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話很好地詮釋了愛與成就的關系:
“孩子不優秀,多半是缺乏安全感,他的個人能量在內心沖突中消耗殆盡。
子女的成功出息與否,最深受的,是父母言傳身教的影響,少口頭上的教誨,更多行動上的感染。
這一點決定了,一個家庭的未來。
有人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他們找了一批在教育孩子上頗為頭疼的年輕父母認真思考,客觀地在紙上寫下自己以及自己父母的具體性格、優點還有缺點,活動結束后結果是令這群父母驚訝的。
因為當他們冷靜下來客觀思考自己以后發現,他們的脾性與優缺點竟與自己的父母如此相近。
我小時候暗暗發過誓,我長大了以后一定不要變成我父母那樣的人,因為他們常常吵架像個火藥桶,可我現在卻成了一個暴躁的人。
鄭淵潔說:“你是什么人,你的孩子就是什么人。”
盡管許多人不愿意承認,盡管許多人曾經都默默發誓要做個與父母截然相反的人,但家庭教育的潛移默化卻很難避免。
很多時候,孩子與父母的關系就是——長大后我就成了你。
你是快樂的,孩子就是快樂的;
你是消極的,孩子就是消極的;
你是禮貌的,孩子就是禮貌的;
你是暴躁的,孩子也往往難以管理自己的情緒。
你永遠不知道孩子將會在你身上學到些什么。
曾經接受采訪的一個安徽狀元說:
“偶爾我也會厭學,不想看書,爸媽注意到了,也不說什么,就把電視關掉,坐下來看書,看到他們在看書,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書了。”
身邊很多說“我每天都在言傳身教呀?”的朋友,實際上他們是這么理解的:
言傳,就是給孩子當面講清楚一些道理嘛,聽懂了就可以了;
至于“身教?孩子不聽,打一頓就好,保證服服帖帖的……”
武力迫使孩子屈服,但孩子心不服。
《后漢書·第五倫傳》曰:“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
意即用語言來教育人,別人就會爭辯是非;用自身行動教育人,別人就會服從。
言傳身教,就是知行合一。
《韓非子》里也記載了一個曾子殺豬這個著名典故:
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兒子邊跟著她,邊哭。
曾子的妻子說:“別哭了,等我回家給你殺一頭豬。”
妻子到集市后回來了,看到曾子抓住一頭豬,正準備把它殺了,妻子制止他說:
“剛才只不過是與小孩子鬧著玩罷了。”
曾:“小孩子是不能和他鬧著玩兒的。他不懂事,如今你欺騙他,不守信用,這是教壞他騙別人。
母親欺騙兒子,做兒子的就不會相信自己的母親了。”
于是曾子與妻子決定,馬上殺豬燒肉,兌現給孩子許下的承諾。
“祖上有德”才是家庭教育的寶貴財富,無論怎樣,現在積福,你是后代的祖先。
有一次聽曾仕強講課,一個老板問:
老師,“我好像也沒什么大本事,怎么能賺這么多錢的呢?”
曾公回答:“你祖上有德啊”。
細細琢磨這句話,實在太有道理了。
什么叫祖上有德?
祖上在家要和家人說話吧,在外要和外人說話吧,祖上待人處事的風格和智慧就表現出來了。
也就在潛移默化之中,把一些優秀品質印在孩子身上,孩子的言談舉止、心態智慧就會帶著祖上的遺風。
祖上有德往往有恩于人,因而,其后人立身處世也會得到更多人的護佑,做事也就更順利,機會也會更多,不知不覺中事情就做成了,冥冥之中似有神助。
反之,如果祖上無德,平時斤斤計較,說話肆無忌憚,到處得罪人,其后人的品行也就容易有問題,待人處事總有不受人歡迎的那一面。
品行有問題,何談成就大業。
一個人如果沒受過良好家風的熏陶,說話做事往往都不正,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做事時外援不足,遇事時束手無策,因而,即便一手好牌也會打成一手爛牌,如果是抓到一手爛牌呢,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想叫子孫后代有前途,就從自身開始積善積德,這就是從根上解決問題的教育。
把善的種子種在孩子心里,何愁孩子沒有前途呢。
那些從小教育孩子學壞的家長,是缺德的家長,孩子將來即便有才也難有多大用處,根子就壞了,還能有多大作為。
有德之人天地寬。祖上有德,兒孫有福;祖上無德,兒孫有禍。至于教育孩子成才,道理也就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