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古泉網
作者:劉飛燕 華夏古泉網創始人 新浪收藏專欄作家
[古錢幣收藏雜談之二]
秦漢錢幣:半兩五銖后新莽 “孔方兄”出世傳千年
秦始皇統一六國至東漢滅亡這四百五十年里,圓形方孔錢逐漸取代刀布,雖經反復(王莽幣制改革),但“孔方兄”正式出爐,成為中國古錢的代名詞。它為以后錢幣的標準化和大量鑄行奠定了基礎。
半兩:方孔圓錢的鼻祖
半兩跨越戰國、秦、西漢三個朝代,不同時期的半兩重量不一。
秦國時期,中原盛行刀、布幣,秦因地處邊陲,據說中原諸侯都不愿搭理他,因此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貨幣系統——半兩錢。這種錢記錄重量而不是鑄造地點。計重采用銖兩制(不同于中原的“釿”),半兩即十二銖,約八克。 但從實際出土看,半兩大多輕重不一,重的十多克,輕的僅四、五克,這給使用帶來不便,也說明當時秦國的商品經濟不發達。
戰國后期至秦統一全國,半兩錢逐漸標準化,重量大多控制在七至九克。秦滅六國后統一度量衡,半兩錢就成了全國唯一的法定貨幣,并影響后世幾千年。
劉邦建立漢朝后,沿襲秦制。漢初鑄錢仍為半兩,但重量卻比秦半兩輕不少。初時百姓也可鑄錢,自然越輕成本越低,以至小到像榆錢葉一樣,錢幣界戲稱“榆莢半兩”。這種劣質錢顯然阻礙經濟發展。漢文帝時采取私鑄官驗制度,開始鑄造一種標準的“四銖半兩”,錢重四銖,約為秦半兩的一半,文字為小篆,但已有了隸書的味道。
四銖半兩因形制規整,具有穩定貨幣經濟的作用;再加上當時國家穩定,因此大量鑄行。如今漢初貴族的墓葬中有時一次就能出土上萬枚。
漢武帝開始嘗試貨幣改革,起初想推行三銖錢,但可能因面值太小不久就廢止了,于是就有了貨幣史上的另一杰作——五銖。
五銖:流傳時間最長的古錢幣
五銖錢從漢武帝元狩五年開始鑄行,到唐高祖武德四年退出流通領域,經歷了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共七百多年,是流通時間最長的古錢幣。
五銖錢也被視為最成功的錢幣之一。史學家說它輕重適宜。在它之前的錢幣,重的如齊刀在四十克以上,輕的如漢的莢錢,不到一克。標準五銖四克重,方便流通。因此在唐武德四年廢止五銖以后,新錢的大小輕重,仍以五銖錢為標準。這個標準也適用于外國,希臘古代貨幣德拉克馬,輕重有不同,但最通行的也是四克。
五銖錢的形制也是一種進步。它具有外郭,外郭同文字一樣高低,可以保護錢文不被磨損。自采用五銖后,外郭的形制就穩定下來。歐洲錢幣在這方面一直處于落后狀態。
五銖錢的種類實在太多,單漢武帝時就有多種,因初期鑄造權不專由政府,而是各郡國都可以鑄造。五銖錢中發現極少數平背的,以及外郭不整齊的,都可以看作元狩五銖,即最早的五銖;有些異常精整而郭紋很細的,也許就是正宗官府所鑄的赤側五銖。武帝以后的五銖,只有漢宣帝五銖可以辨別,因為有幾種錢范留下來,上有宣帝年號。五銖錢的斷代問題,至今仍是錢幣學的一個研究課題。
五銖錢興于漢、盛于漢,以至后人把它作為漢朝的標志,唐代詩人劉禹錫贊劉備:“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就是指劉備興復漢世。
五銖錢鑄造精美,鑄行量很大(這是王朝興盛的標志),在中國古錢幣史上的地位顯赫,但因為存世量太大,目前市場價格不高,人人可以把玩;倒是后來王莽所鑄錢幣,目前較受市場熱捧。
六泉十布:精美的“虛值”錢幣
西漢末年,王莽創立新朝;稱帝不足二十年,卻進行了四次貨幣改革,且每次變革都是顛覆性的。在方孔圓錢已一統天下之際,王莽興復古之風,再次推行刀幣、布幣。他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從錢幣的形制到鑄造工藝,都有創新。幣制改革雖備受抨擊,但從錢幣收藏角度看,這個時期的錢幣美品、珍品頻出,被視作錢幣鑄造的第一個巔峰。
王莽第一次幣制改革是推出大泉五十、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三種貨幣,與漢五銖并行。大泉五十當五銖五十枚,契刀五百當五銖五百枚,一刀平五千當五銖五千枚。
一刀平五千像個鑰匙,把手上刻有“一刀”二字,填上黃金(錯金),刀身有“平五千”三字,它還有個詩意的名字,叫金錯刀。東漢張衡有詩:“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
金錯刀雖好,但推行不易。古時錢幣價值與金屬的實際價值關聯。一枚金錯刀換五千枚五銖,哪個百姓愿意?加上漢代皇帝姓劉(劉),含金、刀等部分,于是廢止了金錯刀和契刀,五銖也不要了(它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漢朝)。
第二次貨幣改革推出大泉五十和小泉直一兩種,方孔圓錢,鑄造精美,鑄造量較大,存世多見。
第三次貨幣改革,也是最復雜的一次,即發行“六泉十布”:
“六泉”是六種圓形方孔錢,從一、一十到五十,共六種,分別叫:小泉直一、幺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壯泉四十和大泉五十,除直一和五十,其他存世都很少。
“十布”則從“小布一百”起,有幺布二百、幼布三百……直至“大布黃千”,共十種。“十布”形制仿楚布,鑄造精美,歷來為藏家追逐的熱點。
最后一次貨幣改革是發行貨布和布泉。布泉和五銖重量接近,一枚貨布可換二十五枚布泉。這是歷次改革中最“靠譜”的一次,因此直到東漢初期貨泉還在流行。
[鏈接一] 秦漢錢幣中的名譽品
1、特大型半兩權錢
權錢又稱法錢,主要用以衡量所鑄錢幣重量。據考古資料載:陜西西漢王許墓中曾出土兩枚大型半兩錢,重80克,顯然不是日常流通貨幣。按西漢衡制,其重剛好是二十五枚法定四銖半兩錢的重量,被定為法錢;四銖半兩錢每百枚重約268克左右,每枚量2.68克,曾發現超大型厚重之大半兩,其重量達57.8克,相當于二十枚四銖半兩,極有可能是當時作為權衡四銖半兩重量之用的權錢。后又出土大型半兩錢,形制若秦半兩,重量相當于若干枚秦半兩,也被推斷為秦半兩權錢。
近年拍賣前三名:
2、壯泉四十
新莽“六泉”歷來是藏家追逐的熱點,壯泉四十是六泉中的最為難得的品種,曾被列為古錢“五十名珍”,目前市場價格在十萬元左右。
近年拍賣前三名:
3、第布八百
第布八百是十布中最為少見的品種,目前市場價格在十萬元左右。
近年拍賣前三名:
[鏈接二] 大眾收藏秦漢熱門幣種
1、秦半兩
秦半兩存世較多,文字古拙,輕重懸殊,幾乎枚枚不重樣,其收藏價值主要與文字風格和重量有關:文字較為飄逸古樸的價格較高,較為規整的價格稍低;重量也是重要指標,一般十克以下的價格在幾百元左右,十到十五克的價格在千元左右,十五克以上稀見,價格在三千至數萬元不等。
2、契刀五百
契刀五百是王莽第一次幣制改革時推出的,形制由方孔的刀環和刀身組成,刀環有“契刀”兩個字,橫列方孔兩側,刀身銘“五百”二字。存世較少,但比一刀平五千要多,美品價格在萬元左右,極美品也有過十萬的。
3、貨布
貨布可能是古錢中最美的貨幣之一,錢文采用懸針篆,字腳像針一樣,肩寬和腿長據說為黃金分割的比例,看起來造型優美。貨布的發行量很大,至今仍常有出土,但美女誰不愛,因此價格一路攀升,品相極美的單枚已有了過兩千的價格。
秦漢錢幣的熱門品種遠不止以上三種。其實,像新莽“十布”,一直都是藏家追逐的熱點;集齊“六泉十布”,更是收藏者的夢想。對于入門者而言,新莽錢幣中的大布黃千、貨布,鑄造精美,價位不高,也是不可或缺的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