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周易》文化知識普及

一、什么是《周易》?     

            1、《周易》是一本書,或說是一部占卜書。是中古時期,文王、周公和筮占的“貞人”們根據以往占卜等占筮記錄書,到500年后的孔子又給其做了全面注解的《易傳》。     

        2、《周易》包括兩部分,分別是《易經》與《易傳》,在《周易》前還有夏朝的《連山易》,商朝的《歸藏易》,據說都已失傳。這些書和以后與《易》有關聯的學術都稱之位《易學》。      

       3、《周易》除了占卜辭文記錄外,重點理論框架是《周易》文化,《周易》思想。它的理論經典名句很多,歸根到底是闡述“一陰一陽之謂道”,與“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哲學概念、方法論。

二、《周易.》的理論概念   

      1、《周易》來源傳說,古有伏羲氏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施做八卦,也就是觀察自然的結果,設卦目的:“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因“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因此設卦觀象。    

     2、創立了“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想射(yi)。之后又確立了”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大業、分吉兇的六十四卦來表述萬物演化進程。(太極前有無極、太素、太初、太始,無中生有的宇宙生成論)。   

    3、《周易》的作用。通過《周易》這門知識學習,使后人了解自然規律,人之常情,萬物運動變化中深層的“中庸之道”;使人們少走彎路,防患于未然,達到和諧,自然有序,教會人們因地制宜的應變能力。

三、《周易》很重視道德,實則六十四卦就是六十四卦德。    

 (一)什么事“道”?    

      1、《周易》學說首先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形而上者謂之道”,順受天道的“得位正中,順受其正”,“道濟天下”,“茍非其人,道不虛行”,“《易》之為書,光大悉備,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等理論概念。   

    2、道家也在闡述“道”,如“道可道,非常道”,“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等道家學術概念。   

    3、“道”是最高規律。西方說誰創造了天地呢?是神。《易經》上說是“道”,是道創造了天地萬物,道是世界的根本,道是根本規律,最高的規律,既“一陰一陽”。     《黃帝內經》中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法于陰陽,和于術數”的道術關系。     易家的萬物生成數與道家有些不同的“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變六十四卦”都是在表述對道的認識。     蕭天石著《道德經圣解》認為,“儒法乾,道法坤”,“儒法乾,天行健,自強不息”;“道法坤,厚德載物”,這是效法乾坤之道。 

   (二)什么是德?           

“德”,一般來說是和“道德、品德、仁德”聯系起來。

“道德”,往大了說是天道,自然之道的大道德;往小了說各按其道的自有規律運行良好品德,也就是各行各業的道德標準,來衡量、來運行、來評判。老虎要吃肉,羊要吃草,草要土地、陽光、水分滋潤,這是它們的生存之道,建立起來的逐漸旺盛,道統傳承沿襲的良好機制就是它們的高尚品德,不去殘害同類,破壞自然秩序。      

   “品德”,首先具備了德,這個德性有多高,有幾品?也就是到了什么程度,嗯,是這個意思。另外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德行是被眾人品說、贊成,認可的好的思想、作風、行為, 以至于貢獻。“道德、品德”,都是在大的方面被大家一致認為高尚行為。      

   “仁德”,往往指個人的仁愛、品性、修為高尚仁義行為。同時,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用來形容積德,做好事;缺德,做壞事;敗德、散德,是把原有的德失去了德表現行為。《周易》訟卦六三爻有“食舊德” 說的就是這個。 

      我們在德的方面認識,應有個人行為與集體行為,如果沒有集體公德,或這個德沒有價值便沒有意義,同時“德”還具有時代性,我們現在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24方針,就是當代大家要遵守的社會公共道德。     

     《大學》篇講:“明明德 ”,并給出了具體做法,那就是“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而《周易》講:“德合無疆”,是說德與德合起來,就是大德,眾德、眾愛,因此“無疆”,大愛無邊界,無國界延伸無限。我們現在常常會說某人“德不配位”,在《周易》中處處講“得位正中”,意思是你當位辦事中正就可以了,不中正,或不夠或超出中正都是不好的,也正如孔子所說:“在其位,謀其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易傳·系辭下第五章》子曰:“德簙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v

    意思是說,你在什么地位就要辦應該辦的事,遵守本位的則守,儒家講: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都是在講“當位”如何,處理事務要守規矩。而易家,更重要強調不僅是當不當為位的問題,還要看中正,也就是今天人們所說的公平,公正。怎樣才能公平,公正,只有透明。不透明,本身就是不公平。德不配位,讓人注重的是道德品德與其所占有之位想配與否,遵守了本位的規矩,就應該是做到了基本的德性要求,并不是要在本位做多少好事,行善積德多厚。v各學派也有不同說,有積陰德,今世之德,后世之德;為子女兒孫積德之說,至于怎么積,什么方式積善德,又有很多內容。一句話,不害人,與人方便是小善小德,為眾人辦好事,實事不求功名者是大德。

       我們通過上面分析,“德”分大德與小德,不同環境下,有其道德標準與要求,《周易》六十四卦就是討論六十四個不同環境下,應該具備什么樣的德行、思想來面對,來處理。其中又突出了道德培養、修養、鞏固、完善等“三陳九卦德”的專門論述。你看《周易》不是很偉大嗎!這還不算,《周易》又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大人”四合:“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季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 

四、《周易》講:“言有物,行有恒”,“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前一句話說,說話要有具體的物,辦實事,還要持之以恒,因此設卦觀象,以盡情偽,不然虛理易差。第二句,說如果不持有好的德行操守,或要承受羞辱。古人做事,都是從實際出發,表里一致,言行一致,就是虛擬事物用“八卦圖像”表述,這就產生了八卦、六十四卦、386爻的學說。   (一)八卦的由來,有很多種,仍無定論。    1、根據天文氣候說;2、方位說;3、結繩說;4、八索說;5、負責事物的官職說;6、巫、覡說;7、聽風說。張其成老師《全解周易》 書中也有詳細介紹。  (二)《周易》五行的由來?一般說,在戰國鄒衍前是“五行相勝”,之后增加了“五行相生”,到漢代·京房又引用了卦爻“納甲”的發展。   (三)天干地支的由來?      天干出現相對要早于地支,都是用來記數、記日,傳說伏羲、黃帝,無法考證,一般認為干支六十花甲歷法是夏朝,因此叫黃歷、干支歷、夏歷,就是在“立正”(立春一年的第一個月)也幾經修訂。我們現在所用的黃歷是根據“夏歷”,就是我們今天的陰歷,都是根據我們國家是農業為主所確立的二十四節氣,立春,斗指東北,太陽黃經為315°。“歷”是用來判別氣候、記載時日、規定計算時間標準的。一晝夜為一日的歷法單位,以月球盈虧為一月,即太陰歷的基礎上,以一寒署為一年,即太陽歷。相傳天皇氏制干支,伏羲氏作甲歷,黃帝氏命大撓作甲子,太昊氏設正歷,顓頊氏作新歷,帝堯氏命羲和敬授人時,期三百有六旬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與近代推算回歸年略相等。夏朝以建寅為歲首,商朝以建丑之月為歲首,周朝以建子之月為歲首。漢武帝時改夏正,之后王莽、魏明帝、唐武后及肅宗都進行改變,但未成仍沿用至今。(參考:太陽歷、太陰歷法則:太古、上古時期先人發明太陽歷,“近取諸身”,依據十個指頭將一年分為十個月,每個月36天,這就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來歷。從陶唐氏(堯帝)陶寺遺址看,當時是20個節氣,可見在堯帝時仍然使用太陽歷。大約到了夏代后羿攝政時,后羿的妻子嫦娥依據一年日月合辰12次,確立了太陰歷。

既然堯帝時的太陽歷有20個節氣,那么太陰歷應該有24個節氣,西周的《逸周書》和《周髀算經》都記載了24節氣,《周易》將24節氣之首的冬至復卦置于第24卦說明西周時24節氣業已確立。

所以在“三陳九卦”中,列第10卦履卦和第24卦復卦。若以32恒卦為起點,那么41、42損益卦就是第10卦,而第24卦是55卦,但損益、困井占了2個數,所以是57巽卦。如此九卦備矣。

損益對應履卦,巽卦對應復卦,這5個單卦都與時節有關系。巽卦最早有時節的含義,《連山易》《易本命》云巽為八,“八主風”。秦《尸子》:“伏犧作八卦,別八節而化天下。”《太平御覽》:“伏羲坐于方壇之上,聽八風之氣,乃畫八卦。”第三陳“巽以行權”,知時節以行權變也。巽為八節八風,復卦則乘三才為二十四節氣。

履卦除了在《周易》卦序是第10卦外,其它代表太陽歷、五行、十天干的信息則很少,但是履卦的卦爻辭卻是依據卦象對應的天象而得,歷法的依據也是天象(見履卦解讀:“履虎尾”天文溯源);又履卦有年歲之象,《爾雅》曰“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按第二陳、第三陳皆以履為和,前已述此彝族后天八卦(屬《連山》體系)《歸藏·說卦》逸象,和通禾,年從禾千聲,故履卦有“年”象;歲,從步戌聲,履為步,乾在戌位;履卦貞兌,兌為巫祝,故履有祀象。)

    (四)太極主要有哪些內容?      太極分陰陽,陰陽混合是無極,呈獻陰陽而不脫離是“太極”,分離了是兩儀。太極圖一般分白黑陰陽魚,白上升為陽,黑下降為陰。古人對其解釋有八種之多,主要有: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陰陽轉換,陰陽平衡等等。   

         五、《周易》文化現象      1、《周易》六十四卦,從乾坤定位開始,講“天地定位”(尊卑、長幼有序),我們不僅是理解“定位”,自然有序,而要知道《周易》卦序,上一卦和下一卦是相反的,你看乾坤陰陽相反,屯蒙相反(倒),需訟是相反的——既濟卦與未濟卦。     2、《周易》還有一個規律,那就是下一卦是按上一卦的自然和人文發展走向規律進行的,所以說《周易》是六十四個生物鏈組成一個圓周,“周流六虛,往而復返,循環不停,生生不息”。你說這種哲學邏輯不是很有趣味嘛?如同四季花草、樹木,綠了黃,黃了綠,周而復始。   3、《周易》六十四卦,象一個大的太極圖,圓而轉動不停,更有意思的是上經30卦,下經34卦,上經代表著太極圖的陽氣上升(輕),下經代表著陰氣下降(重),很有意思嘛?雖然書中沒有,任何書中都沒有說,可我們知道起卦方式,數字卦,上輕下重,上少下多,如123是《天風姤》,12345是《火雷噬嗑》。你看我們日常生活規律,一定底盤重,不能出現頭重腳輕,不是嗎?(參考:?因為他是按卦序中來排的

卦序指六十四卦排列的順序。為了記憶,古人編了一首卦序歌: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

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

咸恒遁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家人睽,

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繼,

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兮中孚至,

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三十四。

《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有著內在的根據,按照古人說法,這種排列反映了世界產生、發展、變化的過程,以乾坤為首,象征著世界萬物開始于天地陰陽,乾為陽,為天;坤為陰,為地。乾坤之后為屯、蒙,屯、蒙,象征著事物剛剛開始,處于蒙味時期。……上經終于坎、離,坎為月,離為日,有光明之義,象征萬物萬事活生生地呈現出來。下經以咸恒為始,象征天地生成萬物之后,出現人、家庭、社會,咸為交感之義。指男女交感,進行婚配。恒,恒久,指夫婦白頭到老。社會形成以后,充滿矛盾,一直到最后為既濟、未濟。既濟,指成功,完成。未濟表示事物發展無窮無盡,沒有終止。《周易》作者力圖使《周易》六十四卦排列符合世界進化過程。)

        六、《周易》的發展延伸,陰陽之氣。        我們 說《周易》,就想到《易經》,很多人就會聯想到“太極圖”,可以說中國的傳統文化的最高秘密都在這張圖上。它代表了陰陽對立,辯證統一的高深養身智慧。所以說,中醫辨證施治的時候,常常會對同樣一種病,有不同的醫法;不同的病也可能會采取同樣一種治法,這就是根據這個根本。     由此,人體不同的部位、組織,以至不同的生理活動,都可以劃分陰陽兩類;例如:背為陽,腹為陰;氣為陽,血為陰;動為陽,靜為陰;力與精神為陽,體液和溫度為陰。      中醫認為人的生命賴氣以生,氣存則生,氣失則亡。明代·張錄兵說:“人之有生,全賴此氣。”可見養生,首先養氣。中醫將《易經》中的氣演化為三層含義,空氣,就是我們呼吸的氧氣,二氧化碳等;水谷之氣,就是我們吃的東西化成的精微物質,我們現代人講養生,可以通過排毒,可以通過調理氣息,古代道家有“食氣功”的養生方法,就是  咽這個氣,是相當于吸收日月精華;“元氣”,就是先天父母給的氣,是一種遺傳物質,優點DNA的意味,但是絕對不是DNA,這種氣是生命的根本。我們看武俠小說,兩個高手打架,一個被傷了元氣,命在旦夕,就是這種氣。     到底怎樣來養生呢?《易經》上告訴我們,無極生太極,就是虛空生萬物。當你心中靜到極點,則“真氣”就產生了,但是要配合呼吸。《易經》乾卦代表陽氣。卦辭:潛、見、惕、躍、飛、亢是乾卦的六個爻。這六個爻表示了乾卦通氣潛伏、發展到到頂點,然后收回來又潛伏下來。這個陽氣發展盛衰、潛藏、變化規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的陽氣要善于潛藏,也要善于用。      我們用中醫的理論:陰陽、表里、寒熱、虛實,這是辨證施治八鋼:表證、熱證、實證(陽),里證、寒證、虛證(陰)。中醫認為陰陽平衡處于健康,包括心態。     我看到群里朋友們,有多位網圖標用“太極圖”,有順時針,有逆時針,為什么要黑魚(陰)在上,白、紅(陽)在下呢?太極圖的解說,有八種之多,大家都知道,就不贅述。有一本書專門介紹這類圖,可以說是專門考圖說,因此不僅是這些,還有很多。《周易》學說,“陽氣上升,陰氣下降。”這是一個基本概念,也顯得專業一些。順與逆的關系,順是向后發展,也就是未來看預測;逆是返璞歸真,向以前看預測過去。奇門有陰局與陽局之說;希特勒,徽標是和中國佛教“萬字福”形狀一樣,只是我們是順時針;而他是逆時針,逆時針就是逆天、逆天道、逆人民。太極圖,確實有用“逆時針”圖的,為什么?那是道家練氣時,所采取“返璞歸真”之用意。還有一種人,自認為能去陰曹地府,去見閻王時而用,光用此圖還不行,還要用咒語等法器,大損陽氣(折壽),回來要進行一段時間補陽氣。什么是“天道”?周易云“立天之道,曰陰陽。”天道就是天地定位,自然有序的客觀發展規律,也是生物進化的必然規律。從哲理上說,天道就是天地大義,上天有好生之德,養浩然之氣,浩然之氣是君子固有之氣節。因此說,君子是上天的寵兒。只有君子才能感知浩然之氣,才能協助圣人、大人,完成偉大事業,君子坦蕩而浩然明亮,文明光照大地如同太陽光輝普照世間萬物一樣。陽氣輕上升為理想而升華,陰氣重下降為實踐而厚重。至于,陽清,陰污;陽尊,陰卑。帶有時代認識背景,有待于從新認識、考量。    

       七、易學的兩派六宗及概念認識        1、兩派:象數派與義理派。            六宗:占卜、災祥、讖緯、老莊、儒理和史事。            其中:占卜、災祥、讖緯三宗屬于象數派;而老莊、儒理和史事則歸屬義理派。        2、《周易》既有象數,也有義理。開門之卦是乾坤,乾卦重點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卦講:“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也是清華大學的校訓。其次,乾卦“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坤卦“大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厚德載物,德合無疆,乾天道,坤地道,天地定位,父母始生化育,陽始陰成的思想,也就是“天成象,地成形”,是《易經》理論思想的基石。乾至健,坤至順,一陰一陽是世間萬物化生,乾主“健”、“生”,御六龍,龍乃君子也。坤德“牝馬”的精神,母愛胸懷。干好事業,要有乾坤精神與品德。乾是馬的象征,坤是牛的象征,而坤彖辭不用牛,而用牝馬,因母馬忠貞與順從的特點。     3、《周易》有四大難卦:【屯、坎、困、蹇】;還有十二辟卦【也叫十二消息卦:復、臨、泰、壯、夬、乾、姤、遁、否、觀、剝、坤】;十三制器卦【離、益、噬嗑、乾、坤、渙、隨、豫、小過、睽、大壯、夬】;三陳九卦德【履、復、恒、損、益、困、井、謙、巽】。除此以外,還有論述不同狀態的婚姻卦【屯、賁、歸妹、姤、蒙等】,軍事【師、同人、離、晉、謙、豫、萃等】、治獄官事卦【蒙、訟、井、困、豐、噬嗑、旅、中孚等】,講商人【復、需、睽、豐、明夷、旅、蹇、謙等】,講貴族斗爭【比、否、訟、遁、萃】,倫理、啟蒙教育卦【蒙、需、家人、謙、節】,物極必反卦【泰、否】,總之文化、美術、自然進化、詩歌、方言、典故、用人管理,歷史、生活、哲學辯證等等。可以說《周易》文化,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值得更多的有志者去研究,因它給出的是“事物的進、退變化過程“變化者,進退之象也。”進退是物質運動轉換的過程,這種現象形式是觀物、擇取,“格物致知,格物開物”,擇取的方法論,稱其謂《百科全書》一點也不為過。

八、《周易》的特色          

      1、“變化者,進、退之象也”。 我們回想一下,世界上的人、事物沒有一成不變的,《周易》六十四卦,除了敘述單個事物外,還有一個整體觀念,那就是“物極必反,反極必正,否極泰來”,事物往而復返,是在有序變化中。這個“變化”有人為影響與“本然”屬性運行,在易家看來“變化”只是事物的進、退過程;“利益”只是站在個人的利益觀點上來論述。事物進退變化的屬性是不以個人利益為轉移。因此,易家觀察是進退過程,不去考慮利益多少的思維模式。     

      2、《?周易·上經》 起于乾坤,終結于坎離,《下經》起于咸恒,終結于既濟未濟卦。咸恒為夫婦,由乾坤而生,既濟未濟為水火,由坎離化成。其中的變化有千百種不同,宗旨卻只有一個。乾道崇尚虛,坤道崇尚實,坎象中實,離象中虛,《周易》開始于虛也終結于虛。虛就是靈,靈就是變化神妙(高島易斷)。循環往復,變動不居,周流六虛。       人類的思維有兩個層次,一曰“理性思維”,二曰“靈性思維”。西方哲學偏重理性思維,中國哲學偏重靈性思維。社科院研究員胡學琛先生說:這些歷代易學探索的目的是什么?那就是從“義理或象數”,兩條途徑尋找宇宙中這種“變易”、“簡易”的總規律。    

      3、治《易》,可謂欲速則不進,欲罷則不能,其難在體道,其樂亦在體道。道不須臾離人,此實理也;不修身立誠無以體之,亦實理也。非只造道、立身、求學、干事,我輩茍有一志未遂,無不當以修身為吃力最緊處,非此則脊梁不立,成敗得失一任于天,小人故行險以徼幸,惟君子貴修己而自至之。修身之要,見諸群經,《易》統萬事,修身節目亦甚分明。論體用:乾、天性也;既濟,王道也。論功夫:剝、復無妄、大畜,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也。論手段:震,慎其獨;艮,素其位;豫,率其性;履,蕩其私(日本·高島)。其實談到“本立而道生”的理解。4、《周易》文化·成語,“百姓日用而不知”。 下列成語都是來自周易:69

       否極泰來(周易·否、泰卦);自強不息(周易·彖傳、乾);云行雨施(周易·乾、文言);原始返終(周易·系辭上);群龍無首(周易·乾用九); 虎視眈眈(周易·頤·六四); 謙謙君子(周易·象傳·謙); 窮神知化(周易·系辭下);  日月合璧(周易·參同契);  王用三驅(周易·比卦)九五之尊(周易·乾卦);女先正內(周易·家人);三品之功(周易·巽卦);見幾而作(周易·系辭傳);勿藥有喜(周易·無妄);反目成仇(周易·小畜);止所當止(周易·艮卦);井泥不食(周易·井卦);以上臨下(周易·臨卦);不戒不虞(周易·萃卦);立竿見影(周易·參同契);鳥焚其巢(周易·旅卦);出入無疾(周易·復卦);正大光明(周易·離卦);設險守國(周易·坎卦);至日閉關(周易·復卦);亂極必治(周易·蠱卦);勞民勸相(周易·井卦);我仇有疾(周易·鼎卦);物極必反(否·泰卦義);治歷明時(周易·革卦);商兌未寧(周易·兌卦);枯楊生華(周易·大過);原始要終(周易·系辭傳);殊途同歸(周易·系辭下);樂天知命(周易·系辭上);洗心革面(周易·系辭上);無妄之災(周易·系辭下);革故鼎新(周易·雜卦傳);居易候命(周易·困卦);類族辨物(周易·同人);幽獨之賢(周易·履卦);介疾有喜(周易'·兌卦);不速之客(周易·需卦);王臣蹇蹇(周易·蹇卦);飛鳥遺音(周易·小過);三陽開泰(周易·泰卦);三五歸一(周易參同契);文過飾非(周易·賁卦);天地玄黃(周易·坤卦);太和中和(周易·乾卦);節以制度(周易·節卦);用晦而明(周易·明夷卦);舍爾靈龜(周易·頤卦);朋友講習(周易·兌卦);喪羊于易(周易·大壯卦);龍馬出河(周易·系辭傳);申命行事(周易·巽卦);翰音了天(周易·中孚);正位凝命(周易·鼎卦);觀國之光(周易·觀卦);守中保大(周易·豐卦);有戎勿恤(周易·夬卦);防微杜漸(周易·坤卦);威明相濟(周易·噬嗑);結繩而治(周易·系辭傳);思患預防(周易·既濟);風雷激蕩(周易·益卦);井冽寒泉(周易·井卦)。

《周易》文化知識普及(四)

 九、《周易》名句、名家解讀。   

      1、“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體現了儒家的觀念,天是尊貴的,地是卑賤的,這樣乾坤的位置就確定了。儒家從天高地低這個自然現象推導出陽抑陰的觀念。實際上低不一定是卑,高也不一定尊。在老子那里是越低的東西越接近于道。比如說水,水往低處流,“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所以水是最了不起的。道家是崇尚陰抑陽的。    《系辭傳》是有相當多的內容是儒家思想,但是也不排除它含有道家思想。所以說《周易》了不起,就在于它里面既有儒家思想又有道家思想,還有其它各家思想。可以說《周易》是先秦諸子百家思想的匯總,是先秦哲學的高峰。    

      2、“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這是做一個總結,這些雷霆、風雨、日月、寒暑是天上物象的陰陽變化,都屬于乾卦和坤卦,乾道可以成男,坤道可以成女,這是地面形體的陰陽變化,男和女也都歸結為乾坤,而乾坤就是陰陽,所以《系辭傳》實際上是講陰陽哲學。談到日月形成“天成象,地成形”,“一陰一陽之謂道” 。當然,各家也有各家之道,如道、儒、墨、名、法等,《易》道就是各家之道的總綱,因為《易傳》在先秦諸子百家里面,應該說是比較后出的,所以它是先秦哲學的集大成。這個集大成就是陰陽的和合,也就是所謂的平和。      

       3、“可久則圣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可久”、“可大”都是賢人的德業。因此《易經》不純粹講一種德,它還講了一種業,從“德”和“業”來看,“德”基本上是一種觀的,內在的品德、道德,是從主體上來說的;而“業”基本上是從客觀上說的。德是內在的,業是外在的。因此《周易》不光是說內在的德,它還要成就事業,這個業就相當于“功”。易家跟儒家不一樣,儒家是重義輕利,有義利之辨,而易家是義利兼顧。“利者,義之和也”,要想取得大利,就必須用義。“義”和“仁”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仁”是內在的要求,“義”是外在的行為。易家主張以義取利,這個義可以看做是德,利可以看做是業。(張其成《全解周易》)。     

      4、《高島易斷》附錄三       今人學《易》者多而得其味者少,病痛雖萬狀,病根卻全在學圣人之《易》而不信圣人指教。不思以克己修身、躬行仁義為實下手處,為求前知貿然學《易》,于是鮮有不熾(chi)其私欲者。讀《詩》而不信圣人,猶得文學;讀《書》而不信圣人,猶得掌故;讀《禮》而不信圣人,猶得儀范;讀《春秋》而不信圣人,猶得信史。唯讀《易》粹三圣英華,門檻至高,不以道心得之,必以賊心失之。以名利心治《易》,猶習武以欺凌人,縱學得二三小伎倆,非但不堪大用,每每反成其人喪德敗身之甘餌。     君子學《易》何為?夫《易》者,易也,道之本、理之全、性之純也。約其大體而言,本太極之一理,察萬理之所出,揆三圣之仁心,體天命之所系。自昭明德,純然剛勁,則大體得立;審時知幾,發隱推顯,則仁熟義精,虛靈此心,神明此心,則無往非《易》。任三百八十四種境界萬變紛呈,我自知身處何卦何爻,進退周旋,惟義所在;顛沛造次,各得精彩。君子體道至此,庶幾可以參贊化育,與天地并列為三矣。      惜小程子(指程頤)《易傳》著成,年逾七旬尚不示人,自言凱有少進。    

      5、《高島易斷》附錄一,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所著《周易與中國精神》。             

      我完全相信自我知識的價值,但是當世世代代的智者都宣揚這種知識的必要性,結果卻一無成果時,宣揚這樣的見解是否還有用處?即使用最偏頗的見解來看,《易經》也明顯地體現著勸諭的傳統,要人們仔細辨明自己的個性、態度及動機。這樣的態度吸引了我,促使我動手來寫這篇序言。關于《易經》的問題,我以前只透露過一次,那是在紀念理查德·衛禮賢的一次演講中,其余的時候我都保持緘默。想要進入《易經》那遙遠而神秘的心境,門徑極難找到。要想欣賞孔子、老子他們思想的特質,就不應該忽略他們偉大的心靈,更不能忽視他們的靈感主要源于《易經》這個事實。對于如此不確定的事情,以前我絕不敢公開表露,但我現在可以冒這個險了,因為我已經八十多歲了。民眾善變的意見對我幾乎已經毫無作用,比起西方的哲學偏見來,古代大師的思想對我有更大的價值。?       我們認識日本·高島、瑞士·榮格,一個個外國友人學習《易經》的路程與他們的思想,也是《易學》的傳播者,受益者。對《周易》推崇之至,在做學問面前孜孜追求,取得了如此成就,在做人時仍然表現出的謙虛與謹慎的態度與人格的魅力。我們更應該明白: 明德做人,在教學;德、法培養從“小學”;“小題大做”經為首,諸子百家大講堂。          6、為什么說“《易》者,象也”?         “易者,象也”這句話出自《系辭》:“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易學是專門研究 宇宙萬物的運行繁衍規律,解讀社會人生之象的。我們知道,六十四卦都在探討宇宙萬物萬事的各種現象和規律。社會萬物萬事有著變動的形象和規律,人們在不斷地感知和總結這其中的奧秘和規律。     一件事物從發生到結束、從出生到死亡,每一個瞬間所呈現的象是不同的,但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人們對此進行觀察、分析、總結、形成了卦象,企圖用立卦象的方法輔助日常的生產生活以及思考的方法,以達到極限亨通的目的。      事物本身紛繁復雜,變化多端,樣式和形態都是無窮盡的。我們在某個瞬間感知到的,時事物的象,可以理解為整體的趨向、象征。雖然卦象不是具體的事物,但是能夠解讀萬事萬物,就是因為每一個卦象都是根據宇宙時空分割出來的事物的不同形態而創造的模型,是一種提煉出來的反映現實生活的映像,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通過卦象來認識客觀世界,就是利用先哲的智慧啟迪心智,聯系現實的事物進程,摸索規律探索走向,便出現了未來的“象”。          7、如何理解“鬼謀”? 出自于《系辭》:“天地設立,圣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客觀世界有不同的位置,客觀事物有不同的間段,先哲創造了卦爻來模擬這種規律,探討對人生的影響,以便更好地認識客觀世界。人做事都有動機、目的和計劃,要實事求是,集思廣益,共克時艱。在面臨困難的時候可以尋求先哲的智慧,從他們的思想言行、光輝事跡中找尋解決矛盾的辦法。八卦都有自己的象,顯示了事物的本質,這都給后人以啟示,爻辭和彖辭講的就是事物之間的邏輯關系。卦中所說的吉兇都是相伴的,相互依存,相互扶助,這也都是源于事物的剛柔屬性。       所謂的“鬼謀”,就是說使用先哲的智慧來解決問題。鬼就是指歸去的人、去世的人,他們生前的思想言行、光輝事跡和經驗智慧,都隨著時間沉淀成處世哲學。這些都已經保存在歷史典籍中,保留在民族意識中,保留在現實社會中,潛移默化影響著后代人。尤其是伏羲、文王、周公這樣的圣人,他們仰觀天象、俯察地理、明辨人情、透悟事故,以卦和爻的方式表示出來,傳給后人豐富的知識寶庫。    《系辭》說:“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文言》說:“ 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認為“學以聚之,問以辨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

《周易》文化知識普及(五)

十、《周易》文化,涵蓋內容之廣,與其有直接聯系與間接聯系都可看做是周易文化,或者稱謂《易學》,只是“學”多偏于知識、學問的真實性。那么,在周易文化中就會有魚龍混雜,迷信與科學,謬論與真理并存是不可避免的,這也是我們在學習中要有辨別、辨識來加以區別為好。  擇取客觀的實用的周易文化,除了周易思想哲理性與應用外,多數也體現在民俗文化的現象中,從不同角度體現《易學》文化的折射,中國民俗中的不少習俗都或多或少與《易經》有著種種關聯,受到其影響熏染。  

我們一般人認為卜卦、看相、算命的風俗可以說是與《易經》最有直接關系,其實在民俗禁忌的風俗中,崇陽抑陰,男剛女柔,男主外女主內,《風火家人》卦 中談到家庭管理藝術,女子在家庭起主導作用“女先正內”,男在外謹守本分,盡力而為,提出了重視倫理道德,不僅是“君子言有物,行有恒”,并認為男女在家庭內外分工各有其正當地位是天地間的大道,“閑有家,志未變;家有嚴君;家人嗃嗃;王假有家,交相愛”等論述。  另有女子過強不吉,女性的月經和產后的血看做是不潔之事。干支日、建除的禁忌等。《易經》的倫理思想要高于《詩經》、《論語》、《孟子》,主要注重天道陰陽的思想提煉出“性命之理”(秦泉《周易大全》)。  喜慶風俗中,數字“八”認為吉利,人物中有八仙、唐宋八大家,地理中有八方、八荒,歷法有八節、八風,物品有八珍、八駿,中醫有八綱、靈龜八法、飛騰八法等。  喪葬風俗中,南方流行“八卦米”,節日風俗“重陽節”,建筑風俗上梁貼“護房符”,太極八卦圖,《宅經》一類風水著作大多是總結歷代民間建筑的風俗,而理論基礎和操作方法則受到了《易經》象數和義理的影響。

十一、《周易》思想與周易構架有很多凸出的哲理范疇理念與現實中對應。舉幾個介紹給大家。   

1、陰陽觀念。“神農氏作,樹五谷淇山之陽,九州之民乃知谷食,布天下之化。”古人根據自然山南山北陰陽面觀象認識。政治管理“民心向背”,向背是指陰陽關系。現代科學發現磁場的南北極,電子的正負極,它們相互依存、對立、轉化、維持著宇宙的平衡,如果陰陽不調,就會出現不好的結果。  最初的中醫是與卜筮混合并存的,當時巫醫就是指那些能夠為人們除病消災的人,對于其手法究竟是真的科學的醫療方法,還是單純的精神治療法,可能連巫醫自己也不清楚。之后不斷積累醫學與人體結構等知識,醫開始從巫中獨立出來。不過中醫的發展仍然獲得了《易經》的幫助,如《易經》的陰陽觀、動態平衡觀都深刻影響著中醫理論。中國第一部醫學理論典籍《黃帝內經》得到了《易經》的精髓,《神農本草經》受到《易經》的影響提出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的中藥理論。漢代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闡述“六經傳變”、“六經辨證”學說。孫思邈的《千金方》強調了“六壬”的觀點。《素問·調經論》中說:“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陰,或生于陽。”就是說:侵邪人體的“病邪”可劃分為陰、陽兩大類。自外部而來,侵邪人體的為陽邪。比如中醫病因學中的“六淫”,人生病的過程就是機體的正氣與邪氣相抗衡的過程,屬陽的邪氣進犯人體,屬陰的正氣就首當其沖與之抗衡;屬陰的邪氣危害人體,則有屬陽的正氣來抗衡。陽為熱,以“熱”為特點的病理變化,比如發燒、臉紅、心跳加速等。陰為寒,以“寒”為特點的病理變化,比如四肢冰涼、喜歡蜷縮、喜歡喝熱水等。陰陽不平衡就會導致人體容易生病,陽虛的時候,機體表現出“虛寒證”,如面色蒼白、怕冷、四肢冰涼,精神疲倦、喜歡蜷quan縮、容易出汗,甚至沒有任何原因卻大量出汗的自汗情況等。陰虛的時候表現出“虛熱證”,如手、腳、心和背部發熱且容易出汗,心煩、口干舌燥,經常感覺有熱氣涌向面部使其發紅、汗出的潮熱現象,睡眠中出汗醒來后汗自然停止的盜汗現象。這是在闡述陰陽病理,陰陽亢盛,陽病陰象,陰病陽象。當然還有陰陽兩虛的癥狀。?    

 2、陰陽互根——共生觀念,陰陽對立——敵對相持觀念,陰陽平衡——太和中庸觀念,陰陽互補——統一協調觀念,陰陽升降——相互交換觀念,如粒子三易性,陰陽能元、測不準定律、S矩陣理論、物質與反物質等科學領域。    

3、太極觀念與現代發現。太極思維是由點向外波浪形放射電子波的運動模式,是一幅 電子向四方傳播的太極電子波圖像。現代學者發現,人的視網膜中能分辨明暗的細胞是相對應的,這恰好與太極圖模式相吻合;大腦的左右半球功能的分工,也類式于陰陽結構;物質進化和細胞分裂的模式,也跟“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的模式相似。   

4、數變觀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與今天的核裂變的現象相似;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的計算機二進制,在他看到邵雍的六十四卦圖時,感到無比的驚嘆;古代八卦算法、珠算都和《易學》有關聯。  

 5、六十四卦,也無意中和人的64個遺傳密碼 與氨基酸的相對應。杭辛齋在《學易筆談》中用八卦來說明八種氣體的性質。如氫氣是震卦,氧氣是艮卦,氮氣是巽卦,空氣是蒙卦,二氧化碳是離卦,一氧化二氮是兌卦等。另有一本書叫《八卦與原子》的書中,給繪制了一幅化學元素周期基本易圖,用易學原理來解釋化學元素的周期律。??  新加坡南洋大學的教授田新亞在《易卦的科學本質》中提出,五行代表了五種形態的物質。即金是固態物質,木是高能態物質,水是液態物質,土是可塑造態物質,火是變化中的物質。五行相生的關系完全可以理解為不同的質變作用。火生土是氧化作用,土生金是還原作用,金生水是潮解作用,水生木是光合作用,木生火是燃燒作用。 

 6、《周易》的哲理名句    1)成語中直接來之《周易》類有69個,如“正大光明”,出至《離》卦,首先得“正、大”,然后才能光明,人辦事不正、不大就不會有光明,正對應“光”,大對應“明”。    2)百姓日用而不知,翻陰陽,乾坤顛倒,不三不四,顛三倒四,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同氣相求,求同存異;方以類聚,物以群分;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龍馬精神等。

    3)哲理概念,王用三驅,富以其鄰,孚有盈缶,翩翩不富,吾有好爵與爾靡之,一陰一陽之謂道。“德簙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也”。“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君子安其身而后動,易其心而后語,定期交而后求”。    4)與行業有關,太極拳動靜、剛柔、前后、虛實、顯藏。八卦掌、形意拳、少林掌。招式模仿雞、鶴、燕為柔拳類似水,虎、豹、猴為剛拳類似火,龍蛇馬為多圓滑類似于木,鷹、隼多很拳類似金,熊、鬼、鴨多綿拳類似土;  舞蹈動靜曲線美,《易經》用圓來代表宇宙的周而復始,生生不息。舞蹈曲與圓動作構成,用動作的圓潤體現天道,用手畫圓的動作模擬太極,用腰畫圓的動作模擬兩儀,用腳畫圓的動作模擬 八卦。伏羲《扶來》;周代“羽舞”;祭祀先祖“十二獸舞”;《易經》“觀物取象”相同,到今天舞獅、龍、鳳的習俗。中國舞蹈的結構不少與八卦一致,如“葛天氏之樂”;“蠟舞”慶豐收;漢初的“靈星舞”、“巴渝舞”也都是“歌九功,舞八佾”;班固在其《東京賦》中也有記載,其實在《易經》中也有直接舞蹈的內容,如《豫卦》祭祖舞、《賁卦》婚禮舞、《歸妹卦》牧羊舞、《履卦》有虎舞、《未濟卦》征戰舞、《小過卦》田獵舞。另外有一篇叫《八板譜》的音樂著作,恰好是八卦之數。  

 書法更是體現大道至簡,伏羲氏“始作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中國的象形字在書法中剛柔、虛實、強弱、古樸、稚拙、對稱、平衡,無一不在體現《易經》思想。書法中的明暗“墨分五色”,繪畫《賁·卦》中上九“白賁,無咎”,賁,無色也。是繪畫平淡素凈是最高境界,但無色之境并非是不重視裝飾,《離·卦·彖傳》中指出“離,麗也”,繪畫的虛實手法,也是《易經》陰陽思想影響的結果,其山水意境,神韻觀念“神以明之”,“筆韻生動”的繪畫思想“一筆畫”的繪畫技法都跟《易經》息息相關。《易經》中關于“太和、天文、人文”、“象”的理論,“含章”之美,“元亨利貞”,“好、善”審美觀念緊密聯系在一起。  魯迅曾說:“倘要弄懂中國上古文學史,不是還得看《易經》和《書經》嗎?”郭沫若也認為能“從《易經》中尋出當時的藝術”。司馬遷認為為《易經》為首,因為他“究天人之際”(當時也有人為是《春秋》),窮盡了所有天人之間的事情,一切問題都可以在《易經》中找到答案。東漢時,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將《易經》定為群經之首。  軍事上的八卦陣,虛實韜略;中醫上的陰陽五行辯證;天文歷法等和《易學》有關就不多贅述了。

 《周易》六十四卦規律提示“知變、應變的法則”,太極陰陽管理觀,即位、中、應、時管理觀,三才統一管理思想,以及太和管理觀等。此外《易經》“變易不居,剛健有為,扶陽抑陰,升降交感,運數取象”等思想。  

十二、在此闡述幾個關鍵性認識。   

1、什么是運氣學說?  “運氣學說”是研究分析自然環境尤其是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與疾病影響的一種學說。運氣學說主要包括了“五運六氣”,自然界有五運六氣,人體有五臟六腑。之外我們平時所說一個人的運氣好壞,運氣好是說比較順溜還有進益,運氣不好阻塞滯待,圪幾疙瘩,處處倒霉,一般多指人的命理運氣與行為運氣。同時也有自然規律的順其自然順運氣而為學說。   

2、什么是五運六氣?  所謂的“五運”,其實就是一種時間的計算方式,根據干支的順序、陰陽、五行,可以推演出某一年的歲運、主運、客運以及五運之氣的太過或不及。從大寒日開始計算,每73天零5刻為一個運季。木為初運,主風;火為二運,主暑熱;土為三運,主濕;金為四運,主燥;水為冬運,主寒。  “六氣”是指風、熱、火、濕、燥、寒六中氣候特征。一年氣候變化。五運是地上的五方氣流,六氣是天上的六種氣流。此處就不在細講了。??      

3、什么是性和命 ?  “漢代王充論性與命無關,才德與富貴無關”,是說人的心性、性格、思想與人的富貴不是一致的。有的人,無才無德,修養極差,可其高官得坐,錢財任花;有的人,有德有才,可其富貴不至,窮困潦倒。這就是說命與行為;外在于內在的關系。王充是漢代國學大家之一,相當于今天的國學大師,他的認識不無道理,我們現實中也屢見不鮮,問題是后代學者提出一命二運三風水四讀書五積德來綜合考慮,王充所說的“才德”就是四、五的讀書、積德,我們現實生活中也不乏滿腹經綸者“懷才不遇”,行善積德一輩子也有沒有什么回報,處處碰壁,生活無奈,處在被支配地位,這就不得不引起人們的反思。佛家認為的前世、后世學說,我還是報懷疑、謹慎態度。才華是從讀書學習知識中得來,一個人有了豐富的知識是相對能提高個人的修養與氣質,以及改變自己的地位、生活環境,但也不是萬能的,人的秉性,骨子里的遺傳基因是不能完全改掉、換掉的,況且人還受著不同時期居住環境、人文境遇烙印的深刻影響。孔子就是想通過學習知識改變自己命運,不甘心貴族士大夫沒落成布衣,認為是禮樂崩壞造成的,感到禮樂不好,不能尊卑有序。想要世襲才能延續禮樂制度,提倡“克己復禮”才能世界有序,自己也能過上士大夫的生活,實現自己人生理想,周游列國14年處處碰壁,理想不合時代要求,難以實現他“有教無類”的政策綱領不能實施,歷史選擇了只有通過教書來育人實現“有教無類”維持生活,與士大夫享受的名譽與地位。   

 我們再說“德”,德行培養的提高,可以提高人的修為與氣質,還可給周圍人一個好的印象與影響,甚至是贊譽之詞,德行好的人都不會和人爭高低,都愿意吃虧受制一些,自己的不痛快靠德行來化解,也就是好人多受制。我是崇拜德行好的人,德行好的人一是看自己的結局與受益程度,二是看其子女受其蔭庇果因。自己德行好,品德高尚受人尊敬是一定的,也會相應或多或少增加人們對你的好感與相應的回贈罷了,但給自己因此帶來一生的順溜也不一定,只是你不去做惡,不去欺負他人,不去和人爭高低等,也就不會招來過多的災禍。自己的德行好,子女就德行好了嗎?也是不一定,古代那些圣人子女無德欺壓百姓者也不少,只是別人看在你父母的面子不和你計較,靠祖輩的蔭庇安于一時。因此,我們要細細品味王充的說法,人的成功也是離不開易學界認為的“五元素”。  

 4、什么是精氣?   中醫將“精”看做是生命之源,是一種藏在人體臟腑中的液態精華物質。精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遺傳自父母的“先天之精”,一部分是后天獲得的營養物質,相應地被稱為“后天之精”。 “氣”是比精更細微的物質,它是無形的。他在人體內不斷運動,具有很強的生命力,維系著生命,可以說是生命的動力源泉。氣感受并傳遞著生命的信息,氣的不斷運動推動和調控著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生命進程,如果氣停止了活動,生命也就走到了盡頭。 “精”藏早那里,先天之精藏在腎里之外,其中還分布在五臟,如心精、肝精、脾精、肺精、腎精,在中醫理論中都有詳細的描述。  

5、性情的理解很簡單,理解了“性”也就理解了“情”(看張其成《全解周易》)。人具有先天的“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這些都出至性情使然的表露與人體功能的體現。如人人都會笑,都會哭,人人都懂,也沒有必要贅述。(我最近看央視趙忠祥老師配音《動物世界》欄目,黑猩猩生活,他們的感情表現,使用工具掏白蟻,使我思考原始人類生活與智商及文明發展。)  

十三、關于《周易》應用這一塊,只有你親身體驗才能知道“學以致用”的道理與作用。周易應用是根據周易理論發展出的各種預測體系很多,在此不便羅列,一句話,當你學習了應用技術,你就會發現它的神奇與奧妙,才能領會到“象數與義理”的“活水源泉”此言不虛。也不必多言,浪費過往君子的時間。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周易.系辭》白話譯注
孔子與《周易·十翼》
老子《道德經》從易經吸取到多少奧秘:九九八十一,獻給重陽節
《周易·系辭傳》釋義
大道之源——《易經》
易傳(十翼)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易门县| 萨嘎县| 鹿泉市| 大安市| 旅游| 武汉市| 阳江市| 汪清县| 康平县| 吕梁市| 楚雄市| 江西省| 余姚市| 长宁县| 依安县| 济源市| 报价| 惠来县| 临沧市| 江西省| 莒南县| 红河县| 梨树县| 蒙山县| 巧家县| 越西县| 高清| 花莲市| 调兵山市| 和顺县| 安丘市| 平原县| 惠安县| 烟台市| 永新县| 金门县| 吉安市| 北安市| 金平| 焉耆| 乌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