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龜甲
【性味歸經】 咸、甘,微寒。歸肝、腎、心經。
【功能主治】 滋陰潛陽,益腎強骨,養血補心。用于陰虛潮熱,骨蒸盜汗,頭暈目眩,虛風內動,筋骨痿軟,心虛健忘。
【用法用量】 9~24克,先煎。
59.佩蘭
【性味歸經】 辛,平。歸脾、胃、肺經。
【功能主治】 芳香化濕,醒脾開胃,發表解暑。用于濕濁中阻,脘痞嘔惡,口中甜膩,口臭,多涎,暑濕表癥,頭脹胸悶。
【用法用量】 3 ~9克。
60.側柏葉
【性味歸經】 苦、澀,微寒。歸肺、肝、大腸經。
【功能主治】 涼血止血,生發烏發。用于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不止、血熱脫發、須發早白。近年來本品在臨床上應用于老年慢性支氣管炎,發現它又有止咳祛痰的功效。
【用量用法】 10~15克,煎服。
61.制大黃
【性味歸經】 苦,寒。歸脾、胃、大腸、心包經。
【功能主治】 瀉下力緩,瀉火解毒。通便潤燥,消食化滯。用于胃腸積滯,濕熱下痢,口渴不休,停食停水,胸熱心煩,大便燥結,小便赤黃。
【用量用法】 5~15克。
【用藥宜忌】 孕婦忌服,久病、體弱者慎用。
【按 語】 大黃生用瀉下力猛,蒸熟瀉下力緩和,酒制善清上部火熱,炒炭可化瘀止血。
62.制何首烏
【性味歸經】 苦、甘、澀,微溫。歸肝、腎經。。
【功能主治】 補肝腎,益精血,烏須發,強筋骨。用于血虛萎黃,眩暈耳鳴,須發早白,腰膝酸軟,肢體麻木,崩漏帶下,久瘧體虛;現代醫學認為可以治療高血脂、高血壓、血管硬化、頭暈等癥。
【用量用法】 內服:煎場,10~20克;熬膏、浸酒或入丸、散。
63.刺五加
【性味歸經】 辛、微苦,溫。歸脾、腎、心經。
【功能主治】 益氣健脾,補腎安神。用于脾腎陽虛,體虛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痛,失眠多夢。
【用法與用量】 9~27克。
64.刺玫果
【性 味】 酸、苦;溫。
【功能主治】 健脾消食,活血調經,斂肺止咳。用于 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脘腹脹痛;腹瀉;月經不調;痛經;動脈粥樣硬化;肺結咳嗽等癥。
65.澤蘭
【性味歸經】 苦、辛,微溫。歸肝、脾經。
【功能主治】 活血化瘀,行水消腫。用于癥瘕結塊,瘡瘍腫痛,跌仆傷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后瘀滯腹痛; 產后小便不利、身面浮腫等癥。
【用量用法】 5~15克,煎服。
66.澤瀉
【性味歸經】 甘,寒。歸腎、膀胱經。
【功能主治】 利水滲濕,泄熱。用于小便不利,水腫,泄瀉,淋濁,帶下,痰飲停聚等癥。
【用量用法】 6~9克。
67.玫瑰花
【性味歸經】 甘、微苦,溫。歸肝、脾經。
【功能主治】 行氣解郁,和血,止痛。用于肝胃氣痛,食少嘔惡,月經不調,跌撲傷痛。
【用量用法】 5~7.25克,煎服。
68.玫瑰茄
【性味歸經】 辛,平。歸腎經。
【功能主治】 利尿,民間用此藥以利尿。現代醫學研究有降低人體血液中的總膽固醇和甘油三脂及減肥等功效。
【用法用量】 內服:6一12克,水煎服。
69.知母
【性味歸經】 苦,寒。歸肺、胃、腎經。
【功能主治】 清熱瀉火,滋腎潤燥。用于溫熱病、高熱煩燥、口渴、脈洪大等肺胃實熱之癥及肺熱喘咳、痰黃而稠;用于陰虛發熱、虛勞咳嗽及消渴等癥。
【用法用量】 5.25~15克,生用或食鹽水炒用。
【用藥宜忌】 本品能潤燥滑腸,故脾虛便溏者不宜使用。
常用中草藥性味歸經(二)
70.羅布麻
【性味歸經】 甘、苦,涼。歸肝經。
【功能主治】 平肝安神,清熱利水。用于肝陽眩暈,心悸失眠,浮腫尿少;高血壓,神經衰弱,腎炎浮腫。
【用法用量】 3~10克,水煎服或開水泡服。平肝宜用葉片,利尿多用其根。
【用藥宜忌】 本品有類似毒毛旋花子甙的毒性反應,故不宜過量長期服用,以免中毒。
71.苦丁茶
【性 味】 性大寒,味苦、甘。
【功能主治】 散風熱,清頭目,除煩渴。用于頭痛、齒痛、目赤、熱病煩渴、痢疾。
【用法用量】 4.5~9克。
72.金蕎麥
【性味歸經】 微辛、澀,涼。歸肺經。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排膿祛瘀。用于肺膿瘍,麻疹肺炎,扁桃體周圍膿腫。【用法用量】 15~45克,用水或黃酒隔水密閉燉服。
73.金櫻子
【性味歸經】 酸、甘、澀,平。歸腎、膀胱、大腸經。
【功能主治】固精縮尿,澀腸止瀉。用于遺精滑精,遺尿尿頻,崩漏帶下,久瀉久痢。此外,還可用于脫肛,子宮下垂,崩漏等。
【用法用量】 6~18克。
【用藥宜忌】 有實火,實邪者不宜使用。
74.青皮
【性味歸經】 苦、辛,溫。歸肝、膽、胃經。
【功能主治】 疏肝破氣,消積化滯。用于胸脅脹痛,疝氣,乳核,乳癰;食積停滯、脘腹脹滿。食積腹痛。
【用量用法】 10~15克,煎服。
75.厚樸
【性味歸經】 苦、辛,溫。歸脾、胃、肺、大腸經。
【功能主治】 燥濕行氣,降逆平喘。
【用量用法】 10~15克,煎服。
【用藥宜忌】 內熱津枯者忌用。
76.厚補花
【性 味】 苦辛、溫。
【功能主治】 寬中利氣,化濕開郁,適用于濕阻氣滯所致的胸痞滿及肝胃氣郁、胃脘疼痛等癥。
【用量用法】 10~15克,煎服。
77.姜黃
【性味歸經】 辛、苦,溫。歸脾、肝經。
【功能主治】 活血行氣止痛,祛風濕利痹。用于胸脅疼痛,經閉腹痛; 用于風濕臂痛等癥。
【用量用法】 5~15克,煎服。外用適量。
78.枳殼
【性味歸經】 苦、辛、酸,溫。歸脾、胃經。
【功能主治】 理氣寬中,行滯消脹。用于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痰飲內停;胃下垂,脫肛,子官脫垂。
【用法用量】 3~9克。
【用藥宜忌】 孕婦慎用。
79.枳實
【性味歸經】 苦、辛、酸,溫。歸脾、胃經。
【功能主治】 破氣消積,化痰散痞。用于積滯內停,痞滿脹痛,瀉痢后重,大便不通,痰滯氣阻胸痹,結胸;胃下垂,脫肛,子宮脫垂。
【用法用量】 3~9克。
【用藥宜忌】 孕婦慎用。
80.柏子仁
【性味歸經】 甘、辛,平。歸心、肝、腎經。
【功能主治】 養心安神,潤腸通便。用于虛煩不眠, 心悸怔忡,腸燥使秘等癥。
【用量用法】 15~25克,煎服。
【用藥宜忌】 本品易走油變化,不宜曝曬;便溏及痰多者不宜用。
81. 珍珠
【性味歸經】 甘、咸,寒。歸肝、心經。
【功能主治】 鎮心定驚,清肝除翳,清熱解毒,收斂生肌。用于驚悸,癲癇,驚風;用于目赤翳障,咽喉腫痛;用于潰瘍瘡面久愈合等癥。
【用量用法】 05~1.5克,研末吞服。不入煎劑。外用適量。
附:珍珠母
【性 味】 咸、甘、寒。
【功能主治】 平肝潛陽,明目,安神。適用于肝陽上亢、眩暈耳鳴,目翳,驚癇,失眠等癥。
【用量用法】 一般用量為25~50克,先煎。
82.絞股藍
【性味歸經】 寒;苦;歸肺、脾、腎經。
【功能主治】 消炎解毒,止咳祛痰,滋補強壯。現代醫學研究具有降血脂、降血糖、抗腫瘤、抗衰老、保護肝臟及增強肌體免疫功能等功效。
【用量用法】 3~9克。
【用藥宜忌】 少數患者服藥后,出現惡心嘔吐、腹脹腹瀉(或便秘)、頭暈、眼花、耳鳴等癥狀。
83. 葫蘆巴
【性味歸經】 苦,溫。歸肝,腎經。
【功能主治】溫腎,祛寒,止痛。用于腎臟虛冷,小腹冷痛,小腸疝氣,寒濕腳氣。
【用量用法】 3~10克。
【用藥宜忌】 陰虛火旺或有濕熱者忌服。
84.茜草
【性味歸經】苦,寒。歸肝、心經.
【功能主治】涼血,止血,祛瘀,通經。用于吐血,衄血,崩漏,外傷出血,經閉瘀阻,關節痹痛,跌撲腫痛。
【用量用法】 內服:煎湯,10-15克;或入丸、散;或浸酒。
【用藥宜忌】 脾胃虛寒者慎服。
85.蓽茇
【性味歸經】 辛,熱。歸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 溫中散寒,下氣止痛。用于脘腹冷痛,嘔吐,泄瀉,偏頭痛;外治牙痛。
【用量用法】 2.5~7.5克,煎服。
86.韭菜子
【性味歸經】 辛、甘,溫。歸肝、腎經。
【功能主治】 溫腎壯陽,固精。用于陽痿、遺精、遺尿、小便頻數等癥。
【用量用法】 5~15克,煎服,或作散劑內服。
附:韭菜根
【性 味】 辛 溫。
【功能主治】 止汗。適用于盜汗、虛汗。
【用量用法】 一般用量為三十至五十支,煎服。
87.首烏藤
【性味歸經】 甘,平。歸心、肝經。
【功能主治】 養血安神,祛風通絡。用于失眠多夢,血虛身痛,風濕痹痛;外治皮膚瘙癢。
【用法用量】 9~15克;外用適量,煎水洗患處。
88.香附
【性味歸經】 辛、微苦、微甘,平。歸肝、脾、三焦經。
【功能主治】 行氣解郁,調經止痛。用于肝郁氣滯,胸、脅、脘腹脹痛,消化不良,胸脘痞悶,寒疝腹痛,乳房脹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
【用法用量】 6~9克。
89. 骨碎補
【性味歸經】 苦,溫。歸腎、心經。
【功能主治】 補腎強骨,續傷止痛。用于腎虛腰痛,耳鳴耳聾,牙齒松動,跌撲閃挫,筋骨折傷;外治斑禿,白癜風。
【用量用法】 15~25克,煎服。
90.黨參
【性味歸經】 甘,平。歸脾、肺經。
【功能主治】 補中益氣。用于氣虛不足,倦怠乏力,氣急喘促,脾虛食少,面目浮腫,久瀉脫肛等癥。黨參既可補脾胃而益肺氣,又能益氣以補血,主要用于脾胃虛弱及氣血兩虧等癥。
【用量用法】 15~25克,煎服。焙干,研末吞服,每次1.5~2.5克。
【按 語】 黨參的補氣作用,與人參相似,但功力較弱;不過本品產量較人參為多,價亦較廉,故在一般補益劑中多用黨參;但是如遇虛脫危重之癥,急需補氣固脫,因黨參力薄,當用人參為宜。
附:明黨參
【性 味】 微苦、微寒。
【功能主治】 潤肺化痰,和中養胃。適用于病后虛弱、食少口干,肺熱咳嗽、咯痰不爽等癥。
【用量用法】 15~25克,煎服。
91.桑白皮
【性味歸經】 甘,寒。歸肺經。
【功能主治】 瀉肺平喘,行水消腫。用于肺熱咳嗽,喘逆痰多;面目浮腫、小便不利等癥。
【用量用法】 15~25克,煎服。
92.桑枝
【性味歸經】 苦,平。歸肝經。
【功能主治】 祛風通絡。用于風濕痹痛。
【用量用法】 15~25克,煎服。
93.浙貝母
【性味歸經】 苦,寒。歸肺、心經。
【功能主治】 清熱散結,化痰止咳,用于風熱犯肺,痰火咳嗽,肺癰,乳癰,瘰疬,瘡毒。
【用法用量】 4.5~9克。
【用藥宜忌】 不宜與烏頭類藥材同用。
94.益母草
【性味歸經】 辛、微苦,微寒。歸心、肝、膀胱經。
【功能主治】 活血調經,利水消腫,涼血消疹。用于月經不調,痛經,產后惡露不盡,瘀滯腹痛;水腫、小便不利;疹癢赤熱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