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消化之旅
在胃內,吃進的食物經過充分的研磨、攪拌,變成了粥樣的食糜狀態。然后,胃會通過幽門(即胃的出口)小量多次地把食糜向腸道推送。接下來,就該由腸道“粉墨登場”了。
小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成人的腸道分為小腸和大腸,共長約8米。從幽門至盲腸的一段為小腸,約長5米多。小腸的第一段,就是“大名鼎鼎”的十二指腸,由于相當于人的12個手指排列的寬度,故而得名。十二指腸形態曲折,外形呈馬蹄形(或稱“C”形),其起始部(又稱球部)腸壁較薄,是潰瘍的好發部位(這也是十二指腸潰瘍成為消化科常見病的原因)。同時,十二指腸還是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的分界點,比如十二指腸及其以上部位的出血即為上消化道出血,以下為下消化道出血。
小腸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食物在小腸內受到胰液、膽汁和小腸液的化學性消化以及小腸的機械性消化(蠕動)作用,各種營養成分逐漸被分解為簡單的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質。小腸內壁有很多“絨毛狀”的突起,每個突起內部都有吸收營養物質的“通道”和專門的“搬運工”(可與營養成分結合的特殊蛋白),在滲透作用和“主動搬運”的作用下,營養成分就順利被人體吸收了。
食物通過小腸后,消化過程已基本完成,只留下難于消化的食物殘渣,從小腸進入大腸。
大腸:最郁悶的分工
如果要問人體內哪一個器官的工作最“郁悶”,那就非大腸莫屬了,因為它的工作就是生成并排出糞便。不過,大腸也不必因此“自卑”,畢竟誰都不能缺了它。
從盲腸到肛門的一段即為大腸,約長1.5米。大腸沒有消化作用,僅具一定的吸收功能。殘渣在大腸內被腸壁吸收了水分之后,就變成了糞便經肛門排出體外。
與小腸相連的大腸開始的一段稱為盲腸,它只有6~8厘米長,可控制食糜過快地從小腸進入大腸。盲腸中的細菌還會制造人體需要的B族維生素、維生素K等。
在盲腸的內側,還拖著一條“小尾巴”——闌尾。闌尾的形態如同一條蚯蚓,是一個退化了的附屬器官。由于官腔狹窄,闌尾內常有糞便、結石、寄生蟲等存留,這些因素都可造成闌尾腔內容物引流不暢,造成血循環障礙,引起闌尾缺血壞死而發炎。
通過盲腸以后,食物殘渣(現在已經可以稱之為糞便了)經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一路來到了腸道的最后一站——直腸。在這里,經常遇到的問題是煩人的痔瘡。痔瘡是怎么發生的呢?其實,痔瘡就是屈曲擴張的血管。由于肛門直腸處于人體的下垂部位,血液由下向上向心臟回流比較困難,容易造成肛門直腸區靜脈叢淤血、擴張,如長期處于久蹲、久站或經常便秘使腹部壓力增加,以及經常吃刺激性食物、飲酒,就會引發痔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