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八啦大財經
2020-05-25 15:15
跟隨“老子”學習養生,跟隨“孫思邈”學習養身,讓我們繼續探索。司馬遷在《史記》中說:老子有活到160歲的傳說,也有活到260歲的傳說,今天咱們就看老子的養生方法是什么樣的?

道德經是老子思想的最高范疇,道法自然是一切事物遵循的最高法則。如果人能通過修道、悟道、得道,達到道的層次和境界,就能有益于養生養壽。什么叫養生?老子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失孰病?多藏必厚亡,甚愛必大費。”
意思是:名利金錢和身體哪個更親近,物質和身體健康哪個更重要?得到和失去哪個損失更大?不要過分追求名利,否則必然會使身體害健康受損。
只有健康的身體和人格,平衡的心態,順應自然,方能從容應變,健康長壽。因此,我們要學習道家養生的方法和理念,遵循自然法則,方可延年益壽,逍遙快樂。

長久以來,生活在繁華都市的人們,漸漸向往著一種自然的生活,即使不能與自然相提并論,也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養生之道,在于使身心回歸自然。第一是使身體回到自然的懷抱;第二是使生命回到無為狀態。《老子》所說的“生而不有”,自然、樸素、簡單,多付出多奉獻少索取,節制欲望,可得長壽。
在浮躁的社會里,回歸自然是身心健康最好的選擇。靜謐的田野,遼闊的草原,深邃的山林,充沛的陽光,清新的空氣,悅耳的天籟之聲;讓疲憊的身體瞬間放松,讓繃緊的心弦立刻放松,憂愁的煩惱消除,名利得失盡忘。在大自然的懷抱里,做到心平氣和,快樂益壽,長壽。

以老子思想看來,人生是在清靜中逍遙,是所有人皆醉而我獨醒,眾人趨之若鶩而我自淡泊。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這也是大多數養生者的基本看法。因為當今社會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的欲望越來越強烈,造成社會的騷動。
靜修和靜養,不僅僅是身體的靜養,更是心靈的靜養。如何追求安靜?通過學習靜坐,使你的身體安靜下來,你的心也會靜下來。平常處事心得穩重,遇到困難或挫折時就能從容應對。
怎樣追求心靈的寧靜?學會放棄“我執”吧。我執就是障礙,以及我所擁有的一切(這里面所包含的外在事物也包括你的情感和思想)。不管你執著什么,你都將其視為你的一部分,例如:我的房子,我的積蓄,我的工作,我的一切等等,這些都是你“我執著”的體現。
知足常樂,順應自然這本道德經說,五光十色的東西會使人眼花繚亂。人眼所看到的東西是無限的,正因為無限,便產生了貪欲。想要停止欲望,只取所需,不取所想。過分的物質追求會傷害一個人的身體健康。
老子曰:“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者,令人心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意指:再美妙的聲音,聽多了也會使聽覺失靈;再美的味道過度了也能使味覺麻木,食欲不振;縱情獵殺使心思狂亂不寧;稀有之物使心生妄想。唯有寧靜,情感才能不受外界的干擾和刺激,心才能平靜下來。
人類也要學會知足,懂得知止。有了滿足就能常樂,有了滿足就能戒欲。沒有過分的欲望就會平靜下來。無論是從個人修養上,還是從日常生活習慣上,都需要摒棄過多的欲望,保持一種清心寡欲的狀態,順應天道,這就是養生的要妙。

善于養生者,以德為先,以調養自身為輔,兩者并行不悖,自然就會健康長壽。以道家為代表的傳統醫者將道德修養置于養生之首。清朝有名的養生家石天基的有云:“善養生者,當以德為先,以調養為輔,二者并行不悖,身體健康,壽命自能延長。”

在老子看來,一切事物所體現出來的自然本性是“德”,任何物類都符合自然本性,并存在于自然之中。人類是自然的產物,人的德行和孩子一樣純真,自然,無私,無欲,不爭的本性,就像老子所說的,含德者,猶如赤子。為了達到長生的境界,我們應該加強道德修養。
古代壽星以德者居多。唐朝醫家孫思邈是典型的代表。他甘于安逸,不為名利所動。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先后召他入京,賜他高官厚祿,他都婉言謝絕,全神貫注地從事醫學研究,竭力解除病痛,視病患為親人,不分貧富親疏,晝夜不停地行醫。不要驕傲自滿,要平等待人,謙虛。真是個好醫生啊!
也許就是因為他有很好的修養、很高的醫德和很好的養生方法,才能壽至101歲。給后人留下了一句養生的至理名言:德不充,縱服金丹玉液,亦不能延壽。修身養性,積善成德,祝愿大家健康快樂,福壽雙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