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是錢鐘書所寫的一部長篇諷刺性小說。我想這部小說之所以輝煌,之所以在歷史上留下閃光的一筆不僅僅是因為文字、不僅僅是因為故事結構,更主要的是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特征,那個動蕩年代下的一批人物形象,在世人木訥之時,錢鐘書發現了那個時代這一批人物的事業、精神生活與婚姻,并巧妙的以方鴻漸作為主人公展現那一個具有諷刺意義的年代。
這本書的寫作背景結合了當時的社會與作者個人的經歷。我只想談談書中所描述的那個“圍城”的社會背景。那個時候,伴隨著鴉片戰爭的爆發,中國在帝國主義列強大炮軍艦之下,被迫地開始了與世界的接觸,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與西方文明開始了前所未有的交鋒、碰撞、沖突以至交匯、融合。此時,一批由海外留學的學生回到了祖國大陸。當然,本書的主人公方鴻漸就是海歸派的一員,他是大多數學子的真實寫照,內心空虛,只覺得留洋海外是一種光榮,如今回國雖無多少知識文化可言總可以混個飯碗。社會中的主要青年亦如此,難怪在那個時代的社會以留洋為榮,而“美國博士的頭銜確在中國時髦”,這也就是為什么方鴻漸會去買文憑,或許是一種無奈,一種大勢所趨。戰爭早已打到家門口,而自家人卻還天真的認為“在這種家庭空氣里,戰爭是不可能相信的事,好比光天化日之下沒人想到有鬼。”而“開戰后的第六天日本飛機第一次來投彈,炸坍了火車站,大家才認識戰爭真的打來。”鴉片早已橫行市場,吸著鴉片的人們則以“西洋進口的鴉片有毒,非禁不可,中國地土性質和平,出產的鴉片,吸食也不會上癮”來安慰自己,欺騙自己。無知的人民自欺欺人,可憐的人們有家難歸,在這一片混亂之時,正義之士抵制洋人的威逼時(指方老先生拒絕本縣漢奸的誘惑),“政府并沒有給他什么名義”使正義之士認為“他愛國而國不愛他”。《圍城》所講述的故事、方鴻漸的登場就在這么一個動蕩不安、戰亂頻繁、人們思想腐朽麻木、崇洋媚外、自欺欺人的社會背景下展開。
小說的第二個亮點就是人物與事件的巧妙安排及其隱喻。方鴻漸作為知識分子,出國留學歸來在船上便沒有禁住有未婚夫但仍賣弄風騷的鮑小姐的誘惑,那顆本心竟是如此輕易動搖,那股愚蠢蒙蔽他的本心,使他直到最后才明白“鮑小姐的話根本是引誘,一向還自鳴得意,以為他有點看中自己,誰知道由她擺布玩弄了。”這一語諷刺的心理描寫,以第二位登場的女主人之一蘇文紈的話點出“方先生不下船,在想心思?人家瞥了方先生去了!沒人陪啦。”接著,掩掩藏藏他買文憑的事,那可憐而又漲紅的臉在作者那具有諷刺意味的描寫下寫出了大眾青年所做卻無法面對的真實內心,這既是對留洋無才者的諷刺,又是對社會中看重洋文憑這一社會風氣的揭露。回國后所首次登場的愛情發生在方鴻漸、蘇文紈、唐曉芙、趙辛楣這四個人身上,將扭捏之色上演的的蘇文紈一邊牢牢抓住趙辛楣的心,一邊似表非表的將愛意傳達給方鴻漸,便執著的認為趙辛楣永遠愛她,而方鴻漸在不久就會成為她的丈夫。蘇文紈所代表的是富家才女這以自信有自得人物形象,有才華而略顯風姿,自信而大膽的認為自己是眾人關注的對象,那些男人們的寵兒,這種個性造成了《圍城》中所講述的第一個失敗的婚姻——蘇文紈與無才庸俗胖子曹元朗。而被蘇文紈看中的方鴻漸一面抵御著蘇文紈的秋波一面在追求純潔懵懂的唐曉芙,讀完整本書,遍不難發現,唐曉芙這一形象在《圍城》中作者給與好評最多,而少諷刺意味的人物,如此作者偏愛之人也必然造成第二個失敗,可憐方鴻漸苦苦追求,仿佛拼命擠進社會中“才子”配佳人的婚姻,然而天公不作美,他失戀了,正如書中所形容“有人失戀了,會把他們的傷心理刻畫的像叫花子的爛腿,血淋林的公開展覽,博取憐憫,或者時過境遷,使得金創舊版,脫衣指示”當然我們的男主角選擇后者,他的性格注定使他選擇沉默,這也就是一個沉默所引發矛盾的開始。第三個失敗的婚姻在失戀之后的三閭大學這一小社會中展開,或許,當事人是糊涂的,但這并不要緊,因為作者要讓讀者更加清晰的看到從始至終方鴻漸的不能自主,紈绔子弟的搖擺不定,直到最后糊里糊涂的娶了孫柔嘉,婚前兩人都希望“從戀愛到白頭偕老,好比一串葡萄,總有最好的一顆, 要把最好的一顆留到最后。”婚前,方鴻漸調侃似的跟趙辛楣說“給你說的結婚那么可怕,真是眾叛親離。”那時的他又象當初一樣拼命擠進社會人人向往的婚姻,美滿的婚姻。而趙辛楣的話仿佛就是答案“不是眾叛親離,而是自己離親判眾。”的確如此,結果方鴻漸因為“愛妻”的原因遠離了家庭,再加上他那本來就不能自主的個性,孫柔嘉太依賴姑媽,天天夸大訴苦的嘴,二人的婚姻最終走向墳墓。正如結尾所說,當方鴻漸看著那只祖傳的老鐘敲響,“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器無意中包含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于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是的,那個具有諷刺意味的結尾更完整的詮釋了圍城的意義。那“城”不僅是那些文化人婚姻、生活交際的失敗,更是中華文明在西方沖擊下不堪一擊的倒下,國家的興衰掌握在無能的政府,掌握在這些進進出出的無才無志之人人手中,怎能不“圍”,不陷入困境。錢鐘書以獨特的視角,鮮活的筆觸揭示了那個年代的種種產物,用深刻的思想解讀了當代文明和人生,此種眼界怎能不令人佩服,而《圍城》怎能不成為一部價值甚遠的著作。