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是后三國的轉折點,也是三國三大戰役之一。不過在夷陵之戰中,劉備算是徹底的戰敗了,幾乎到了全軍覆沒的地步,而且劉備此后還羞于慘敗,一病不起最后在白帝城過世。那劉備為什么會在夷陵之戰中輸這么慘呢?因為劉備正好犯了幾個兵家大忌。而且劉備并沒有帶諸葛亮、趙云等人一起參戰,當然這也有其中的考慮。不過大家最好奇的還是當時劉備手上到底是有多少兵力呢?難道真有傳聞中70萬人那么多么?
如果劉備真有70萬人的部隊那就可以直接統一三國了,當時劉備連10萬的兵力都沒有。其實在夷陵之戰中劉備一共只帶了5萬兵力,其中五奚蠻夷還占了一萬左右;而孫權這邊大概也是5萬左右的兵馬,所以這場戰役雙方的人數是旗鼓相當的,誰的戰術能更勝一籌誰就能掌握最后的主動權。但后來的結果是劉備差不多到了全軍覆沒的地步慘敗于東吳大軍手下,要說原因主要還是因為劉備這次太心急了,急于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但最終也沒能如愿。
其實這一切的導火索就是因為,孫權派呂蒙偷襲關羽還搶奪了荊州。這下子算是徹底激怒了劉備,劉備稱帝以后首先就要拿東吳開刀。一方面是為關羽報仇,更重要的是奪回荊州這塊土地。剛開始劉備在行軍路上打的陸遜部隊節節敗退,還以為自己是掌握了主動權,實際上這是陸遜的計謀就是想誘敵深入,然后把劉備大軍困在高山峻嶺的山地,然后雙方開始打相持戰。這里有點像后來諸葛亮北伐碰到了司馬懿,任諸葛亮怎么激將司馬懿,司馬懿就是不出兵。劉備也是想辦法激怒陸遜,但是陸遜根本不搭理劉備,也不主動進攻,目的就是為了消耗蜀軍的斗志等待反攻的機會。
后來陸遜察覺到蜀軍士氣開始低迷,還接連放棄了水路這條作戰線路,就立馬開始制定反攻的計劃。其實這里劉備又犯了一個錯,就是沒能察覺士兵沒的心里狀態,如果這個時候劉備選擇撤退等整備好后再次出發,就正好破了陸遜的計謀。但是劉備并沒有這么做而是想直接正面和陸遜交戰。結果陸遜利用火攻讓蜀軍大亂,導致了全線崩潰的局面,劉備這時已經明白自己戰敗了,自己逃到了白帝城。其實劉備運氣也是非常不好,當時張飛的部隊準備和劉備會和,但在路上張飛卻被自己的手下給殺死了,劉備失去張飛后必然會把這份怨念也加到東吳身上,就更加不會撤退了。
所以說劉備并沒有70萬兵力來打夷陵之戰,如果真有那就是曹魏聯手東吳一起抗蜀了。其實三國時期各種大小戰爭還是挺多的,所以哪里的百姓都不是太好過,這樣戰亂的年代大家就不太想生孩子了,士兵的數量只會降不會升。據說三國時期的人口只有2000萬左右,僅為漢朝的40%,所以戰亂年代造成人口急劇下降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劉備也為自己的魯莽付出了代價,等諸葛亮掌權后又和東吳恢復了同盟關系,也宣告正式進入到后三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