,偶爾挑戰一下傳統說法,其實能更廣開思路,更能多元且深入地理解過去。
在李商隱之前,詩仙李白在著名的《把酒問月》已言:“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即是對傳說中的人物重新進行詮釋,將原本高高在上的仙子人性化,推敲其是否也感到孤獨寂寞、沒有人為伴?李商隱也承繼這個脈絡,發出“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喟嘆。在其之后的晚唐詩人羅隱于《詠月》更直接指出“嫦娥老大應惆悵,倚泣蒼蒼桂一輪”;羅隱已不似前人是用推想、反問的口氣,而是直接摹擬出她寂寥獨倚蒼桂哭泣的模樣。唐代詩人將原本完美的神話,添上了一絲人情氣息,為嫦娥加上了愁悔、孤寂的形象,讓原本應圓滿自足的神話,現在卻因為長生,反而只能永遠承受著“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悔恨,永世不得解脫。
這個“后悔憂愁的嫦娥”之文學基調,此后不斷地出現在宋元以下的文學作品,南宋辛棄疾《滿江紅·中秋寄遠》詞中也云:“問嫦娥、孤冷有愁無,應華發?!痹~人以反詰的口氣詢問這位獨居寒月的仙人,是否也因孤冷而感到憂愁?明朝邊貢也寫下《嫦娥》一詩,說道:“月宮清冷桂團團,歲歲花開只自攀。共在人間說天上,不知天上憶人間?!边@首更是清楚地描繪廣寒宮中冷清、寂寥的歲月,每年桂花開啟時,只有嫦娥一人攀手摘折,卻也無伴可賞,反而是俗世的我們老是在人間向往天上,卻不知道天上的人兒多么企盼回到人世。邊貢這詩將嫦娥“不知天上憶人間”的悔恨,描繪得入木三分。由上述幾個例子可以發現,嫦娥的形象不斷轉化,由圣入俗,逐漸人性化,也仿佛蛻變為身處天上、心在人間的愁婦,在“碧海青天夜夜心”下永憶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