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6.13
影響星球環境至少存在三個因素:太空環境;元素重組殘留放射性元素;星際磁場的層次。
地球至少經歷過大小冰河期、洪水期,那可不是一星半點兒的環境變化,只能從太空環境尋找原因。
首先,星球軌道位置不同,太陽宇宙射線的密度就會不同,影響星球大氣成分和晝夜溫差不同。其次,太陽軌道不同,整個太陽系的環境都會受到影響:銀河系存在兩個懸臂,太陽系如果沿懸臂軌道運行,距離銀核會經常發生變化,數十萬年周期有時會在銀河系中心,有時會在懸臂的中間,環境不可能一樣。還有,銀河系也在不停運動,外太空環境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光子密度、正負電荷的分布未必是均衡的。最后,每一顆新星誕生都會經歷元素重組,釋放大量能量,整個系統周期性的超新星爆發會顯著改變局部太空環境。
分析宇宙射線成分:“氫”占百分之八十九;“氦”為百分之十;其他成分百分之一。原始星球只能由“氫”、“氦”元素和少量其他成分組成,經歷元素重組才能擁有《元素周期表》上的其他元素。元素重組類似氫彈爆炸,是一次鳳凰涅槃,爆炸規模不同殘留放射性元素也會不同,會在衰變期內影響星球環境,強烈的可能掩蓋宇宙射線和磁場強度產生的溫差。
磁場溫差是經常性因素:星際正負電荷的交流會產生光子,成為能量。距離磁場中心不同,光子密度不同,影響星球高度溫差、深度溫差、緯度溫差、季節溫差。不同星球磁場的層次不同,影響也會不同:太陽有十一重磁場,烈焰滾滾;太陽系巨行星均有七重磁場,距離太陽雖遠,表面溫度也不會很低。
核聚變也會影響環境溫度:星球表面的局部溫度變化和強對流天氣主要源于星球內部的局部核聚變。因為核聚變是吸熱反應,是光子聚變為化學元素的過程。
以上因素都會影響星球環境,不同時期程度會有所不同,要具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