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強公眾號與您相伴1975天▲戳上方藍字關注
閱讀本文您將徹悟
1. 為什么中國人特別喜歡拉關系?
2. 什么樣的關系在中國社會才真正有用?
3. 先做人,后做事,通常比較有效。
|全文共1700字,深度閱讀需6分鐘,受益終生|
我們常說,中國人喜歡拉關系,某某人的成功全靠關系,這類話很容易引起人們的誤解,使人向壞的、不正當的、不合法的地方想。
因為很多人都會這樣想,認為某些人的成功,是討好別人的結果,而自己的成功是憑本事獲得的,甚至公開宣稱“我從來不搞關系,我現在的一切,完全是憑真本事得來的”。
當然,一個人毫無能力,是無法完全依靠“關系”獲得成功的。但是,即使有高超的能力,如果缺乏良好的人際關系,也不可能成功。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就充分說明了“關系”對一個成功與否的重要性。
當然,我們也看到某些人用心營造不正常、不正當的關系,然后用來營私舞弊,禍國殃民。這種人際關系所帶來的弊端的確使得許多人為之心寒,以致他們認為人際關系只有害而沒有利,因此不去重視也不去研究人際關系。
還有一些人,由于自己不擅長建立人際關系,眼見他人因人際關系而獲利,出于嫉妒或不滿的心理,對人際關系產生強烈的反感。
于是,很多人把“搞關系”看成負面的東西,似乎好人從不搞關系,只有心術不正的人才搞關系。這樣看待人際關系,自然會形成偏激的態度。
人際關系本身是中性的,運用得恰當,便是良好的人際關系;用錯了,當然會產生不好的影響。
所以,行為正當的人對拉關系、套關系,實在不必過分敏感。往好的方面想,反而容易獲得良好的效果,何樂而不為?
那么,什么樣的人際關系在中國社會才真正有用呢?記住一點就好了,中國人的關系需要倫理道德規范。
中華民族的倫理觀念比其他國家發展得都要早,而且最完善。孟子說:“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就是說,父子之間有骨肉之親,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夫妻之間摯愛而又內外有別,老少之間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這是處理人際關系的行為準則。
自古以來,我們制定了形形色色的準則,無非是為了加強對個人的約束,提醒我們除了自己以外,還有各種有關系的人,因而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格外謹慎。
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五倫,對中國人的言行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也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關系鏈。既然倫理是處理人際關系的準則,那么我們的人際關系勢必打上倫理的烙印。
所以,中國人所建立的是一種罕見的人倫關系,我們根本沒有什么人際關系。而我們一直錯誤地想把西方的人際關系移植過來,弄得大家的關系愈來愈緊張,愈來愈敗壞。
人倫關系和人際關系最主要的差異在于,前者重視“合理的不平等”,而不是后者所主張的“平等”。
西方人認為“人生而平等”,于是發展出一套平等的人際關系。中國人認為“人一出世,就不平等”,就算同一家庭、同一父母所生的子女,在資質方面也不相同,加上出生時家庭的環境、父母的年齡與社會地位也不一定一樣,子女們怎么可能平等呢?
先天不平等,后天也不可能平等,頂多經過合理的調整,做到合理的不平等。
倫理就是合理的不平等。父父、子子,應該各如其分;君君、臣臣,用現代的話說是上司、下屬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彼此之間,必須維持“合理不平等”的分寸,而不是“平起平坐”的“不合理的平等”。
二者之間的差異,必須慎重拿捏,才不致發生差錯,避免自己不明不白地遭受“平等”的禍害。只要把“合理的不平等”這個觀念端正起來,很多問題都會解決。
我們現在滿腦子追求平等,弄得大家很不幸福。人有胖瘦之分,兩個人坐在一起,胖的人占的位置自然就大一點,瘦的人就委屈一點。兩個人吃一樣東西,喜歡吃的人就多吃一點,不喜歡吃的人就少吃一點,為什么非要一人一半呢?
全世界都是相對的平等,沒有絕對平等,只是表現的方法不同而已,沒有對錯,沒有好壞。
中國人十分重視做人、做事的道理,所以只會做事而不會做人,人際關系不會好。得罪了許多人,又怎么能夠好好做事呢?透過好好做人,來好好做事,通常比較有效。
總之,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既是做人的道理,也可以說是做人的技巧。做人講求技巧,免不了有一些權謀、圓滑、奸詐的味道,引起很多人的反感。
這時候注入倫理道德,可以使權謀變成權宜應變、因時制宜,圓滑變成圓通,而“奸詐”也會變成機警。這個時候,成功也就很容易了。
所以,說到底,在中國,倫理關系才是決定你成功與否的關鍵。一個人即講倫理,又能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做事自然能游刃有余、無往不利。
點擊下圖
立即加入曾仕強學堂會員
▼
歡 迎 在 下 方 留 言 評 論
別 忘 了 點 贊 支 持「曾仕強」哦 !
點擊下方圖片,加入曾仕強學堂
本文編輯:賈歐
本文校對:張古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