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的直徑為3400公里,質量只有地球的10分之1,一條和赤道成30度的大圓,把火星幾乎平分為地質結構很不相同的南北兩半球。南半球是布滿山脈和隕石坑的古老高地,北半球則由熔巖鋪設成了太陽系中最為廣闊、低凹和坦蕩的平原。著名的奧林匹斯盾形火山高達26公里,比喜馬拉雅山高3倍,是太陽系中最高的山。長達2400公里的赫拉斯隕石坑則是太陽系中最大的隕石坑,其深度能放進喜馬拉雅山而露不出峰頂。綿延5000公里的水手大峽谷同樣創下了太陽系之最。火星上幾千條干枯的河床,顯示當年曾經有過奔流的濤聲,但今天,所剩無多的水可能一部分遁入了地下,另一部分則和二氧化碳干冰一起,凍結成火星兩極大面積的白色“冰帽”。而四季交替又帶來極冠的消長和大地被浸潤后的色澤改變。
由95%二氧化碳構成的火星大氣非常稀薄,氣壓只有地球的千分之七,但這并不妨礙它制造出駭人聽聞的惡劣氣候。火星上每年四分之一的時間刮著難以想象大風,每秒180米的風速超過地球上臺風的3倍。隱天蔽日的沙塵暴有時能吞沒整個火星并持續幾十天。看來火星氣候學將會是一門大有前途的學科。
和地球擁有的月亮相比,火星的兩個衛星未免太寒磣了。它們是1877年“大沖”時被美國天文學家霍耳發現的。因為質量太小,所具有的重力不足以使自己成為球形,所以談不上直徑。火衛一叫福波斯,長20公里,火衛二叫德莫斯,長15公里。它們的模樣雖然被譏笑為“病土豆”,但在火星赤道平面上一大一小、一低一高、一快一慢、一正一反地運行,倒也營造出雙月競輝的奇觀。
太陽系中還有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在這里不再一一作詳細的介紹,但我在這里應該說明一點的是,美國天文學家2005年10月15日宣布在距離地球約130億公里的地方新觀測到一個繞太陽運轉的紅色天體,該天體是迄今已知的太陽系中最遙遠的大天體,但目前尚不能確定該天體是否為行星。如果它的行星身份得到確認,那么它將成為太陽系第十大行星。由于距離太陽極其遙遠,新觀測到的天體所處區域陽光少得可憐,據估計溫度從來超不過零下240攝氏度,是目前太陽系中已知最為寒冷的所在。它直徑在1280至1760公里之間,極可能是自1930年發現冥王星以來人類在太陽系中發現的最大天體。據推算,它圍繞太陽運行一周需要1.05萬年,與太陽的最遠距離有可能達到1300億公里,這相當于地球與太陽距離的900倍。但這顆星早在上個世紀初就被中國人“發現”,四川成都洛帶人劉子華將現代天文數據同《周易》宇宙論結合,勞心苦思,以獨特易學象數思維方法,開展研究,終于論證出太陽系中存在第十顆行星!并寫成博士論文《八卦宇宙論與現代天文——一顆新行星的預測》,于1940年在法國獲得博士學位,轟動整個歐洲。我將在后面的章節中詳細介紹其預測過程。
當然人類對太陽系的認識從某種意義上講才剛剛開始,最近美國天文學家認為,太陽系的行星可能遠遠不止我們已知的10顆,估計還應該有12顆或14顆行星隱藏在太陽系遙遠的邊緣地帶,它們比火星更大,比冥王星更冷,距太陽的距離是地球離太陽距離的1000倍至10000倍,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