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脈診在四診中的地位四診,即指望、聞、問、切(脈診)四種診斷方法。構成了完整的體檢過程。在辨證時,脈診卻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臨證時只有四診合參,才能確實診斷疾病,絕對不能單純地依賴脈診而作為全面診斷的可靠依據。如《難經·第六十一難》中曰:“經言,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圣,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何謂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病在何藏府也。經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內知之曰神,此之謂也。”望、聞、問、切是中醫臨床診斷的主要方法。古代醫家把四診的熟練技巧,稱之謂神、圣、工、巧。這說明有關四診方法的技術掌握水平有高低之分,臨床必須認真仔細地進行四診合參,才能達到萬無一失。如《素問·五臟生成篇》中曰:“夫脈之小、大、滑、澀、浮、沉可以指別,五藏之象、可以類推,五藏相音、可以意識,五色微診、可以目察,能合脈色、可以萬全。”此段經文闡述了四診互參的方法和重要性,只有氣色與脈搏相互結合起來進行分析,這對疾病的進一步確診,就更加可靠了。《素問·脈要精微論》中曰:“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藏有余不足,六府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素問·征四失論篇》中曰:“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粗所窮……。”清代黃宮繡在《脈理求真》一書中論述更為詳盡,如:“脈兼望聞問同察。夫望聞問切,乃屬醫家要事。若僅以脈為診,而致以寒為熱,以熱為寒,以表為里,以里為表,顛倒錯亂,未有不傷人性命者矣。況經所云脈浮為風、為虛、為氣、為嘔、為厥、為痞、為脹、為滿不食、為熱內結,類皆數十余癥。假使診脈得浮,而不兼以望聞問以究其真,其將何以斷病乎。是以善診脈者,于人稟賦厚薄、形體肥瘦、顏色枯潤、聲音低昂、性情剛柔、飲食嗜好,及平日脈象偏純,與今所患病癥,是新是舊,是內是外,是陰是陽,并經醫士是否藥壞?靡不細為詳審,然后合于所診脈象,以斷病情,以定吉兇。”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在整個診斷過程中的重要性。進行診脈時,如果不結合其他三種診法,更不去詳細地詢問病史,就直接盲目地診察病人的脈息,隨即信口胡言,如此粗枝大葉的診斷方法,及其毫不負責的態度,其后果是不堪設想的。
脈診是中醫“四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在同疾病斗爭過程中,通過反復臨床實踐,不斷摸索,不斷積累,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診斷方法。為歷代醫家廣泛應用。但是,在特殊情況下,脈與證是不相符合的,因此,必須根據中醫的“辨證論治”的原則,采取舍脈從證,或者是舍證從脈的方法,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以下以三個方面分述之:
1.舍脈從證 在通常情況下,浮脈為表,治宜發汗,此其常也。但亦有宜用下者。如《傷寒論》中曰:“若脈浮大,心下反硬,有熱屬藏者,攻之,不令發汗。”脈沉為里,治宜下之,此其常法也,但亦有宜汗者。如《傷寒論》中曰:“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若遲脈為寒,寒者溫之,此其常法也,當用干姜,附子之類,如《傷寒論》中曰:“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手足濈然汗出者……大承氣湯主之。”以上論述皆為“舍脈從證”之法。
2.舍證從脈 如表證治宜發汗,此其常法也,但亦有治其里證,此即為“舍證從脈”之法。如《傷寒論》中曰:“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如里證治宜下之,此其常法也,如《傷寒論》中曰:“日晡發熱,屬陽明經,脈浮虛者,宜發汗。”此以其浮脈而舍其日哺發熱之里證。如結胸證悉具,當以大陷胸湯下之,而《傷寒論》中曰:“結胸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此從其浮脈而治其表也。《傷寒論》中曰:“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這是說:由于營血虛少而脈見遲脈,雖有身疼痛之表證,亦不可發汗,此即為“舍證從脈”之法。
3.脈證宜忌 無論是“從證舍脈”,或“從脈舍證”,都可以悟出一個四診合參的道理。診脈在臨床應用中具有它的重要性,亦有它的局限性,只有做到脈證互參和其他三診相互結合,才能充分發揮它的作用。在一般情況下,脈與證是相符合的,如浮脈見于表證,沉脈見于里證。但是,亦有表證見沉脈,里證見浮脈者,這是脈證不相符合,前者為順脈,后者為逆脈。如暴病,脈來浮洪數實者為順;久病,脈來和暖細弱者為順。反之,若新病而脈來沉微細弱;久病而脈見浮洪數實者皆為逆脈。如《素問·平人氣象論》中曰:“小弱以澀,謂之久病”,久病忌見數脈,新病忌見形脫脈,若久病脈象忽而有力,即屬危候。凡脈證貴乎相合無異,若脈證相異、順逆之情況,認真分析,明確診斷,對于預后病情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現將脈證宜忌列表如下,以供參考(表3)【表暫時無法粘貼】。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