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最早周朝是稱周天子的女兒為王姬。公主這名稱則是從春秋戰(zhàn)國時開始的。 《史記·呂后本紀》裴骃集解引如淳曰:“《公羊傳》曰‘ 天子嫁女子于諸侯,必使諸侯同姓者主之’,故謂之公主?!碑敃r各諸侯國的諸侯都稱為公,周天子把女兒嫁給諸侯時,自己不主持婚禮,而叫同姓的諸侯主婚。“主”就是“主婚”之意,所以因為是諸侯主婚,天子的女兒就被稱為“公主”了。當時諸侯的女兒也被成為“公主”,也稱“郡主”?!妒酚洝瞧鹆袀鳌氛f“公叔為相,尚魏公主。”意思是公叔當了國相,娶魏國諸侯的女兒?!妒酚洝ち鶉砣贰埃ㄇ兀┏跻跃髌藓?。”這里的君主就是公主。妻河就是嫁給河伯為妻。古書上也常簡稱為主。 從西漢開始,只有皇帝的女兒才能稱為“公主”,諸侯王的女兒則稱為 “翁主”。同時,因和親等緣故出嫁的宗女或?qū)m女,往往也加封為公主,如唐朝的文成公主。顏師古在《漢書高帝紀下》“女子公主”條下解釋說:“天子不親主婚,或謂公主;諸侯王即自主婚,故其主曰翁主,翁者,父也,言父自主其婚也。亦曰王主,言王為其主婚也?!边@樣,翁主就比公主低了一個等級。也是從漢代開始,皇帝的姐姐稱為“長公主”,先皇帝的姐妹為大長公主,加上“大”“長”的字樣是表示尊崇。那時公主都有封邑,且由皇帝賜給甲第,就是上等的華麗住宅。還有山莊、園林、允許設(shè)府自置官吏。這種官吏叫家令、私府長、家丞、食官等等。歷代公主待遇很豐厚,特別漢成帝時,公主和侯王一起侵占了數(shù)量極大的田地和奴婢,影響了皇權(quán)的安定。所以綏和二年(公元前7年)漢哀帝下詔公主占田不得超過三十頃,奴婢不得超過一百人。 東漢時的公主一般是“縣公主”,如漢光武帝的女兒為舞陰公主、涅陽公主等等,舞陰和涅陽都是縣名;漢明帝女兒封隆慮公主、武安公主、獲嘉公主等等。這些名字都是縣名。獲嘉地名來自漢武帝時,劉徹巡視至河東新中,接東越戰(zhàn)場喜報,改地名為獲嘉。像著名的漢武帝姑姑劉嫖封號館陶公主,就在河北,現(xiàn)在還有館陶縣。漢代的王的女兒被稱為“任”(這是什么怪名字啊?。?,如《漢書·王莽傳》說:“其女皆為任?!惫艜难芯空哒J為“任”其實是當時女子爵位的稱呼。 晉朝的公主則是“郡公主”,因為公主封號之前是郡名,如晉武帝的女兒為平陽公主。這樣的“縣公主”和“郡公主”也可以簡稱為“縣主”和“郡主”,所以兩漢到晉的縣主和郡主都是皇帝的女兒。 到了隋唐時期,太子和諸王的女兒也封郡、縣,但不能稱為公主,太子的女兒為郡主,諸王之女為縣主;明清兩代親王的女兒為郡主,郡王的女兒為縣主。唐高宗是專門下詔書規(guī)定,皇帝的女兒出嫁教“出降”或“下降”,而諸王之女出嫁只能叫“適”娶公主稱“尚主”,娶諸王之女只能叫“娶”。
明時,皇帝的姑母稱大長公主,皇帝的姐妹稱長公主,皇帝的女兒稱公主,親王的女兒稱為郡主,郡王的女兒稱為縣主。
清朝前身“后金”初年,國君(即“大汗”)、貝勒的女兒(有時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婦女)均稱“格格”,無定制。例如,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長女稱“東果格格”,次女稱“嫩哲格格”。清太宗皇太極繼位后,于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兒開始稱為“公主”,并規(guī)定皇后所生之女稱“固倫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養(yǎng)女,稱“和碩公主”。兩種封號強調(diào)了嫡庶之別,卻也有例外。如慈禧太后收恭親王的女兒為養(yǎng)女,封為固倫榮壽公主。她也可能是中國的最后一位公主。乾隆帝封惇妃所生之女為固倫和孝公主,下嫁和珅之子豐紳殷德。但也有皇后之女未封固倫公主的,如乾隆第九女,為孝儀純皇后所生,卻只封和碩和恪公主。
公主的丈夫都稱作是駙馬。駙馬原是官名。叫駙馬都尉,是漢武帝時初設(shè)的。《漢書·百官公卿表》說“駙馬都尉,掌駙馬,武帝初置?!鳖亷煿抛⒄f“駙,副馬也,非正駕車,皆副馬?!痹瓰榻坦俚囊环N。三國時玄學家何晏尚金鄉(xiāng)公主,魏文帝讓他做駙馬都尉,從此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授駙馬都尉的官職,簡稱駙馬。于是,就成了虛銜,變?yōu)橐环N專用稱號了。公主的丈夫還有個別稱“粉侯”,這個名稱起源于三國時候的名士何晏,何晏尚魏國的金鄉(xiāng)公主,賜爵為列侯,因為何晏面如傅粉,所以人們稱他為粉侯,后來成了駙馬的別稱,并由此引申出去稱駙馬的父親為“粉父”,駙馬兄弟為“粉昆”。 中國歷代公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