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位于中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區位于黃河以南,故稱河南。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河流縱橫,森林茂密,野象眾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為人牽象之地,這就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簡稱“豫”的由來。《尚書·禹貢》將天下分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現今河南大部分地區屬九州中的豫州,故有“中原”、“中州”之稱。
河南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從夏代到北宋,先后有20個朝代建都或遷都于此,長期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國八大古都河南有四個,即九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開封、殷商古都安陽、商都鄭州。文物古跡眾多,地下文物和館藏文物均居全國首位,全省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9處。洛陽龍門石窟和安陽殷墟分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河南還是中國姓氏的重要發源地,當今的300個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個,依人口數量多少而排列的100個大姓中有78個姓氏的源頭或部分源頭在河南。
鄭州是河南省省會,是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金融、科教中心,鄭州地處中華腹地,史謂“天地之中”,古稱商都,今為綠城。全市總面積7446平方公里,人口919.1萬人,市區面積1 0 1 0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382.7平方公里。
鄭州歷史上曾五次為都、八代為州,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世界歷史都市聯盟成員城市。全市各類文物古跡達10000余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8處43項。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黃帝故里、商城遺址等歷史名勝古跡聞名海內外。
開封簡稱汴,古稱東京、汴京,為八朝古都。
開封已有兩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八大古都之一,歷史上的開封有著“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汴京富麗天下無”的美譽,北宋東京開封更是當時世界第一大城市。
開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軸線從未變動的都城,城摞城遺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開封亦是清明上河圖的原創地,有“東京夢華”之美譽。
洛陽古稱雒陽、豫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
洛陽有著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 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是隋唐大運河的重要樞紐。牡丹因洛陽而聞名于世,被譽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截至2015年洛陽擁有三項世界文化遺產,沿洛河兩岸分布著夏都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東周王城、漢魏故城、隋唐洛陽城等五大都城遺址。
平頂山,別名鷹城。國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業基地、中國優秀旅游城市,1957年建市,2013年轄舞鋼市、葉縣、魯山、寶豐、郟縣5個縣(市),新華、衛東、湛河、石龍四個區,總面積7882平方公里,總人口502萬。
平頂山市處于暖溫帶和亞熱帶氣候交錯的邊緣地區。境內叢林疊嶂,山巒起伏,國家5A級石人山(堯山)風景旅游區、石漫灘國家森林公園、白龜山風景旅游區、昭平湖風景旅游區。
安陽市簡稱殷、鄴,西倚太行山,東連華北平原,安陽市區總面積543.6平方公里,總人口576萬。
距今25000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安陽出現了小南海文化。遠古時期的顓頊、帝嚳二帝葬于此(今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鄉)。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遷都于殷(今安陽市區小屯一帶),在此傳八代十二王,歷時254年;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先后有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六朝在此建都,故安陽素有“七朝古都”之稱。
安陽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是甲骨文最早發現地,《周易》的發源地,中國文字博物館、紅旗渠、曹操高陵所在地。被考證為華夏文明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司母戊大方鼎在安陽出土。安陽殷墟是世界公認的、當今中國所能確定的商代最早都城遺址,有“洹水帝都”、“殷商故都”、“文字之都”之美譽。
焦作古稱山陽、懷州,是華夏民族早期活動的中心區域之一,現存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是司馬懿、韓愈、李商隱、朱載堉、許衡及竹林七賢山濤、向秀等歷史文化名人故里。
焦作是中國太極拳發源地。擁有云臺山、神農山、青天河等3個5A級景區,CCTV焦作影視城、圓融無礙禪寺等3個4A景區。
鶴壁是封神榜故事發生地,中國商朝首都朝歌、周朝第一大諸侯國衛國首都朝歌、戰國七雄趙國首都中牟均位于鶴壁市。境內浚縣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林、石、衛、康、殷姓及韓國康氏、琴氏等姓氏均起源于此,鶴壁是中華民族姓氏的重要發祥地。
鶴壁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商朝武丁大帝時期(公元前1238年-前1180年)。中國周朝最大的諸侯國衛國的首都仍建在朝歌,衛國第18代國君衛懿公嗜好養鶴,在宮廷朝歌西北等處大養鶴,鶴壁因“鶴棲南山峭壁”而得名。
新鄉市南臨黃河,緊鄰河南省會鄭州,建國初期為平原省省會。城市規模排名河南省第三位。新鄉市市區面積422平方公里,建成區約140平方公里,新鄉中心城區人口120萬人。
新鄉市擁有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電池工業之都、中國國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新能源汽車推廣城市、中國最佳商業城市、中國最佳生態宜居城市等多項榮譽。
濮陽市有顓頊遺都之稱,上古時代,五帝之一的顓頊及其部族就在此活動。它位于河南省東北部,黃河下游北岸,晉魯豫三省交界處。
濮陽是“中國雜技之鄉”,雜技源遠流長,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2012年2月被中國古都學會命名為“中華帝都”。
許昌在舊石器時代就有古人類定居生息,2007年在許昌靈井發現的距今8—10萬年智人頭蓋骨化石,被國家文物局命名為“許昌人”。許昌遠古時期稱許地,西周時期稱許國,秦朝置許縣。三國時期,許昌是中國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從洛陽遷都于許,“奉天子以令不臣”,雄踞許昌25年;公元221年,曹丕廢漢立魏,因魏基昌于許,改許縣為許昌,沿用至今已有1800年歷史。
許昌人杰地靈,數千年歷史中孕育出了雜家呂不韋、法家韓非子、西漢留侯張良、改革家晁錯、三國名士徐庶、司馬徽、郭嘉、楷書鼻祖鐘繇、畫圣吳道子、行書鼻祖劉德升等一批名人先賢,是許、陳、鐘、方等姓氏的發源地,也是中國三國文化之鄉、中國蠟梅文化之鄉、中國陶瓷文化之鄉,享有“魏都”、“花都”、“鈞都”之美譽。
漯河市曾是“內陸經濟特區”,現已被評為”中國品牌城市”,而且是中西部首個、全國第二個獲此殊榮的城市。漯河是中國首個”食品名城”。
漯河歷史悠久,在賈湖遺址出土的國寶—7000多年前的七音骨笛,是世界最早的樂器;發現的8000—9000年前的甲骨契刻符號是迄今為止世上最早的文字雛形;出土的釀酒遺留物將人類釀酒史推到了9000多年前。編纂了世上最早字典《說文解字》的許慎也生活在這片土地。
明朝時漯河已是繁華的水陸交通要道,商埠重鎮。今天的漯河依舊美麗繁華,交通便捷,四通八達,是國家二類交通樞紐城市。孕育了亞洲最大肉類加工基地—雙匯。
三門峽南依伏牛山與南陽市相接,西望古城西安,北隔黃河與三晉呼應,是歷史上三省交界的經濟、文化中心。
三門峽面積10309平方千米,人口226萬。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 、天鵝之城、2012年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我國六大蘋果出口基地之一。
南陽簡稱“宛”,別稱南都,宛都,頭枕伏牛,足蹬江漢,東依桐柏,西扼秦嶺,自古為戰略要地。三國劉備“三顧茅廬”和秦楚“丹陽之戰”等故事就發生在這里。如今,南陽是南水北調中線陶岔渠首樞紐工程所在地和重要的核心水源區。
南陽是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為中國楚漢文化的發源地。西漢時為全國六大都會之一,東漢時南陽作為“南都”為中國第二大城市。南陽自古山清水秀、人杰地靈“科圣”張衡、“商圣”范蠡、“智圣”諸葛亮、“謀圣”姜子牙、“醫圣”張仲景等歷史名人多是出自或發跡于這里;因此地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發跡之地,故南陽又有“帝鄉”之稱。
2014年河南省社科院公布《中原經濟區省轄市綜合競爭力評價報告》南陽連續三年蟬聯中原經濟區30省轄市第四,在河南位居第三,僅次于鄭州、洛陽。
商丘因歷史厚重而聞名,全市共有文物保護單位200余處,其中商丘古城是全國保存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商丘是商人、商品、商業的發源地,因此被稱為“三商之源”。同時也是“火文化”的發源地,早在遠古時期,“三皇”之一的燧人氏在這里發明了人工取火。
商丘人口828.36萬,面積1.07萬平方公里。商丘地理位置四通八達,東臨沿海,西扼中原,北接齊魯,南襟江淮,是中國中西部地區與東南沿海地區的結合部,京九鐵路與隴海鐵路、310國道與105國道以及連霍和京珠高速在此交會。
信陽,古稱義陽、申州,又名申城、茶都,位于河南省最南部,東連安徽,西、南接湖北,為三省通衢,是江淮河漢間的戰略要地,鄂豫皖區域性中心城市。豫南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交通、科技、軍事中心。
信陽宜居宜業,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氣候宜人,素有“江南北國、北國江南”美譽。古中原文化和古楚文化在這里融合交匯,形成了信陽獨特的人文氣質。信陽是理想的宜居之城、旅游之城,也是全國唯一連續六年入選中國十佳宜居城市的城市。
周口市距今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太昊伏羲氏在此建都,炎帝神農氏播種五谷,開創了中華民族的遠古文明。周口古屬陳國,戰國末期,為楚都所在地,史稱郢陳。秦末農民起義,陳勝、吳廣在此建立張楚政權。兩漢時期,陳為皇子領地,繁榮昌盛,富甲一方。魏晉以來,以淮陽為中心歷次設郡置府。
周口是伏羲故都,老子故里,有“華夏先驅、九州圣跡”的美譽,被中華全國伏羲文化研究會譽為“中華文化發祥的重地”。
駐馬店古為交通要沖,因歷史上南來北往的信使、官宦在此駐驛歇馬而得名。
駐馬店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盤古創世紀活動的核心區域,是軒轅黃帝的夫人嫘祖的故鄉,是戰國時期聞名天下的兵器制造中心。法家代表人物韓非、秦丞相李斯、志怪志異小說家干寶、偉大的無神論者范縝、著名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等一大批歷史名人。這里是盤古文化、梁祝文化、重陽文化、車輿文化、嫘祖文化和冶鐵鑄劍文化的發源地,泌陽、汝南、上蔡、平輿、西平分別被命名為“中國盤古圣地”、“中國梁祝之鄉”、“中國重陽文化之鄉”、“車輿文化之鄉”、“嫘祖文化之鄉”和“冶鐵鑄劍文化之鄉”。
濟源是因濟水發源地而得名。濟源市是傳說中愚公的故鄉。這里曾是夏王朝的都城“原”,戰國至兩漢時期“軹邑”以富庶聞名天下。隋開皇16年(596年)設縣,1988年撤縣建市,原屬新鄉地區,后劃歸焦作,1997年實行省直管體制(副地級城市),2003年被列為河南省中原城市群9個中心城市之一,2005年被列為河南省推進城鄉一體化試點城市之一。
濟源手工藝品天壇硯為我國四大名硯之一。土特產有黃花菜、冬凌茶等。
濟源市城市行政級別為省直管的副地級市,機構按正廳級配置,享受地級市全部權限,是事實上的地級市。
看完十八地市美麗風光和介紹,邀你的親朋好友一塊為家鄉投個票吧!
合作:微信,zhangxilei123456、nieguangli;
電話,13838049253 ,0371-56568040
看完后也請大家順手為自己的家鄉點個Z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