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是科學”已經成為一種理念,深入人心。中醫科不科學?卻已爭論了上百年,至今雙方都自說自話,沒有結論。本文試著從科學的角度,用邏輯的方法進行推理論證,看看能不能終結這個百年爭論?毫無疑問,科學研究的是規律(定義見后),例如:研究數的規律的科學是數學,研究物的規律的科學是物理學,研究有新物質生成規律的科學是化學。醫學科學作為“治病救人”的科學,研究的就是活人的生命及疾病的規律。目前國內的西醫學(以下簡稱西醫)和中醫學(以下簡稱中醫)同時屬于醫學科學范疇,但現實卻存在著一個矛盾。即:當我們小學學數學時,有沒有學過中國數學和西方數學?沒有!初二學物理時,有沒有學過中國物理和西方物理?沒有!初三學化學時,有沒有學過中國化學和西方化學?還是沒有!為什么數學、物理、化學沒有按中、西分類,醫學科學卻要分成中醫和西醫?這明顯不合邏輯,也不科學。數學沒有分成中國數學和西方數學的原因是:數的規律沒有中國和西方的區別。按照同樣的邏輯,中國人和西方人在人體結構上并沒有本質區別,所以活人生命和疾病的規律應該是相同的。不可能同時存在西醫的規律和中醫的規律,如果這樣的話,各有各的規律,無從判斷遵循哪條規律,就不再是規律。所以在醫學科學范疇內不應該同時存在中醫和西醫,正如同數學沒有分成中國數學和西方數學一樣。
可是西醫和中醫,這兩種醫學確實是客觀存在,兩種醫學都有各自的大學,大學內有兩種醫學的教授分別教著兩種醫學的各專業學生,兩種醫學的學生畢業后分別到西醫醫院和中醫醫院工作,也都有治病救人的效果。以上這兩種情況明顯不合邏輯,是矛盾的,為什么會這樣?唯一合理的解釋是:或西醫,或中醫,或兩者有不屬于醫學科學的內容,即其研究對象有些不再是活人的生命及疾病的規律。關系圖如下:那在西醫和中醫中,哪些是醫學科學?哪些不是醫學科學?不是醫學科學又是什么科學呢?本文將抽絲剝繭,撥云見日,透過現象看本質,告訴你,什么才是真正的醫學科學。全文采用邏輯和推理的方法進行證明,也不需要太多的醫學知識,筆者也不是學醫出身,只要會做數字證明題,具備基本科學素養,能獨立思考的人即可看明白,從而得出自己的結論。“科學”與“技術”這兩個詞,在我們工作和生活中經常用到,“科學”英文翻譯為science,“技術”翻譯為technology,最新版的辭海是這樣定義的。簡而言之,科學是反映現實世界的本質和規律;技術是根據經驗和科學原理發展成的方法和技能。但在實際運用時,常常用“科技”這個詞混而代之,導致“科學”與“技術”區分不明。那如何進行區分呢?其實也很簡單,用“發明”和“發現”兩個詞即可,即推論一:科學是發現,技術是發明。舉例:牛頓發現了力學第一定律,不能說成:牛頓發明了力學第一定律。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不是四大發現。根據科學的定義,“科學是反映現實世界的本質和規律”,而規律是不變的,如力學第一定律在經典力學中普遍適用。根據技術的定義,“技術是根據生產實踐經驗和自然科學原理而發展成的各種工藝操作方法和技能”。工藝操作方法和技能是可以更新換代的,如造紙術、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不知已經更新換代了多少次,現在的技術相比之前的技術,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也更加環保。但這四大發明的科學原理并沒有改變。造紙術的科學原理是纖維原料制漿和懸浮在紙漿中的纖維提取成紙;指南針的科學原理是同性磁極相互排斥、異性名磁極相互吸引;火藥的科學原理是在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迅速燃燒瞬間產生大量氣體;印刷術的科學原理是有痕和無痕的版面在壓力下,于印刷物上產生相應圖案。由此可以得出推論二:“在某領域內,凡是能更新換代的,一定是這個領域的技術;凡是不變的,才可能是這個領域的科學”。推論三:判斷某規律是否是某領域科學的依據之一是,該規律只能適用于這個領域。
我們以航天發射為例,1970年4月中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上天,運載火箭是“長征一號”;2022年11月天舟五號對接天宮空間站,運載火箭是“長征七號”,此外還有長征二號、三號......和十一號等多個退役或在役型號。運載火箭在不斷地更新換代,發射高度越來越高、運載能力越來越強、發射準備時間越來越短。根據推論二“凡事能更新換代的是一定是技術”。所以運載火箭只是航天發射的技術。那航天發射的科學是什么呢?其遵循的規律是什么?仔細分析一下,不管是中國的長征火箭,還是馬斯克的可回收火箭,還是俄羅斯的聯盟號火箭,還是歐洲的阿麗亞娜火箭,有一個規律是不變的,即三個宇宙速度,包括進入地球軌道的第一宇宙速度7.9千米/秒,逃離地球進入太陽系軌道的第二宇宙速度11.2千米/秒,逃離太陽系進入銀河系軌道的第三宇宙速度16.7千米/秒。任何一個國家的運載火箭再怎么更新換代,三個宇宙速度的規律是不變,此即航天發射的科學。例如:北斗衛星想要進入地球軌道,其速度必須達到第一宇宙速度;搭載祝融號火星車的“天問一號”想要到達火星,其速度必須達到第二宇宙速度;1977年發射的美國“旅行者1#”想要飛出太陽系,其速度必須達到第三宇宙速度,據說2015年已達17.043 千米/秒,或已飛出太陽系。所以三個宇宙速度才是航天發射的科學。用推論三驗證,三個宇宙速度的規律只適用于航天發射領域。在航天發射領域,運載火箭雖然僅是航天發射的技術,但在運載火箭領域,運載火箭也有科學和技術。基本科學原理就是牛頓第三運動定律,即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該基本原理適用于包括跳高、子彈、導彈、火箭等一切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運動。加上速度、載重量和發射高度的限定,就是運載火箭的科學,用推三驗證,該科學原理就只適用于運載火箭。同時運載火箭也有技術,例如火箭發動機、推進劑和計算機控制等就是運載火箭的技術。這些技術的不斷更新換代推動了運載火箭的發展,但運載火箭的科學原理--限定條件的牛頓第三運動定律,并沒有改變。再細分下去,火箭發動機領域也有科學和技術。其科學原理是靠排出高溫高速氣體來獲得推力,其技術包括燃燒室、噴管、點火裝置、導向裝置等。火箭發動機的這些技術不斷更新換代,推動了火箭發動機的進步,但其科學原理不會改變。可以不斷細分下去,在發動機領域,燃燒室也有自己的科學和技術。理解了科學與技術的區別,我們再來分析一下西醫和中醫。當我們走進一座座現代化的醫院,看到科技感滿滿的B超和核磁共振、看到ICU室內屏幕閃爍的各種先進監測設備,還有方便省力的叫等號系統,人潮涌動的自動扶梯,可以感受到“西醫真科學啊',果真如此嗎?讓我們用邏輯和前文的三個推論分析一下西醫的診斷和治療哪些是醫學科學?哪些不是?不是的話又是什么科學?1835年,西方發明了第一支水銀血壓計,經過不斷改進,到1905年基本定型,就是這種水銀血壓計。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發明出了更小更方便的電子血壓計,甚至手表也可以進行血壓測量。第一,血壓計是發明的,不是發現的;第二,血壓計在不斷地新換代,按照推論一“科學是發現,技術是發明”和推論二“凡是能更新換代的,一定是技術”,證明血壓診斷只是西醫的診斷技術,并不是診斷科學。那血壓診斷的診斷科學是什么呢?我們來看看什么是不變的。不論是水銀血壓計,還是電子血壓計,其診斷過程是:事先由某些機構確定樣本人群,測量得出多組血壓值,數據收集后進行數理統計,得到各類型、各年齡段人群的血壓標準值,再將受測者的血壓與之對照,診斷得出血壓是否正常?是高血壓還是低血壓?過程一的科學原理是流體力學或電磁學。流體力學的科學原理還可適用于測量大氣壓,電磁學的科學原理還可適用于測量各種管道的壓力,用推論三驗證,“判斷是否是某個領域的科學的依據是,其規律只能適用于這個領域”,所以過程一不是醫學科學。過程二,通過對樣本的統計分析得出結果。這個過程很明顯是統計科學,不是醫學科學。過程三,得出的血壓標準表,其內容只適用于活人的血壓診斷,用推論三驗證,這個表算是醫學科學。分析上述四個過程,過程二是不變的,是最重要的,其對樣本的選擇直接影響了診斷結論。剛剛2022年11月13日,國家血管病中心等機構發布了《中國高血壓臨床實踐指南》將成人高血壓診斷標準由140/90下調至130/80(毫米汞柱)。統計后發現全國需要吃降血藥的人數增加了2.43億人,第2天11月15日,國家衛健委在官微上回應:未對成人高血壓診斷標準進行調整,這2.43億人不需要再吃降壓藥了。是不是很有意思?為什么出現這種可笑的局面呢?造成高血壓標準上上下下的原因,除掉上不了臺面的利益因素,不就是因為高血壓的判定標準是受統計科學的統計樣本和統計方法的影響嗎?國家血管病中心和國家衛健委對統計樣本和統計方法有不同方法,導致了高血壓的診斷標準不一致。這也從一個角度反映出:血壓診斷的科學本質上是統計科學,僅僅那張統計表算是醫學科學。血糖、尿酸、膽固醇、心電圖和血液檢測也都與血壓檢測相類似,檢測設備在不斷更新換代,證明這些都是西醫的診斷技術,其診斷科學本質都是統計科學,僅通過統計科學得到的標準表算是醫學科學。 1895年,物理學家倫琴發現了X光,幾個月后第一臺X光機被發明出來,醫生可以在不破壞身體的前提下,看到骨骼的情況,為下一步治療提供依據。隨著超聲波、計算機、核放射科學的進步,1950年發明出了B超機,1961年發明出了CT機,1973年發明出了核磁共振儀,醫生可看到的人體內部結構,斷面越來越多,細節越來越清晰。第一這些設備都是發明出來的,不是發現的;第二這些設備在不斷地更新換代。證明這些診斷方法和設備都只是西醫的診斷技術,并不是診斷科學。這些設備的科學原理是放射學、超聲波學。X光、B超的科學原理還可以適用于鋼結構焊縫質量檢測;CT、核磁共振還可以適用于文物內部掃描。這些設備本質上就是放射學、超聲波學在醫學上的應用。按照相同的邏輯,叫等號系統可以用于銀行排隊,自動扶梯可以用于商場。沒有人會把醫院采用的叫等號系統和自動扶梯說成是醫學科學吧。 不管是X光、B超,CT,還是核磁,有一點是不變的,即拍攝出照片或影像,供醫生進行對比,從而得出診斷結論,所以X光、B超,CT和核磁共振的診斷科學本質就是攝影攝像學。其評價標準是照片或影像是否更清晰,內容是否更豐富,數據是否更詳實,出片時間是否更短。拍攝出的照片或影像如果是與活人的照片或影像對照,且與死人的不同,才可以說是醫學科學;如果是與解剖學的照片或影像對照,那也不是醫學科學,因為其規律還適用于死人,而不是活人。西醫還有其它許多各種各樣的診斷設備,但只要是用電的,都能夠進行類似分析,得出類似結論。證明這些看上去非常先進的診斷方法和診斷設備都是西醫的診斷技術,其診斷科學是攝影攝像學、解剖學或其它科學,但不是醫學科學。同樣,西醫這些診斷技術和診斷設備是建立在化學、材料學、電子學、超聲波學、放射學和計算機等各類科學基礎之上的,正是這類科學的進步促進相關技術應用于西醫的診斷技術,并不斷更新換代。以上說的是西醫的診斷學,下面我們談一下西醫的治療學。隨著各類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西醫的手術現在也越來越先進,已經發展到了微創手術,乃至機器人手術 。手術的技術在不斷地更新換代,證明這只是西醫的治療技術。那手術的治療科學是什么呢?我們繼續分析一下:什么是不變的?
不管是之前的開膛破肚的手術,還是現在的微創手術、機器人手術,有一點是不變的,即其手術的目的無非是更換(如換心、換肝、換腎等)、切除(如切除扁桃腺、闌尾、直腸、子宮、乳房、各種癌變器官等)、外力介入(如心臟起搏器、心臟支架、心臟繞道等)等等。如果與修車相類比,心臟移植是不是類似更換發動機?換二/三尖瓣是不是類似更換氣缸發動機氣門?安裝起搏器是不是類似修油箱里的汽油泵?切除扁桃腺是不是類似拆掉空氣濾芯?怪不得西醫手術的各種工具,木工都有。以心臟移植手術為例,其過程包括三個步驟,分別是:供體心臟的取出,受體心臟的切除和供體心臟的植入。第1步需要解剖學的支持,第2-3步需要人體生命維持系統的維持(包括血液、呼吸及各種體液等),這個維持是醫學科學,就如同更換汽車發動機需要汽車的專業知識一樣。兩者的科學原理是一樣的,只是實施過程需要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予以支持。所以心臟移植手術的科學本質就是機械學,只是手術過程中的人體生命維持是醫學科學,過程中采用的各種設備、管線是可以不斷更新換代的醫學技術。1928年,細菌學家找到了世界上第一種抗生素--青霉素,從此人類有了可以殺死細菌的方法,之后又找到了鏈霉素、氯霉素、四環素、阿奇霉素等等。隨著抗生素的使用,細菌和病毒的耐藥性越來越強,抗生素不得不斷地繼續發展,1958年后,又利用化學方法制造出了苯唑西林、阿莫西林和頭孢類等各種抗生素。按照推論二“凡是能更新換代的,一定是技術”,所以這些抗生素都是西醫的治療技術,那抗生素治療的科學是什么呢?不變的才可能是科學,我們依舊去尋找什么是不變的?不管是青霉素,還是阿奇霉素,還是頭孢,其目的是不變的,即殺死細菌、病毒或組織,這就是抗生素的治療科學,我們用殺戮命名之。其科學原理可以用于戰爭中殺人,所以也不是醫學科學。西醫的放療、化療也與抗生素相類似,藥物和設備在不斷的進步,證明放化療只是西醫的治療技術,其冶療科學本質都是殺戮。回應前面的提出的“西醫哪些內容是醫學科學?哪些不是醫學科學?不是醫學科學又是什么科學?1)血壓、血糖、尿酸、膽固醇等的診斷不是醫學科學,而是統計科學,統計得出的供診斷用的血壓標準表或其它各類標準表算是醫學科學。2)X光、B超、CT或核磁檢測不是醫學科學,是攝影攝像學,得到的照片或影像,如與活人對比,則算是醫學科學;不是與活人對比,那也不是醫學科學。攝影攝像學的科學原理是放射學、超聲波波、電磁學。3)各類手術不是醫學科學,而是機械學,手術期間的各種人體生命維持是醫學科學。4)抗生素和放化療不是醫學科學,是殺戮,治療期間的人體生命維持是醫學科學。抗生素和放化療的科學原理是化學、放射學。問題一:所有血壓計、X光、核磁、手術、抗生素、放化療等各類設備和藥品的發明者基本上不是醫學家,不是醫學家發明的東西能是醫學科學嗎?問題二,從現在往回追溯400年,去掉現代科學與技術,西醫有什么能寫在書本里流傳下去的東西?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