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興(1924.08.24-2018.04.07),江西省東鄉縣人,1948年畢業于廈門大學,獲工學學士學位。中共黨員,切削加工和刀具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教育家,著名機械工程專家。曾任山東大學機械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高校切削與先進制造技術研究會名譽理事長。
主編了中國第一部《切削用量手冊》,后經兩次修訂,于1985、1994年分別再版,在全國廣泛應用, 20世紀七十年代以來,針對中國機械加工效率低和許多難加工材料不能加工的難題,深入研究高速切削理論及其使用的刀具材料,在國內外首創融合切削學和陶瓷材料學于一體的、基于切削可靠性的陶瓷刀具研究和設計的理論新體系,豐富和發展了切削加工研究的新理論。獲國家發明獎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0項,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1項,國家級和部級優秀教材獎各1項,專利5項。發表論文350多篇,著書7本。培養碩士生40多名,博士生和博士后30多名。
立銑刀切削面坐標系
艾興教授長期致力于切削加工和刀具材料、超硬材料加工、復雜曲面加工、齒輪輪齒動態變形測量等機械加工工程領域的理論與技術研究及其應用,是我國切削加工研究領域開拓者之一。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主要研究硬質合金刀具高速切削、大走刀切削、孔加工技術、切削液和陶瓷刀具切削性能等。針對當時生產實際提出的電錠轉子軸深錐孔加工問題,研制成功專用鉸刀和切削液,解決了重大關鍵技術,保證了產品及時出口,受到國家紡織部嘉獎。 我國切削加工研究領域開拓者之一,首創融合切削學與陶瓷學于一體的陶瓷刀具研究和設計的理論新體系,先后開發成功6種陶瓷刀具,其中3種屬國際首創。創建了超聲與斷續磨——間隙脈沖放電復合加工理論和技術,開發了專用直流電源和砂輪,研制了專用數控機床。首創復雜表面分解重構理論,開發了相應軟件系統。研究成果被廣泛推廣應用,創重大經濟和社會效益。
立銑刀加工外圓柱面示意圖
1953年—至今獲國家發明獎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0項,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1項,國家級和部級優秀教材獎各1項。
2002和2004年兩次為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
專利7項。發表論文360多篇,教材和著書9本。
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艾興教授不但始終在科研的第一線,而且作為一名教師,他辛勤耕耘,弟子盈門,很多人成了各行各業的中堅力量,不少人已成為教授,博士生導師。艾興教授竭盡全力傳道、授業、解惑,為這些學生的成長澆注了辛勞的汗水。他治學嚴謹,對學生要求非常嚴格。艾興教授認為在科學上容不得一絲一毫的馬虎,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絕不是駭人聽聞,教育學生勤奮學習,刻苦鉆研,精益求精;他說做學問要靜得下心,現在急功近利、浮躁之風盛行,注意不要帶到學術方面來。上海同濟大學的李滬曾教授滿懷崇敬地說,“艾老師是踏踏實實做學問的人,許多別人沒有耐心、沒有恒心做的研究工作,他做了”。 他在生活上特別關心學生,經常過問學生在生活上的情況,幫他們解除后顧之憂。他淡泊名利,虛懷若谷。艾興教授生活上非常簡單樸素,自己把錢看得很淡,但對國家的錢卻是“斤斤計較”。他掌管著很多科研經費與學科建設經費,但他始終堅持的原則是不能浪費國家一分錢。他厲行節約,在他的辦公室,草稿使用已打過的打印紙是一項規定。他一貫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待人誠懇和藹,從不以權威或專家自居。通過他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身邊的學生。在他身邊時間長了,無形中就使自己端正了態度,提高了要求。艾興教授甘為人梯,為國家培養了一批高水平人才。
撫州—張曉春(整理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