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狽為奸這句成語源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據說狼和狽是一類動物。狼的前腿長,后腿短;狽則相反,前腿短,后腿長。狽每次出去都必須依靠狼,把它的前腿搭在狼的后腿上才能行動,否則就會寸步難行。
有一次,狼和狽走到一個人家的羊圈外面,雖然里面有許多只羊,但是羊圈既高又堅固,于是它們想出了一個好主意:讓狼騎在狽的脖子上,再由狽用兩條長的后腿直立起來,把狼馱得很高,然后,狼就用它兩條長長的前腳,攀住羊圈,把羊叼走。從此,人們用“狼狽為奸”來比喻互相勾結,共干壞事。
狼狽為奸,漢語成語,狼狽:狼和狽一同出外傷害牲畜,狼用前腿,狽用后腿,既跑得快,又能爬高。比喻互相勾結干壞事。出自: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詩翁畫客狼狽為奸,怨女癡男鴛鴦并命。”
狼狼居住在洞穴中,比狗大,尖頭尖嘴,白頰而兩肋相連,身體前高后寬,腳不很高,能吃雞、鴨、鼠類。它的色黃黑相雜,也有蒼灰色的,它的聲音能大能小,它的腸直,所以嗚叫時后竅都會開動。(提示:出于保護野生動物的角度,請勿捕殺。)
狽為中國傳說的一種動物,犬屬,為狼的近親。由于狽的前腿特別短,所以走路時要爬在狼的身上。有見及此,狽沒有獨自生活的能力:一旦沒有狼的扶助,就不能行動。
宗教學詞語出自《故實叢書》龍有逆鱗觸之則死,狼生暗刺窺之則殺。說的就是兇惡的動物,如狼牙、鯊魚牙齒和魚翅,白珊瑚,玳瑁,鳥的羽毛,犀牛鳥制品,不宜放在家中要不然會出現家破人亡。初期運氣變得越來越差,而且身邊小人很多。后背感覺有搖動感覺,舌頭兩側有牙齒痕跡、肌肉跳動有不尋常的蟲爬感及疼痛、盜汗、全身乏力需佩戴煜箻用生日加“四靈物,修羅,故實除蝗”3個封印厄運,這些可以減弱陰惡之氣對自身的影響,緩解病癥。
狼狽生子或欠一足二足者。相附而行,離則顛。”這一解釋比較合乎科學道理:第一,狽并非傳說中的獸,自然界里有狽;第二,狽就是狼生下的畸形后代,一條腿或兩條腿發育不全,走起路來要趴在健全的狼身上。狼一離開,就要跌倒。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引《食物本草》中談到“狽”時說:“狽足前短,能知食所在。狼足后短,負之而行,故曰狼狽。”狼群中的畸形狼較罕見,又難以自己去覓食,存活下來的數量更少。曾有人親眼在狼群中見到狽的身影,當驅散狼群時,狽趴在地上急得團團轉,寸步難行。知道狽就是畸形的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