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名稱:成都弘陽都江府
建設單位:弘陽集團成都區域公司
設計單位:上海睿風建筑設計咨詢有限公司
主創團隊:錢明波 敖小濤
設計團隊:付慰遠 佟國新 蔡悅 黃文豪
項目地點:都江堰市天府大道與彩虹大道交叉口
占地面積:6000㎡
建筑面積:475㎡
項目進度:示范區建成
神思被淡忘的過去
將之化作一汪感念嵌入到現實的維度上
而今時今日的如此
是為了借助這些過去
將人們現實中對立的兩端
歷史的一端和物質的一端
跨越時空而互相認可
我們有幸作為親歷者來進行見證
緣起
GENESIS
隨著社會文明不斷進步,人們對于生產效率的要求日益提高,建筑工業化生產,標準化組裝,快速建造等議題也成為當今地產開發建設思考和實踐的方向。與此同時人們對于鋼筋和混凝土筑成的冰冷世界所帶來的低效、污染、浪費的批判,也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我們何不把目光鎖定在已經在中國有幾千年發展歷史的木建筑結構上,將木結構、現代工業以及現代人的功能需求做一個耦合?因此,我們沿襲這個思路,接受挑戰,承接了弘陽集團木結構建筑1.0系統的設計研發工作。
印象
IMPRESSION
初識都江堰,群山綿延險峻,承載著千年厚重;碧水九曲合離,靈動了川西大地的魂魄。兩千多年前,李冰父子在此揮灑智慧和汗水,保證了300萬畝良田的灌溉,成就了天府之國。本次研發成果試點即選擇了都江堰,就像是一種命運的安排。
形制
SHAPE
每當我們滿腔情懷對大地和氛圍進行驚天構想時,現實總會適時將我們拉回到權衡可操作性面前,面對這樣宏大的地理和歷史人文背景,要做一個能符合現代工業快速加工、建造且可復制程度高的建筑,我們該如何解題?
設計師認為都江府的展示區主體建筑——銷售展示中心應該以一種簡單謙遜溫和的姿態來嵌入到此時此地。我們想到了川西民居聚落的形態。
△簡潔、平和、立于大地
雙坡頂——這個世界上最常見、最簡單的建筑形式之一。現代主義建筑的開拓者密斯·凡·德·羅在美國振聾發聵般提出“less is more”,一句道出了現代極簡主義的設計哲學:“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簡,“多”不是擁擠而是完美。
常見代表了認同,簡單則代表深刻!我們選用這一形式,也是一次充滿心機的去符號化的大膽嘗試。
△溫和、質樸,自家的別院
天窗
SKYLIGHT
翻開世界建筑史,公元前27年,羅馬帝國的駙馬阿格里帕修建了萬神廟,用以供奉奧林匹亞山上的諸神。在神廟的大穹頂中央,一個直徑9米的圓形天窗,徑直將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于此,這里成了人們與諸神對話的唯一出口。而這時神廟像極了一個容器,天窗就是那個唯一的容器口,天窗下是虔誠的眾生,天窗上是浩渺的神之世界。
△萬神廟·公元前27-25年·羅馬
巨大的原木色屋檐下,一梭天窗由入口跨過,收至水吧臺上方。這時,建筑也是一個容器,當人們仰望天窗時,就像萬神廟天窗下的眾生,若有所思,想起的,或許是小時候全家圍爐夜話時的溫馨,又或許是某個午后在躺椅上享受陽光的恬淡……忘記塵世的嘈雜,美好的回憶在此回味,跳轉了時間和空間——建筑是一個跨時空的容器。
△梭型天窗由室外穿到室內,跳轉了時空
△夜幕下的天窗,如一輪新月,唯美了天際
功能
FUNCTION
在建筑功能布置上,我們將銷控、財務、衛生間、后勤等小尺度空間壓縮到主體建筑的東北側的“L”型附樓中,從而在主體建筑內部形成單一大尺度的展示空間。這樣的平面功能分布,不僅使主體建筑獲得最大的平面自由度,以適應前期銷售展示的功能要求,且通過最大化的落地玻璃幕墻設置,使主體建筑內部與庭院景觀之間獲得最好的互動。與此同時,入口及朝向庭院一面設置最大寬度達到8米的室外平臺,形成一個非常有包裹感的灰空間,使主體空間得到進一步延伸。
△主體、輔助、過渡三種等級空間有機結合
△集中小尺度功能空間,獲得自由且單純的展示空間
△建筑朝向庭院最大化打開
木平臺的高度與景觀庭院高度高差控制在600mm,這樣可以實現人坐在木平臺上而腿可以自由擺動。檐口出挑和檐口高度,均控制在4M,考慮到人在廊檐下停留時的空間尺度的舒適,也能夠保證室內的人透過玻璃幕墻,遠處的視線被喬木遮擋,而不被毗鄰的建筑工地而干擾。
△寬大的木平臺使主體空間得到延伸
結構
STRUCTURE
而在這樣簡潔純粹的建筑形態下,是一個極其精美的內部結構。結構設計,也是作為建筑師本次設計遭遇到的最大挑戰:形式精巧,受力合理,標準化程度高,可裝配拆卸,運輸方便等課題一一需要攻克。
在大量的案例研究和結構知識的探索之后,進行了張弦結構、梁柱一體化等不同體系的結構方案的嘗試,并最終確定了對稱形式下的9組組合榀架結構的方案,這樣可以確保標準化構件最多,且單個構件大小比較適中,便于運輸、吊裝。同時結合梭型天窗兩邊的弧形邊梁,在建筑內部用不同長度的木斜撐形成優美的韻律變化。
△9組組合榀架結構
△木斜撐構件通過長度變化,形成優美韻律
△建筑生成邏輯
△木建筑,精神全在結構
木結構材料在風格特性上與現代都市建筑特點想呼應,彰顯人文特點。天然材質的原始屬性使建筑具有一種特別的親和力,消除建筑本身作為外來物的冰冷感覺。
構造
CONSTRUCTION
任何建筑簡潔精致的形式背后,都離不開細節構造的精心打磨。而建筑的高完成度,也離不開設計階段關于各種合理性的深入驗證和全專業的相互配合。
建造
TO BUILD
回首看我們的項目計劃表才發現,我們為了這個小小的木結構建筑所做的努力,調研、熬夜推敲方案、出差開多方碰頭會、現場比選材料、多么值得自豪:
6月20日:現場看地,項目設計啟動;
6月25日:建筑及示范區規劃概念方案定稿;
7月15日:建筑方案及建筑結構方案定案,同時精裝、景觀設計單位介入;
7月20日:建筑方案向各專業提資結束;
8月17日:建筑所有深化設計結束(相比普通結構建筑,木結構多出一個結構構件深化設計環節);
9月5日:木結構構件在蘇州制作完成;
9月10日:都江堰現場木結構構件開始組裝;
9月28日:現場木結構建筑屋面面層完成,精裝及景觀施工開始;
11月8日:示范區正式開放。
△木結構建筑成長記
-E N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