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98.“鋰6”、“鋰7”可以聚變什么化學元素?
2023.1.4
“鋰6”、“鋰7”是過渡性化學元素“鋰”的兩個同位素,熔點攝氏一百八十點五五度,燃點在攝氏一千三百度以上。
“鋰6”由一個“氦核”,一個氫同位素“氘”聚變形成;“鋰7” 由一個“氦核”,一個氫同位素“氚”聚變形成。由于氫同位素“氘”在氫氣中的豐度僅為百分之零點零一五,“氚”的豐度為零,氫彈制造中一般以“鋰6”、“鋰7”取代氫同位素“氘”、“氚”充當聚變材料。那么,它們的聚變產物是什么呢?“鋰6”的聚變產物是“碳12”,“鋰7”的聚變產物是“碳14”,不會有任何能量釋放!
核裂變則不同了:“鋰6”可以釋放六個原子量的光子;“鋰7”可以釋放七個原子量的光子。是否可以幫助氫彈的其它材料發生裂變反應,我不清楚,可能會有催化劑作用。
否定氫彈的聚變原理是一個瘋狂的舉動,卻有助于否定“聚變能”理論。因為除了光子形成的核聚變,其它核聚變沒有任何能量釋放,而氫元素形成的核聚變是吸熱反應!
為了獲得所謂“聚變能”,數百年來全世界的科學界花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最近才聽說美國取得了百分之五十的正收益,還不知道是否真實?實驗路徑是否合理可信?距離傳說中的“聚變能”,相差甚遠!
兩個離子“氘”聚變為“氦4”在自然界是自發過程(沒有兩個“氚”聚變出來的化學元素),沒有任何能量釋放。所以,占宇宙射線百分之十的氦元素沒有為外太空帶來任何溫暖。而占宇宙射線百分之八十九的氫元素、百分之十的氦元素,沖擊地球大氣層產生的核裂變卻形成了溫度高達攝氏一千二三百度的地球大氣熱層,產生了第二周期前面幾個耐高溫化學元素(鋰元素在各周期過渡性元素中的熔點和燃點也屬于最高)。
那么,陽光的形成源于什么?首先源于相同物質形態宇宙射線的沖擊,其次源于星際磁場正負電荷的交流。與太陽第一對偶層次交流的是銀核對偶層次的一部分,產生的能量不同于地球。而太陽系八大行星第一對偶層次與太陽對偶層次的交流都需要穿越太陽大氣層,是否留下一部分能量還不清楚。地球大氣熱層都產生了攝氏一千二三百度的高溫,太陽大氣熱層產生更高的溫度有什么奇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